李立
著名詩人杜甫曾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可見,讀書對語文教學及寫作非常重要。特級教師李鎮西曾說“因為我是語文老師,這使我能用一雙文學的耳朵隨時傾聽花開的聲音。”這句來自他心靈深處的話語,深深地感染了同是語文老師,同是班主任的我,也讓我領悟了許多我從沒深入思考過的為人師的真諦。要能聽到花開的聲音必須多讀書,讀書是一種習慣,是一種在潛移默化中升華人們的思想和情操,修養人的心性的活動。古人有言“腹有詩書氣自華。”人們通過閱讀大量的書籍不但開闊了自己的眼界,增長了自己的才干,同時形成了自己的氣質,讓自己的精神世界豁然開朗起來。而讀書對我們的語文教學來說,定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為語文老師,我們要大力提倡自己的學生多讀書,讀好書,為人師者更應該率先垂范,做學生讀書的榜樣,只有當我們自己真的能坐下來細細讀,慢慢品,書中的知識才能在我們的頭腦中融會起來,才能變成我們自己的東西,才能使我們在課堂上文采飄逸,把干巴巴、抽象的語文課上得極富情趣,充滿活力。當學生欣賞哪位老師,喜歡上哪位老師,就會愛上這位老師的課,樂意接受這位老師所講的知識,而我們要想做一名合格的語文教師,首先就要得到自己學生的認可,讓那幾十雙眼睛看著我們的時候,滿眼的期待,滿心的歡喜。所以說,老師喜歡讀書不光是為了滋潤自己的心靈,更重要的是為了文化的傳承,這是所有老師的責任。我們有責任在書籍中豐富自己,更有責任讓讀書成為學生的習慣。那么,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呢?
一、從課內閱讀抓起
課程改革給語文教學帶來一股股清新活潑的氣息。老師告別了“填鴨式、灌輸式和被動接受式”,迎來了“啟發提問、合作探究、討論感悟”等異彩紛呈的教學模式。這種課聽下來似乎總覺得還有個缺憾,那就是沒有給學生留下充分的讀書時間。是不是因為“讀書”這種教學方法已經太古老了,不時髦了,所以在課堂上有了較多的讀書時間就會暴露自己的無能?所以一些老師在課上總是利用多媒體增強動畫效果,運用討論探究體現學生的課堂參與意識,甚至為了增強課堂的熱烈氣氛,有些老師竟然煞費苦心地設計沒有必要甚至畫蛇添足的“表演”場面。似乎沒有這些就不能表現自己已經進入新課改了。我不知道當時在座的聽課老師在歡笑之余有沒有思考一下:孩子們真的理解把握教材了嗎?一堂課學生匆匆忙忙地朗讀了一遍就進入了角色,進入了意境嗎?把讀書的時間還給孩子吧,教師可以通過默讀、朗讀、聽錄音跟讀、范讀、齊讀、分角色朗讀等多種方法讓學生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走進文本,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體驗,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我想,即使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走進了新課堂,這種在中國已經有了幾千年歷史的讀書環節仍然不可或缺,永遠不可或缺。
二、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說:“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而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所以,語文老師應改變教語文就是教課文的觀念,讓教材走下神壇;還應該廣泛閱讀優秀作品,而不是只讀教材和教輔書,語文老師應有能力指導學生開展課外閱讀。新教育改革的發起人、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朱永新先生認為,“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取決于這個民族的閱讀水平”“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他的閱讀史,沒有閱讀就沒有個人心靈的成長,就沒有人的精神發育”。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多想辦法指導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進行有效的閱讀,因為多讀比多寫更有利于學生的發展,也更有利于提高寫作能力。語文的課外作業也應以閱讀為主,讓學生少做練習多讀書,把學生從題海中解放出來。
在教學實踐中我是這樣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的。我用“胸有成竹”這個成語故事做引子,激勵學生搜集成語故事,全班共搜集了二百多個,我把它們訂成八本,分組輪換閱讀,半個月全班就讀了二百多個成語故事。在學《金色花》一課時,通過課內閱讀的指導,讓學生體會泰戈爾語言的生動優美,并開展語文活動“我讀《泰戈爾詩選》”活動,讓學生選擇這本書中的精彩篇章進行朗讀,一首首動人的詩被學生有感情地讀出來,使沒讀過《泰戈爾詩選》的學生也摩拳擦掌,恨不得一睹為快。《金色花》像一個導火索,燃起了學生的讀書熱情。我總是以課本為依托,抓住時機向學生介紹名家名篇,讓課本成為引領學生博覽群書的窗口,并設置獎勵機制,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
另外,我常利用課上時間進行閱讀指導,告訴學生如何做批注,如何寫讀書筆記,如何寫讀后感,我常對他們說:“好習慣,益終身”“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要想讀好書我們就應該像毛澤東同志那樣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讀書重在積累,這是古今中外的讀書經驗,也是語文課程標準強調閱讀要“豐富語言積累”的原因。為此,我讓每人準備一個本,名叫“日積月累”,積累閱讀中的好詞好句好段,兩周進行一次展示,加深學生在閱讀中的理解和體驗,使他們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讓學生明白“厚積”才能“薄發”可以這么說,語文閱讀沒有積累,就沒有創造,更不必說創新了。事實上也是如此,“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中國歷代涌現了那么多文學大家,恐怕在很大程度上得歸功于他們的苦讀直至樂讀。閱讀更是寫作的基礎,只有多讀,才能更深切地體會到不同文章的不同構思及寫法,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技巧,豐富學生的寫作內容。
綜上所述,我認為讀書是語文教學的根本,是語文教學的點金石。只有把文學的活水引進課堂,語文教學才能煥發生機,才能開出美麗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