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筱翕 黃鈺涵 胡楠 郭韻婷
摘要:就業是民生之本,農民工的就業問題一直是各級政府工作的重點和難點,勞務中介行業在我國目前的市場情況下有著重要的作用,但其發展現狀嚴重滯后于現實需求,不能為農民工有效的提供幫助。因此,本文在基于社會資本視角下以包容性增長為基礎,以實地調查的分析結果為依據,研究專注為農民工服務的勞動中介組織的可行性發展途徑。
關鍵詞:農民工就業;勞務中介;社會資本;包容性增長
中圖分類號:F32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4428(2019)10-0164-02
一、引言
就業是民生之本,農民工的就業問題又是各級政府工作的重點和難點。近幾年。在社會關注度逐漸上升的情況下,農民工就業總體情況已有較好的改善。但仍然存在包括農民工生活粗俗、勞務關系混亂緊張、身份歧視等問題。并且各類服務平臺也存在對農民工苛刻的情況。所以要想解決農民工就業問題,首先要解決農民工自身的素質問題,還要依靠經濟快速發展所帶來的更多的就業崗位。更需要不斷改善農民工的就業服務體系。
勞務中介作為連接農民工與用人單位之間的組織,價值在于其能結合勞務市場需求和農村勞動力實際。合理地集中組織勞務輸出,為農民工提供及時、有利、清晰的用工信息,降低尋找工作的成本,并且為農民工負責,規范用工流程和保障手續,維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但是我國勞動中介仍處于初步發展階段,存在很多不足。并且我國勞務市場規章制度尚未完善,導致農民工在與勞動中介的勞務關系中處在弱勢地位,權益不受保障。
著名發展經濟學家普特南將社會資本歸納為三個方面——信任、共同的規范、準則和習俗。國內則將社會資本定義為社會網絡,把社會網絡視為一種重要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視為資源配置的重要方式。通過人際交往和聲譽約束,達成信息共享、優化資源配置,促進經濟持續增長。社會資本影響著公共事業的發展,是一個懸而未決的重要理論命題和政策困惑,而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社會資本對增長、公平、貧困和環境可持續發展等有重要影響。
包容性增長強調生產性就業、經濟機會平等和發展成果共享,這正是增強個體自生能力和增加社會包容的重要途徑,更是減貧的新模式。包容性增長已然成為減貧的國際機構的指導思想和核心戰略,建立一個健全的包容性增長理論的邏輯框架和內容體系以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迫在眉睫。
勞務中介有必要在社會規范下保證市場信息的流通。以解決農民工權益不受保障、勞務中介運作不規范問題。對目前我國不規范的勞務中介模式進行改良,擴大服務范圍,健全服務職能,落實服務質量,對引導農民工平等就業、安全就業、和諧就業有著不可估量的意義。因此項目組計劃構建一個針對農民工就業的勞務中介,實行零收費的針對性培訓,提升農民工就業能力,擴展就業渠道,提升市場競爭能力,從內生性提升農民工素質,解決就業問題,改善就業環境。
二、市場現狀報告分析
(一)農民工樣本概況
1.調研狀況
通過在南昌市三店村的實地調研,主要針對年齡在18歲到38歲之間的青壯年男士,項目組了解了村中人員組成的大概情況及就業情況等。項目組就受訪人群的個人信息、工作經驗、月平均工資、尋找工作的渠道、用工單位、對目前工作的看法、對勞務中介的看法等問題進行了詳細的詢問。從回收的有效問卷的結果來看,可以發現有84.4%的村民的文化程度集中于初中及以下水平,少數農民工接受了高中、中專、技校、職業技術學院等水平的教育,僅有2.9%的村民獲得了大專及以上文憑;相應地,由于受教育水平不高,大部分村民都從事體力勞動性質的工作。從問卷結果中可以看出,從事化工、機械制造行業的村民比例最高,達到了31.2%,其次為占比13.4%的建筑施工業,最后為家政服務、商業貿易、餐飲服務、服裝紡織等行業。均在12%左右。
2.結果分析
從調查所得的農民工樣本基本信息中可得。外出務工的農民工的文化水平及素質普遍較低,缺乏相關技能專門的教育及培訓。這使得農民工不能適應當前市場的需求,導致大量的低價勞動力在傳統農業市場中滯留,而一些工作能力較好的農民工從農村轉移到城市后也主要以從事低技能、重體力的工業行業為主。且由于農民工自身存有的特性。使其與長期在城市培養發展的勞動力相比處于競爭的劣勢,從而導致了一系列結構性矛盾長期存在。此外。因為農民工具有較大的流動性,不能維持穩定的就業崗位,企業也不愿投入財力和人力對農民工進行培訓,這也制約著農民工職業技能的提高。這反過來也影響這些勞動力流向正規部門,導致市場問題進入惡性循環。
(二)關系型社會資本在農民工就業過程中的作用
1.調研狀況
為了深度調研農民工就業情況。我們還對村民就業信息的來源及其成功就業的途徑進行了調查。從調查結果中,我們發現大約有124位村民都是通過在城市打工的同鄉或朋友獲得就業信息,其次有97位村民是通過身邊的老鄉、親戚和朋友推薦,而通過勞務中介組織、政府就業服務機構及招工廣告等途徑獲得就業信息的村民人數相對較少。從中可以看出,對農民工來說社會資本還是其獲取資源的主要渠道。而如何幫助農民工成功就業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因此我們重點關注成功就業的村民填寫的問卷結果。我們發現超過一半成功就業的村民都是通過親戚朋友從中搭線。比例高達52.2%,其次是通過在當地招工的招工隊,而通過當地政府和勞務市場等途徑成功找到工作的村民比例相對較低。
本項目為達到成功解決農民工就業問題的目標,提出改良版勞務中介。而為了分析改良勞務中介,也為了更好地衡量農民工信任社會資本的程度。我們對農民工遇到困難時會采取的解決方式也進行了調查。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絕大多數農民工都會主動尋求當初介紹工作的親戚朋友的幫助,少數農民工會自己與雇主協商或向政府等相關部門尋求幫助。
2.結果分析
調查顯示,關系型社會資本在農民工就業中起到了極大的作用。農民工不僅通過關系型社會資本獲取有效的就業信息并且成功就業,并且選擇利用社會資本解決拖欠工資、待遇不公等問題。這是由于農民工自身的特性及我國目前就業服務體系現狀而導致的。對以上情況進行分析可以得出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受中國悠久的傳統文化影響,我國人民的人際關系通常建立在已有的基礎上。而對于陌生人往往缺乏足夠的信賴。況且中國人對于情感較為重視,大家互幫互助,互利互惠。互相信任。因此對于農民工來說,利用社會資本進行就業是一種成本較低效用較高的方式。
(2)我國目前沒有一套符合我國基本國情、適合我國嚴峻的就業形勢需要的、體系完整的公共就業服務管理理論。農民工就業作為我國各級政府工作的重點和難點,但針對農民工的服務卻很少,并且很多部門都形同虛設,并沒有真正幫助農民工解決問題,導致農民工不選擇通過政府來解決問題。
(3)在我國市場上的勞務中介組織存在較大的問題,包括組織數量少、就業信息匱乏、服務內容單一、行業門檻低等。導致農民工對勞務中介組織缺乏信任,且未能接受專業的技能培訓使得農民工就業不穩定,薪酬不高,滿意度低。所以很少的農民工會選擇通過勞務中介組織就業。
(三)農民工就業現狀與實現包容性增長的差距
1.調研狀況
目前我國農民工就業的現狀還與包容性增長的目標具有一定的距離,從就業領域單一、工資水平偏低、簽訂協議比率較低等現象中可以得出。農民工工資水平長期處于一個比較低的水平,從國家統計局中查詢到2017年平均工資排在后三位的為農林牧漁業、住宿和餐飲業、建筑業,而恰恰就是除了制造業農民工進城務工最集中的行業。而勞動合同作為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確立勞動關系、明確雙方權利和義務的協議,是必不可少的。但從調查中發現,農民工簽訂協議的比率非常低,有71.7%的農民工沒有與用人單位簽訂任何勞動協議。
2.結果分析
農民工的文化程度及素質水平普遍較低,在進入工作前往往缺乏相關的技能培訓,導致他們大多在勞動密集型企業中從事技能要求不高的生產性行業,這些行業勞動強度大,但工資水平較低。并且,大多數農民工的法律意識和維權意識不強,沒有與雇主簽訂勞動關系協議或僅有口頭協議。這使得農民工在之后的工作中倘若遇到勞動糾紛則常常處于被動地位。無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三、結論及改良建議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處于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實現包容性增長更具有其重要的現實意義。如上文所述,目前我國的勞務中介市場正在迅速發展,機構數量快速增多,但仍存在許多不規范,這些現狀有悖于經濟增長的“包容性”理念。因此。有效改善勞務中介市場的就業質量問題將是我國經濟實現包容性增長的必然要求。基于上文分析。我們對現有的勞務中介提出以下改良意見:
(一)完善農民工勞務中介組織
作為勞務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民工勞務中介組織能起到傳遞信息、優化勞動資源配置以及輔助政府完成其對應的部分社會職能的作用。但調研數據顯示,在成功就業的農民工中。僅有18.1%的農民工通過當地政府及勞務市場找到工作。這說明擁有最多勞務信息的勞務中介卻沒有在幫助農民工得到工作中發揮應有的作用,針對性地完善勞務中介的相關職能顯得尤為重要。
我們認為可以采用的完善方法有:建立專門針對農民工的培訓機構,對農民工進行職業培訓和職業規劃輔導,提高農民工的業務能力,降低其入行時間成本。擴展農民工的就業渠道,提升其市場競爭力;構建農民工勞務派遣模式,即農民工作為勞務派遣公司的員工,使專業的中介機構人員與用工企業對接,規避由于用工單位與農民工溝通不當的風險,提高用工單位的違約成本、在企業誠信與員工勤勞之間產生一個正反饋調節:加快勞務中介組織制度建設以加強農民工對中介的信任。
(二)利用社會資本,強化農民工的關系網絡
通過對農民工就業現狀調查得到,52.2%的農民工成功就業是依靠親戚朋友從中搭線,這一定程度上說明了社會資本對農民工就業的重要性。在大家互相信任的基礎上建立自治組織——村民就業協會,有效促進村內與外界信息的交流。勞務中介再與就業協會進行對接,最大化提升協會獲取勞務信息的速度,有效地減少農民工不必要的時間損耗,同時加快社會勞動力變現進程。
(三)政府干預。建立更有效的工作運行機制
目前我國還沒有一套完善的法律體系來約束勞務中介市場的運營,勞務機構的資質也未通過嚴格的審批。因此國家應制定相關的法律,通過提高市場門檻來解決市場存在的亂象。同時完善勞動合同法,形成一個全國統一的保護農民工的法律體系,使之能切實保護農民工的利益。另外政府應該加強對市場的監管。配備監察員并建立媒體監督平臺等多方面監督渠道,嚴懲違反規定的機構組織,并鼓勵社會各方向農民工提供就業崗位,鼓動社會力量參與公益性就業服務。保障服務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