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龍 姬君彩

摘要:從“讀書無用論”的發展階段,以及在偏遠農村復燃的原因和“新讀書無用論”帶來的危害進行了分析。運用歷史與現實、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研究方法,針對客觀制約、主觀影響所產生錯誤的認識和判斷進行了研究。指出了“讀書無用論”阻礙個體成長和社會發展的危害實質,這一錯誤思想存在會長期制約中國農村的發展,進而使鄉村振興無法真正實現為此,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讀書無用論;愿因和危害;對策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9)19-0300-03
1引言
教育事業全面發展,九年義務教育普及鞏固率達93.8%,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闡述的現階段中國教育蓬勃發展現狀。在如此盛世下“讀書無用論”看似十分遙遠,實則不然。僅新中國成立后便出現了3次“讀書無用論”思潮,而在封建社會愚民政策更是影響中國數千年之久。當前在鄉村振興背景下,學界主要重視研究新“讀書無用論”即現階段在偏遠農村興起的“第三次讀書無用論”產生的根源、表現、對策和影響,卻忽視了“新讀書無用論”并不是被時代分割的個體而是不斷流傳不斷承接的落后思想。主要通過歸納總結研究法,去探究影響中國數千年的“讀書無用論”以及其帶來危害和影響。
2“讀書無用論”的歷史淵源
“讀書無用論”是一種錯誤的社會意識,由4個發展階段組成即封建時期的愚民政策、文革時期“第一次讀書無用論”、改革開放時期的“第二次讀書無用論”和新世紀在偏遠農村復蘇的“新讀書無用論”。每種社會意識的產生不論對錯,都是由當時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等諸多因素共同決定。從產生根源來分析,“讀書無用論”的4個發展階段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由上層建筑通過不合理的政策導向引導出的錯誤的社會意識;另一類是由于社會意識的發展跟不上生產力和經濟發展的節奏,從而發生偏差形成錯誤的社會意識。
早期的“讀書無用論”源于封建專制時期的愚民政策。《論語》中,孔子與子路之間的對話子路日:“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讀書,然后為學?”子日:“是故惡夫佞者。”《孟子》中“盡信書,則不如無書。”等言論本是對“書”與“學”的勸誡和思考,卻被統治階層刻意去肢解其,從而形成對“學與書”無用的論調,為推行愚民政策進而鞏固自身統治提供理論依據。新中國建立后,中國教育百廢待興。在毛澤東為首的革命先驅的探索下,教育在建國的前10年有了長足的發展,但是文革時期教育政策發生嚴重偏移。“讀書無用論”是這一特殊時期的產物。1968年秋“停課鬧革命”使當時所有學校都停課,所有知識分子都在上山下鄉插隊插秧。十年文革摧殘了大部分知識分子也貶低了文化在農民群體中神圣的地位。《儒林外史》中老秀才范進中舉后被比作是天上的文曲星,而文革期間學者、教授、作家等幾乎所有的知識分子被定義為人民的敵人。這使得在文革十年間成長起來的人會對讀書和學習產生深深的畏懼,并在他們以后的人生中不斷地影響他們的價值判斷和選擇。
文革結束后,中國恢復了高考,政策的改變讓“讀書無用論”沉寂。但是改革開放之后私營經濟快速發展,從事簡單生產加工貿易的私營企業經營者利用市場經濟的發展使個人收入得到快速提升。相對而言,隨著計劃體制的僵化許多國營集體企業面臨倒閉重組,體制內的知識分子則面臨著下崗和失業的風險。便出現大量體制內人員下海經商的“腦體倒掛”現象。教育的社會價值,體現在教育通過培養社會所需要的人才,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促進社會的發展;教育的個人價值,體現著個人的生存價值,發展價值和創造、享受的價值。在改革開放初期,人們不需要大量的教育便可以實現個人的發展、創造甚至是享受。因此“讀書”的價值便再次下降“讀書無用”的觀點也從政策宣傳變成民眾潛移默化的接受。
上述“讀書無用論”三個發展階段,“讀書無用”論調影響的都是全體勞動人民,但是20世紀90年代末教育體制改革之后的“新讀書無用論”卻在偏遠的農村重新起勢。國家對高等教育實行全面收費并取消畢業包分配制度。一些守著畢業就可以分配工作的畢業生面臨著畢業即失業的嚴峻現實。教育成本增加也加重家庭的收入壓力,尤其在偏遠農村,在孩子完成九年制義務教育之后,父母將會在高中、中職等階段學習高額的學費和孩子外出打工補貼家用之間做出艱難的抉擇。農村家庭培養一個大學生或者一個高中畢業生成本不斷增加,其畢業之后的工作收入與家庭對于教育的投資往往不成正比,反而由于過重的教育負擔,與家庭的貧困程度成正比。以中部的湖北省為例,2006年人均凈收人為3099.20元,但一個大學生一年的花費平均約為7000元。這意味著父母兩人全年的收入總和都不夠供一個孩子上大學,很多農村家庭都是靠借債來供孩子完成大學學業。如果他們畢業找不到工作,沒有經濟來源,不僅不能幫助家里償還讀書所欠下的債務,甚至還要向家里伸手要錢,只能使得家庭進一步陷入貧困的境地。在上述多種嚴峻困難因素的反復作用下,農民對“素質教育”的認同感會逐漸減弱,反之“讀書無用”的觀念會被其所接受。
3“讀書無用論”在偏遠農村復燃的原因
鄉土社會是安土重遷的,生于斯,長于斯,死于斯的社會。不但是人口流動很小,而且人們所給資源的土地也很少變動。大部分農民口耳相傳的村規家訓都順延了數百年甚至幾百年時間。愚民政策自秦焚詩書坑術士之后已經實行數千年,“讀書無用”的論調已經植根于普通民眾之中。隨著經濟的發展,頻繁的對外交流讓城鎮居民接受先進的新思想和新知識的熏陶,逐漸忘卻“讀書無用”的落后論調。城鎮居民口中“讀書無用”實際是對脫離實踐的“讀死書”的批判。伴隨著中國現代化進程的加速,尖端精密高科技產業對人才的需求會迫使“讀書無用論”這一錯誤的社會意思消逝在社會發展的進程之中,但是偏遠地區的農村,信息閉塞交流不便。雖然過去的“十二五”中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長足的進步。農民可以足不出戶便能接收到各種現代化信息,然而受制于其受教育水平低下,偏遠地區的農民對新思想和新事物的認識會滯后甚至懷疑。
偏遠農村不同于近郊農村,其產業主要以糧食種植業和初級加工業為主,對從業的知識水平要求不高。農民對知識的需求并不是很高。同時偏遠農村的教育資源相比城鎮是十分落后,農民如果要想讓自己的子女獲得更好的教育資源就會付出極大的教育投入。2014年建檔立卡以來因學致貧的貧困戶戶數占比僅落后于因病、因殘成為致貧的三大因素之一。義務教育階段之后,學生的教育失去了國家的資助,教育投資的壓力完全由農民承擔,這也使得經濟不發達的偏遠農村農民更加認同“讀書無用”的論調,新“讀書無用論”便在偏遠農村重新復燃影響農民思想。
4新“讀書無用論”帶來的危害與對策
新“讀書無用論”影響受教育主體,加大脫貧攻堅的難度,阻礙義務教育的全面普及。國家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要求的脫貧標注,即滿足“兩不愁,三保障、一過線”。其中“三保障”之一便是義務教育有保障,為此專門制定并實施雨露計劃,用以扶持偏遠地區農村的教育事業。但是偏遠地區的農村當地教育資源欠缺,大部分農民都選擇在小學5年級以后將自己的子女送入寄宿制學校,過早的離開家庭會讓農民子女出現很多心理問題進而產生厭學情緒,導致出現逃學厭學現象。而父母也因為與子女缺少溝通和受制于人教育水平低對上述學生產生心理問題沒有過早的發現和糾正,對其聽之任之導致問題嚴重。受教育主體在上述情緒中會主觀產生對“讀書和教育”的抵觸和懷疑,讓“義務教育有保障”難以真正實現,也讓義務教育的普及受到挑戰。
新“讀書無用論”的復燃也會阻礙鄉村振興,滯后農村經濟發展。“新讀書無用論”不是憑空產生也不是特殊時期的特殊產物,這種錯誤的思想和論調是不斷沉積不斷承接,并植根于農民之中。錯誤的社會意識不斷影響偏遠農村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以農村中學階段畢業生數變化為例,2013~2017年農村初中畢業人數由313.9萬人下降至2017年的207.9萬人;農村高中畢業人數由2013年26萬人下降至2017年23.1萬人(表1)。“新讀書無用論”的論調影響價值觀尚未成型的農村子女,在上學最關鍵的階段做出錯誤的價值判斷。在現階段現代化發展對從業的素質要求更高。一方面僅履行九年義務制教育或者高中畢業的農民子女們很難滿足大多數用人單位的需求,只能從事科技含量不高的初等加工業和低等服務業。另一方面,受到“新讀書無用論”影響的農民接著影響農民自己的子女進而讓錯誤的思想代際傳遞從而可能會形成“貧窮一過早輟學一過早外出打工一過早結婚一過早生子一貧窮”的怪圈。據“轉型期中國重大教育政策的案例研究”課題組的調查顯示,在所調查的17所農村初中學校中,輟學率參差不齊,差異性較大,最高的為74.37%,平均輟學率約為43%,大大超過了“普九”關于把農村初中輟學率控制在3%以內的要求。
“新讀書無用論”的產生也可以促使政府深刻反思教育公平問題,進而推動教育改革和農村教育建設。中國當前的教育存在著很多不公平的現象,例如: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導致教育資源分配不平衡;偏遠地區農民求學成本過高影響自身基本生活水平;“邊邊角角”地帶工作機遇少,就業水平低等。教育發展的不公平容易給“讀書無用”的錯誤思想提供生存的土壤。因此,政府應當采取有效措施合理配置教育資源,保障弱勢群體的受教育權利和受教育質量,最大限度地促進教育公平。
5結語
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高素質教育是一個國家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標志。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對高等教育的需要,對科學知識和優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迫切。假使“讀書無用”的論調繼續肆虐偏遠農村,農村的發展將得不到本土優秀人才的支持。脫貧攻堅需要提升貧困戶子女的文化素質用以斷絕貧困的代際傳遞,鄉村振興需要高素質的農業工作者用以真正實現農村現代化。為了打好脫貧攻堅戰、為了真正實現鄉村振興,必須要徹底根除已經蔓延的“新讀書無用論”,徹底將這一錯誤的社會意識糾正,以促進生產力和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