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旭
摘 要:本文提出將數學文化融入初中數學課堂教學,并以親身實踐的“平方差公式”教學片段為案例進行分析,剖析引入數學文化的積極意義,提供一些相關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數學文化;平方差公式
上海課標指出:數學課程及其教學,不僅要關注學生對數學知識、技能、思想方法的掌握,關注其數學能力的發展,而且要有助于學生理解數學的社會價值,領略數學文化的內涵,體驗數學的思維方式和方法,形成良好的數學思維品質,促使學生的數學素養得到全面提高。相關文獻也指出,數學文化融入教學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數學認知能力,甚至可以提高班級的數學平均分。可見,補充數學文化融入教學是有一定必要性的。
一、數學文化融入教學的案例
以下是教學平方差公式過程中引入數學史的教學嘗試。
師:從前,有一個地主把邊長為a(a>3)的正方形土地租給李老漢。次年,地主對李老漢說:“我把這塊地的一邊減少3米,相鄰的一邊增加3米,繼續租與你,租金不變,怎么樣?”李老漢覺得好像也沒有吃虧就答應了。他把這事和鄰居一講,大家說你吃虧了,李老漢非常吃驚。李老漢真的吃虧了嗎?
生:這塊地周長沒有變,李老漢沒有吃虧。
生:這塊地周長雖然沒有變,但面積改變了。
師:這塊地的大小是根據周長還是面積來判斷?
生:面積。原來的面積是a2,后來的面積是(a+3)(a-3)。
師:那么面積是增大還是減少了?
生:(a+3)(a-3)=a2-3a+3a-9=a2-9,和a2相比較是減少了。所以我覺得李老漢吃虧了。
師:同學們利用之前學習的多項式乘以多項式得出結果,計算準確。
師:接著我們看這樣一個問題:一個邊長為8.9的正方形面積是多少?在這個正方形的左上角割去一個邊長為1.1的正方形,剩余面積是多少?
生:1.12=1.21,8.92=79.21,剩余面積是78。
師:這是正確的,還有別的方法嗎?
生:利用剛才得出的結論,8.92-1.12=(8.9+1.1)(8.9-1.1)=10×7.8=78。
師:上面這個結論是否任何情況下都成立,我們來討論和證明:a2-b2=(a+b)(a-b)。
此處,教師可將題中剩余圖形的面積轉化成長方形面積,通過面積相等(如圖1)得出平方差公式a2-b2=(a+b)(a-b)。
師:大家分組討論,看還有什么平方差公式的幾何證法。
同學們還發現了兩種不同的拼法,拼成的圖形分別是平行四邊形和梯形(如圖2),這三種方法都證明了平方差公式。
師:圖形的割補法最早是我國三國時代的數學家趙爽想出來的。趙爽的生平事跡人們知道的很少,在《周髀算經》的前言里,趙爽說自己“負薪余日,聊觀周髀”,意思是自己在打柴的空余時間里,專研古代天文著作《周髀算經》迫于生計,辛苦工作,卻不忘專研學問,古代人的勤懇研學,感人至深。
……
學生熟悉平方差公式之后,趁熱打鐵,讓學生解答丟番圖《算術》當中的二元問題:已知兩個數的和為20,乘積為96,求這兩個數。
生:設這兩個數分別是x,y,根據題意有:
生:可是用代入法之后得到一個一元二次方程不會解。
師:根據我們剛學習的平方差公式,在假設未知數的時候采用技巧。
生:哦,我知道了,設為10+x和10-x,這樣兩個數相加正好是20。
師:思路正確,繼續下去。
二、教學反饋
上完課后,我隨機詢問了幾位學生。一位學生表示課本的引入很直接,從上一節課的多項式乘以多項式得出了平方差公式。今天老師給出的引入很新奇,從生活當中土地的面積引入,讓他了解到了平方差公式的出現,是土地面積割補引發的數學公式,他很好奇李老漢有沒有吃虧,吃虧的原因是什么。另一位學生對幾何圖形面積割補這個環節印象深刻,自己動手在大正方形的左上角減去一個小正方形,然后再沿著一條線剪開,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趙爽在2000多年前就發現了面積割補法,實在太厲害了。
三、案例分析
本節課由古希臘的欺騙性土地分配問題引入課題,以故事和問題相結合的方式展開了新知識的學習。同學們聯想之前學習的多項式乘以多項式發現,李老漢的土地面積減少了,進而探究(a+3)(a-3)與a2的大小關系。學生采用圖形面積割補法證明了平方差公式,在探究的過程中,學生的觀察、動手操作和合作的能力都得到了提升。
四、結束語
文化的內涵是豐富的,數學文化的外延是廣闊的。事實上,除了本文提到的數學史以外,還有數學實際應用、數學思想方法、數學美、數學精神等相關內容都可以算是數學文化在課堂中的融入。本文由于篇幅的限制,沒能更廣泛的展開探索。但是,根據筆者平時的實踐所得,認為數學文化融入教學,需要遵循有用性、趣味性和適時性原則,結合教材中不同知識點的呈現情況,循序漸進、潛移默化地讓學生感受數學的應用價值和美學價值。筆者將會在以后的教學中不斷嘗試將數學文化融入進課堂,以期尋找數學文化教學的有效教學策略。
參考文獻:
[1]上海市教育委員會.上海市中小學數學課程標準[M].上海教學出版社,2004
[2]陳家寧.數學文化融入初中數學教學實踐及課例分析[D].廣西師范大學,2017
[3]金苑琦.數學文化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滲透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7
[4]阮征.數學史融入初中數學教學的案例剖析[J].數通訊學教學,20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