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醴
二十世紀初,在新小說崛起的同時,通俗小說的創作也悄然而起并日趨繁榮,形成了雅俗對峙互補的格局;這里所說的通俗小說,是指清末民初強調政治功利性的新小說相對的、為滿足廣大市民群眾文化娛樂的要求而創作的小說,也就是,后來屢遭撻伐的“鴛鴦蝴蝶派”小說。到了今天,有相當一部分評論家認為它文學價值不高,還有人批評它“媚俗和低級”。
此類小說萌生于1906 年前后,1912 年出現了它們的代表作徐枕亞的《玉梨魂》,此后就形成了一個影響很大的文學流派。作者的人數高峰時達到近三百人,開始分散于江浙一帶,后來集中于京津滬等一些大城市。作者群開始是分散的,沒有固定的組織,后來有了青社與星社。包天笑為這一派的主持者,重要的代表人物有徐枕亞、張恨水、吳雙熱、吳若梅、程小青、孫玉聲、李涵秋、許嘯天、秦瘦歐、馮玉奇等。他們創作的題材是非常廣泛的,既有“相悅相戀,分拆不開,柳陰花下,像一對蝴蝶,一雙鴛鴦一樣”的才子佳人戀愛小說,也有武俠小說、偵探小說、社會小說等。他們創作了眾多深受市民喜愛的通俗小說。
其中最為聞名的就是鴛鴦蝴蝶派小說,也是當時最走俏的通俗小說之一。比如徐枕亞的《玉梨魂》,再版了三十二次,銷售超過數十萬。張恨水的《嘀笑因緣》也再版了十余次,魯迅的母親也是張恨水的“粉絲”之一。張恨水、包天笑、周瘦鵑他們的作品在報紙連載時,市民們曾經排隊等候報紙發行。這個時期也是鴛鴦蝴蝶派的全盛時期。五四運動以后,鴛鴦蝴蝶派屢次遭到新文學陣營的批評和打壓,讀者有逐漸減少的趨勢,但在市民中仍有不少擁躉。到新中國成立后,該流派的價值觀和追求與當時社會大環境和人民的期盼與追求格格不入,導致最終消亡。
從歷史、社會等方面綜合分析,鴛鴦蝴蝶派的興起在當時也是必然的,具體說來,有以下幾點:
一是清末科舉的廢除為鴛鴦蝴蝶派提供了職業作者??婆e廢除之后,讀書人失去了一直以來為之奮斗的目標,失去了他們賴以生存的仕途。知識分子一部分人走上了學習新技術的道路,一部分人把目光轉向創作之途。他們深受傳統文化影響,有良好的舊學底子,文筆嫻熟加上詩賦才華,創作的小說一經推出,迅速在文壇上占領了一席之地并在市民中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二是印刷工業的發展為小說提供了傳播技術。印刷業在晚清開始發達,另外由于新聞事業的繁榮,促進了印刷技術的迅速更新。尤其是辛亥革命以后,報紙和雜質的銷量大增。據統計,僅1911年,報刊雜志就達500種,從晚清到1917年文學革命之前,單是以小說命名的文學雜志就以近30 種。報刊雜志的繁榮與印刷技術的發展互相促進,又共同促進了文學的發展,文化的進一步繁榮。
三是大都會的興起帶來了廣泛經營活動與社交活動以及都市性的勞休制度。廣泛經營活動與社交活動帶來人的求知欲與信息擴充要求,因而“咸亨酒店”式的信息交流方式再不能滿足人們的要求,“撐航船”的七斤不能繼續充當“新聞”發言人。都市性的勞休制度使人們不再日出而作、日落而歇,大都市的職工階層實行了“六作一休”制,在緊張工作之余,他們需要消遣、娛樂。
《禮拜六·出版贅言》說:讀小說則以小銀元一枚。換得新奇小說數十篇……意興稍闌。故人有不愛買笑、不愛買醉、不愛顧曲,而未有不愛讀小說者。(禮拜六第1期,1914年6月6日)
該文把讀小說和“平日買笑,酒樓覓醉,戲園顧曲”相提并論,認為所不同者只是讀小說經“平康買笑”等尋歡作樂方式要“省儉而歡樂”、更安全且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是一種更為方便穩妥的消遣方式。
也就是說,鴛鴦蝴蝶派的文學定位就在于娛樂性、消遣性,意在供人們茶余飯后的消遣。這和中國小說傳統的“志怪”和“傳奇”是一脈相承的。
這也就成為了后來的新文學所主要攻擊的依據?!拔逅摹毙挛幕\動以來,遭到多次抨擊、批判。到它的后期,除了對張恨水在抗戰中的作品有所肯定之外,其名聲一直被貶。在解放后的一些現代文學史著中,更被斥之為“文壇上的逆流”,“辛亥革命后小說的反動”,“是當時新文學發展中的狡猾的敵人。”
從現在的觀點來看,文學的題材應該是多元的,功能也應該是豐富多樣的,既有為政治、教育服務的,也有審美、娛樂等等。更多的文學作品是兼具多重功能于一身的。
而近代以來,中國文學精神是以救亡、統一、強盛為內核。梁啟超在他的《論小說與群治之關系》、《譯印政治小說序》等論文中認為:“欲新一國之民,不可不新一國之小說”,可見他之所以提倡“小說界革命”是與他追求國家強盛,人民覺醒的愛國訴求聯系起來的。尤其是中國現代文學,愛國主義是一直涌動的思想強音,也是中國現代文學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例如五四時期文學研究會成立的目的便是:一.反對舊文學,特別是發對當時仍在市場上大量流行的游戲文學、消遣文學;二.建設新文學,特別是要建立具有現代品格的、能與世界文學對話的民族文學、為人生的文學;所謂“為人生”,包含以下幾層意思:第一是要真實的表現人生,特別是平民階級的人生;二是要批評人生,即將表現中國國民的人生同揭示國民性格中的弱點、改造國民性結合起來;三是要改造人生,主張文學應為喚起民眾、改造社會盡一份力量,作家在忠實描寫現實的同時,還應表現自己的理想。
因此,鴛鴦蝴蝶派的文學主張和文學特點是和當時的時代氛圍格格不入的。鴛鴦蝴蝶派繼承的是中國傳統小說的特點,又借鑒了部分西方小說的情節和特點。另外,鴛鴦蝴蝶派主要是適應市民市場,注重讀者的口味和心理,用凄怨纏綿的愛情故事和扣人心弦的奇遇吸引讀者。它的主要目的是滿足市場的需要,滿足讀者的閱讀需求。它不可避免的存在如下缺點:首先,趣味性、娛樂性、消遣性的創作宗旨大大降低了對小說家的要求,作家不是抱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深入生活,努力發掘生活中最有價值、最具本質意義的東西,并進行認真嚴肅的藝術創作,而是一味迎合文化層次原本就不高的市民的口味,抓注生活中的一些表層現象進行寫作,這就是他們的作品俚俗、淺薄,雖有一定的認識價值,卻缺少振聾發聵、鼓舞人心的力量。
其次,“快餐式”的文學樣式,便于迅速的反應生活,卻不利于作家進行精心的審美創造?!傍x鴦蝴蝶派”很多長篇小說,寫的都是剛剛發生過的事,且往往是邊寫邊往報刊上發表,前后照應已屬不易,也就談不上對作品進行總體構思、精雕細刻了,大都淺陋粗糙。加上一部分作家把寫小說看成牟利的手段,粗制濫造,甚至剽竊抄襲,嚴重影響了這一派小說的藝術價值。象張恨水的《春明外史》,在文學價值上它并不如后來的《啼笑因緣》,但確實當時影響最大的一部作品,因為其中涉及影射許多名人隱私,充分滿足了讀者的好奇。
從時代特點來看,近現代處于社會歷史大變革時期,這個時期的文學自然會特別強調政治和教育功能。充滿血淚的變革和困苦的人民生活是當時具有使命感的作家們主要關注的內容,而在文學中只講風花雪月的“鴛鴦蝴蝶派”自然就成了眾矢之的。在“五四”歷史文化語境中,新文化陣營中的幾乎所有人都把鴛蝴派文學當作封建舊文學的余孽、當作建立新文學的障礙和對立物而痛加批判與否定。即使有很多新文學陣營的作家雖然在背地里也看過不少的“鴛鴦蝴蝶派”小說,但明里或不承認、或嚴厲批判。就是“鴛鴦蝴蝶派”陣營里的作者,也羞于承認他們是鴛鴦蝴蝶派。所以,在那種愛國救亡的歷史環境下,鴛派一直被嚴厲打壓而范圍逐漸縮小,到新中國成立之后,“鴛鴦蝴蝶派”消失無蹤就不難理解了。
其實,通俗文學一直是文學陣營里重要的一支,它面向的讀者是最普通和最廣泛大眾,一直以來它都被視作是精英文學的補充或輔助。而實際上,通俗文學一直都有著最廣泛的影響,即使在文革時期,也有《第一次握手》、《一雙繡花鞋》、《少女的心》這些手抄本的流行,就完全說明了普通大眾對它們的閱讀需求。所以,80 年代后,金庸、瓊瑤等通俗小說家帶來的熱潮一浪高過一浪。言情、武俠、公安、偵探、法制等各種通俗題材全面復蘇,《今古傳奇》、《中國故事》等通俗刊物占領了重要市場。特別是網絡技術的推廣,普通大眾也能參與通俗小說的創作,各種網絡小說不管是數量還是閱讀量都蔚為期觀。市場正以超前的它的寬廣和包容迎接日益多元化的文學。而反觀當時的鴛鴦蝴蝶派,只能那種愛國救亡的大主題下漸漸失去了它們的立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