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卉
高中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具體涵義,雖眾說紛紜、見仁見智,但其基本意義亦有共識:包括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以及文化傳承與理解等不同維度。具體說來,高中生語文核心素養不僅包含識字寫字及口語交際能力、閱讀及寫作能力,品性修養、審美情趣等內涵也是其重要內容。教師應該根據不同目標,從具體角度展開操作性較強的教學設計,通過鼓勵學生自主閱讀、優化交互形式、拓展習作訓練、豐富實踐活動等路徑,提高學生語文核心素養。
鼓勵自主閱讀,培養學生語言敏感思維,這是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語文素養形成和素質能力發展的重要表征。
無論在何種教育理念的統率下,目前高中階段的語文課堂教學,知識的硬性輸出依然是重要手段。這種以教師為主導作用的知識傳授模式能有效系統地豐富學生的知識結構,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但是,顯而易見的弊端是在單純的知識傳授模式中,學生處于被動地位,學習熱情沒有得到激發,語文核心素養彰顯不明,綜合素養難以有效提升。實際上,幫助學生逐漸建立自主閱讀意識,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主要路徑之一。為拓寬學生閱讀視野,教師不僅要布置課內閱讀任務,還要向學生推介課外閱讀篇目,讓學生在自主閱讀過程中慢慢建立興趣,提升閱讀學習的有效性。2019年秋季“部編版”中小學語文教材將全面推廣實施。新教材對學生閱讀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甚至有觀點認為“不閱讀,孩子連卷子都做不完”,“語文高考最后要實現讓15%的人做不完”。①雖然,教材總主編溫儒敏先生否認了這一說法,但是,他也多次強調語文閱讀的重要性。畢竟,閱讀習慣的鼓勵和培養,不僅有知識面拓展方面的考量,更有語言思維能力培養的用意。
如何進行自主閱讀和積累,進而培養學生的語言思維呢?面對自主選定的閱讀材料,筆者著重培養學生從思想、素材、語言三個方面來進行有意識有效率的積累。在自主閱讀的實踐中,引導學生梳理概括積累的方法——或直接摘錄原文精彩句子,或把原文的信息加以簡短概括并輔以議論,或提取關鍵詞把原文的觀點句加以精煉轉化,或通過類比、對比、聯想拓展等思考途徑把他人的看法轉化為自己的觀點。自主閱讀,自主積累,自主交流,在持之以恒的引導與訓練中,學生的語言思維能力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語言思維能力是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素質能力的重要內容。通過鼓勵自主閱讀、拓展閱讀視野的路徑和方法,可以極大地豐富學生的知識機構和認知能力,促進思維能力的發展與提升。
話語交際是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學生通過目標復合、形式多樣的交互活動,提升合作學習效度,形成過硬的語言交際能力,通過語言的多重建構與靈活運用來達到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思維發展與提升的目標。
筆者在20余年的語文教學中一直堅持課前三分鐘演講實驗。高中三年共計四輪。以第二輪即興演講為例,題目來源于學生的集思廣益,筆者加以提煉整合后確定一百個題目,抽簽決定演講順序,演講者在課前十分鐘抽取題目,給出5-8分鐘的構思時間,然后以三分鐘為限,完成此輪即興演講。此輪演講的目的不僅在于提高口語表達能力,更可以與高考作文能力對標。其一,三分鐘的時長,意味著800-1000字的文字輸出。這正是高考作文的篇幅要求。其二,演講前逼迫學生在5到10分鐘內快速構思、搭建框架、關注層次。這一構思過程就是高考作文的構思過程。其三,演講面對的是觀眾,怎樣才能吸引注意、調動熱情、體現感染力?這與高考作文中如何清晰呈現亮點的能力要求高度一致。通過口語表達促進書面語表達,通過演講活動促進寫作能力的提升,語言建構素養及審美創造能力在這一活動中得到明確的彰顯。
此外,在第三輪的版塊演講中,以古代詩歌欣賞為例,不僅帶動了學生審美鑒賞能力的提高,對“文化傳承與理解”目標的落實也具體可感。在第一輪的主題演講以及第四輪的綜合演講環節中,議題涉及的范圍廣、思考深、題材新。有對閱讀、生活體驗的分享:金庸及其小說為何如此受歡迎?平常你在家會做哪些家務?針對學校食堂,你有哪些改革措施?有對學習過程的反芻咀嚼:考試時你是怎樣處理緊張情緒調整心態的?有對國際事務的關注與思考:如何評價特朗普“美國優先”的單邊主義?如何看待中國對非洲的大力支持?有對文化現象民族精神的反思與批判:紙媒真的死了么?怎樣看待節日的西化?如何看待“抖音毀了下一代”的說法?有對科學與未來的探索與暢想:如果有一天,人類大腦可以實現知識共享,即每個人腦子同步更新最尖端的知識而無需學習,你怎么看?有對內心世界主觀情感的體認與審視:你怎樣看待孤獨?你怎么看?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在不否認奮斗意義的前提下,你是否相信宿命的存在?
通過這些活動,學生對相關知識進行梳理和整合,將自己獲得的言語活動經驗逐漸轉化為個性化具象化的方法和策略,并能在語言實踐中自覺地運用,不僅僅在語言建構與運用方面有了長足的進步,思維能力的提升與發展也得到了顯而易見的彰顯,語文的核心素養得到了極大提高。
培養學生書面表達素質是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文學閱讀與寫作的學習目標與內容之一就是“結合所閱讀的作品,了解詩歌、散文、小說、劇本寫作的一般規律。捕捉創作靈感,用自己喜歡的文體樣式和表達方式寫作,與同學交流寫作體會。嘗試寫或改寫文學作品。”“語文教育必須同時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與思維品質的提升。”(《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由此可見,習作能力的拓展與思維能力的培養是書面表達素質內容的兩翼。
拓展習作訓練,培養學生書面表達素質主要有三種途徑,第一、寫日記。寫日記為學生自主習作提供最自由的表達機會。這不是什么新鮮的創舉,不過貴在堅持,久久為功。第二、課堂作文訓練。課堂作文訓練是拓展學生習作,培養學生書面表達能力的重要舉措。筆者每兩周安排一次課堂作文訓練,培養學生捕捉靈感和書面表達的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學生課堂作文《創造才是最高樂趣》從當下流行文化現象入手,認為“消費金錢,消費商品,消費信息,消費一切現成的東西,吞食他人的創造與觀點,塑造出精致高端的自我形象,而缺乏創造的能力。”進而認為“唯有創造是最高的樂趣,創造是拒絕被俘虜的手段?!钡谌?,其它表現形式,如書評、影評、我眼中的世界、文學作品評論,時事評論、生活感悟等。此外,通過仿寫經典片段,改寫文學作品,比較原作,發現差距和縫隙,從而培養了學生書面表達的素養。
拓展習作訓練,培養學生書面表達能力,是語文核心素養的應有之義。一方面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辨識、分析、比較、歸納和概括基本的語言現象和文學現象,有理有據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闡述自己的發現。另一方面習作訓練也提升了學生介入當下、剖析評價文化現象、提高自我認識和闡釋自己見解的能力。
核心素養的培養不能僅僅依靠語文課堂教學,而應將課堂內外教學有效結合起來,建立“大語文意識”②,共同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這種實踐包括對實用性文本的獨立閱讀與理解,日常生活及社會需要的口頭和書面表達,通過學習使生活經歷和情感體驗得以豐富進而增強適應社會、服務社會的能力。
為培養學生綜合實踐能力,我們主要開展了讀書月、社會調查、公益宣傳、辯論賽等活動。以“我讀馬爾克斯”讀書月活動為例,第一階段,以《禮拜二午睡時刻》作為切入點,首先教師引導學生質疑提問,這一環節中,學生的疑問與不解得到了充分的展現及重視。繼而通過共同梳理,發現涉及的疑問主要集中在三個板塊:母親的形象及心理,兒子的身份與經歷,神父、神父妹妹及其他人的態度。第三步,學生們以“置疑-釋疑-質疑”三個步驟為實踐途徑,通過交互置疑、隨時釋疑、質疑深化,深入文本,觸摸藝術世界的褶皺。在這個過程中,師生多次互動,逐漸明白母親這一形象最動人之處在于她的尊嚴、克制和母愛,活動極深刻地豐富了學生的情感體驗。第二階段,閱讀馬爾克斯的其他作品如長篇小說《霍亂時期的愛情》、長篇小說《族長的秋天》、演講名篇合集《我不是來演講的》等,用PPT簡介、書評等形式完成讀書交流。第三階段,以“我讀馬爾克斯”為主題,將課堂探究與課外交流、我讀與他讀、淺讀與深讀等三方面的思考與感受,以讀書報告的形式保留實踐成果。社會調查也是提升語文核心素養有效的實踐形式。以“關于人工智能和未來的探索”這一社會調查實踐為例,首先,策劃者設計若干問題:你覺得人工智能會替代哪些職業?你希望擁有怎樣的超能力?技術爆炸是文明的成長期還是衰老期?科技帶來的是發展還是毀滅?人工智能會締造一個怎樣的未來?你愿意舍棄現實而進入虛擬世界嗎?其次,圍繞這些問題組成合作小組,在班級、學校、社區等地完成社會調查與采訪。再次,依據這些調查及采訪形成調研小論文。最后,在不同小組中進行口頭與書面的交流探究。這種社會調查實踐,不僅極大地激發同學們對未來科學世界的向往,更是拓展了同學們的綜合實踐能力。此外,還有其他公益宣傳、專題辯論等實踐活動都得到了適當的開展。
在大語文意識的視野中,在生機勃勃、日益多元的社會環境中,學校內外的實踐活動為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源頭活水。
語文核心素養具有豐富的內涵,語言、思維、審美和文化等層面的內容彼此融合。核心素養的培養、素質教育的提升是一個綜合、系統的工程。鼓勵自主閱讀、優化交互活動、拓展習作訓練以及豐富實踐活動等等是語文教學的重要措施和實施路徑。高中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構建,綜合素質教育的發展,需要更多富有新時代特點的探索,需要更容易踐行的日常操作,繼而推進核心素養下的高中語文教育的更好發展。
注 釋
①《“部編版”語文教材出爐,再不閱讀,孩子連卷子都做不完》https://www.sohu.com/a/228672758_100007401.
②王富仁:《情感培養:語文教育的核心——兼談“大語文”與“小語文”的區別》,《語文建設》2002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