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 琦 張亞慧
近幾年來,電視熒屏上關于文化類的節目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熱潮,與此同時,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也引起了人們的關注,而大學生群體則是傳統文化類節目的主要受眾之一。大學生群體對社會的發展與進步至關重要,大學生的人文素養自然不得不引起重視。面對當前大學生只注重專業素養而忽視人文素養的現狀,如何理解優秀傳統文化對于大學生人文素養提高的關系及其意義和作用值得思考。
在以往的研究中,關于傳統綜藝文化節目熱,研究者主要集中在對文化綜藝節目的多樣化發展、創新型制作以及技術和內容上的改善等方面,較少涉及傳統文化對人的積極影響與人文素養的提高這一角度。就傳統文化對人文素養提升,多數文章是從整個大眾群體來看待的,沒有指出文化節目對大學生這一群體的影響;此方面相關的文獻數量更是極其稀少,并且缺乏一定的深度。在大學生人文素養提升這一方面,多數文獻是就大學生提升的必要性及方法途徑來敘述的,較少從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角度來吸取經驗與智慧。
本研究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面向全國各地大學生發出問卷297份,收回有效問卷290份,有效回收率97.64%。探索大學生群體對傳統文化綜藝節目的態度、人文素養的認識與現狀、所接受的人文素養提升方式,探尋傳統文化綜藝類節目熱潮產生的原因及其對大學生群體的意義,以及大學生應該如何提升人文素養等。以期促進大學生群體人文素養的提高,并引導這一年輕群體更好地踐行優秀傳統文化精神。
1.發展現狀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中指出“要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以人民喜聞樂見、具有廣泛參與性的方式推廣開來”①。一時間,傳統文化迎來了發展的高峰,各大電視臺推出關于傳統文化的節目可謂是層出不窮、創意爆點。諸如《漢字英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國家寶藏》、《經典詠流傳》等等節目,一經播出便引發了社會大眾的熱切關注和強烈喜愛。
如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豆瓣評分竟然高達9.3分。由此可見,傳統文化只要創新發展方式、找好文化立足點和當代流行元素的結合點,就能取得良好的發展現狀。此類發展模式在文化性和休閑性方面的巧妙融合,更是讓其在綜藝類節目的大流中,保持了自己獨特的清雅和魅力。
2.發展原因
傳統文化綜藝節目的熱潮到來,究其原因是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響。如當前國內綜藝節目抄襲頻出、缺乏新意;影視業的快餐化和注水嚴重,過度消費了人們的娛樂精力等等。但從影響力來看,主要原因來自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政府官方政策的大力引導和支持,這是其蓬勃發展的重要前提。二是網絡、視頻等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如高清優質的視頻圖畫、制作精良的舞臺背景,造成知識和審美的雙向溝通等等。三是觀眾的支持和喜愛,這是其發展的重要內因。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對文化要求也隨之提高,在疲勞的現實生活之余,需要的更多是既能滿足學習又能放松身心的文化綜藝類節目。
3.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綜藝節目的關注度分析
①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綜藝類節目關注度較高,并表示通過觀看此類節目提升了自身人文素養;②傳統文化綜藝類節目的市場反響良好;③提升大學生人文素養以及傳統文化的創新發展,可以參考此類節目的發展模式和經驗。
傳統文化有豐富的歷史文化知識,更飽含感人深切的情義道理。提升人文素養永遠不能脫離傳統文化。如今,傳統文化綜藝節目借助另一種新的形式崛起。通過學習傳統文化,陶冶自身性情,提高審美鑒賞力。在提升自我人文素養的同時,將其應用到學習和生活中,指導自身更好地應對人生問題,并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三觀,增強文化自信的意識和民族文化的歸屬感。
通過調查,超過半數的大學生被訪對象認為,人文素養是指自身的修養素質和道德情懷,較少提到人文學科的知識水平。這一認識基本符合人文素養的內涵,即它實際是一種“人文精神”、“德性”和“價值觀”。
調查顯示:①不同地區的家庭和學校在傳統文化教育方面存在差距;②學生自身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和重視程度也具有較大差異;③大學生的人文素養水平存在不平衡現象,但自我普遍認知為一般化水平;④大學生對提升自身人文素養具有一定自覺性和主動性,但行動力欠缺。
就以上結果來看,當前大學生的人文素養情況仍十分令人擔憂,對傳統文化的了解也較為匱乏。當前大學生自我人文素養的培養意識不足,缺少自我正確的判斷能力和目標導向。這很大一方面源于社會生活競爭壓力的增大,學生的注意力普遍被動引向功利化、實用化,選擇學習就業更好、有技能支持的課程或專業;另一方面則是學校、家庭與社會都缺乏相應的正確引導。此外,優秀傳統文化的潛力和魅力無法被人們注意和挖掘,造成部分大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無知和漠視。
調查顯示,大學生普遍認為學校、家庭、社會、自我是提升人文素養的四個主要途徑,具體為:完善學校教育體系,創新教育方式;注重家庭環境的熏陶;社會正確價值觀給予引導;增強大學生自我提升意識。因此:①人文素養的提升需要全方位的、接力棒式的教育引導。需要家庭父母的潛移默化,老師的言傳身教以及社會對人文素養的重視和良好氛圍。②人文素養的提升需要內外兼修。片面依靠父母、老師和社會的影響是遠遠不夠的,形成自我提升的意識才能真正從外在的環境中汲取為己所用的知識和營養。
1.以自身發展為主體
要促進優秀傳統文化對大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最主要的是大學生自我思想意識的進步及其自我實踐。大學生主動認識到傳統文化知識的隱性功能及其對自身全面發展的重要性,意識到自身傳統文化知識的缺乏,培養自覺意識,從心底產生自豪感與認同感;掙脫功利化思想的約束,正確認識并挖掘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在意蘊和價值。
首先,應當培養起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和主動性。可以先嘗試觀看影視節目、參與實踐活動如文化類社團、講座、交流會等,通過較靈活有趣的途徑培養起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喜愛。其次,在興趣的基礎上,利用碎片化時間閱讀紙質或電子書籍,充分利用高校圖書館豐富的圖書資源,在興趣的基礎上進行更高層次的學習。再次,為自己設置傳統文化的學習計劃,定期學習,將興趣愛好轉化成一種生活習慣。
2.以社會和家庭培養為兩翼
提升大學生人文素養,需要社會力量多方面的配合和努力。例如凈化社會環境,改進社會的用人標準,注重人才的專業技能方面與思想文化素質的考核;政府加強對傳統文化學習的輿論宣傳,充分發揮優秀傳統文化促進人、發展人的作用,營造人人重視、學習傳統文化的良好社會氛圍。
學校方面,首先,應加強對傳統文化學習的重視。適當增加有關傳統文化學習課程,形成完善的人文素養教育課程體系;增加課堂的趣味性和創新性,并且納入學生考核范圍不流于形式化。其次,增加與傳統文化相關的校園文化活動,如大型的歌舞劇、名師講座等等;各個學院也應該積極組織同學學習傳統文化,使其常態化。此外,學校應加強對教師的考核,注重專業科研能力的同時,加強對教師人文素養的培養和監督。
家庭對大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也不容忽視。家長應該從自身做起,發揮表率作用,如閱讀傳統文化經典著,觀看傳統文化類型的節目,形成良好的家風,為孩子營造出有利于提升他們人文素養的家庭氛圍。
在當下信息化、圖像化、網絡化的視覺時代,傳統文化對大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應隨時代的發展而改變。當下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應該抓住傳統文化綜藝節目熱潮的契機,借助媒體部門強大的傳播渠道,創新傳統文化的傳播方式;根據觀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將優秀的傳統文化因素融入當代新媒體中,傳播體現價值引領、文化自信的正能量作品。
與此同時,建立相關的學術研究所,從學術層面更具體全面的挖掘傳統文化,形成一定的文化資料或檔案,培養相關的學術型人才,也是很好的方式。在學校方面,鼓勵學生成立文化類的社團,并給予專業性的指導;開展實踐型的傳統文化活動如傳統手工藝品的制作、傳統詩歌的創作、文化節、讀書交流會、名著改編演出等等,讓同學親自體驗其中的樂趣。在大學生自身,可就傳統文化方向進行創新創業,將文化與產業聯合,促進文化產品的生產,帶動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
優秀傳統文化對于大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傳統文化綜藝節目的熱潮下,傳統文化可以通過新媒體、創新型課程設計、校園文化多樣性傳播、校園文化產業等多種創新方式,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目標。傳統文化在重獲新生、提供養料和基礎的同時,社會、家庭、學校和學生個人四個方面也需要形成有機的配合。只有保護利用好優秀傳統文化這一源頭,“四方”共同開“源”,大學生群體才能真正在這活水中扎下傳統文化的根,長成枝葉繁茂的人文之樹,將傳統文化的精神代代傳承。
注 釋
①引自《人民日報—習近平: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著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2014年01月01日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