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雪 杜佳玉
中國長期特有的城鄉二元體系下出現的特殊群體-“留守兒童”,有留守經歷的大學生人數呈逐年上升趨勢。留守群體體現了多種社會矛盾和沖突,它反映了該群體的身心健康問題,也從另一個角度反映了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社會與經濟發展中產生的一些戰略性問題。由于留守兒童事故的高發性和嚴重性已經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近年,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成長的循證研究引起了部分學者的關注。研究得出:有留守經歷的大學生與無留守經歷大學生在“成人依戀、社會支持、主觀幸福感、應對方式、社會適應、抑郁、社交焦慮、擇業效能感、人際關系”等心理健康狀況存在差異;在人口學變量、留守類別變量上(性別、生源、留守年齡、留守時間、聯系頻率)等可能存在差異(張莉華2006;溫義媛2010;李曉敏2010;何冬麗2013;李凡繁2012);兒童期留守經歷對大學生心理素質、價值觀、人際溝通等有深度的影響(徐禮平2011;穆雪2016)。
已有研究主要循證了留守經歷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及干預治療方法,基本形成了消極指標評估的單一模型。學術界對留守群體問題的研究不斷細化深入,心理健康雙因素模型是國外學者提出的一個新的心理健康觀點,即積極的心理指標和消極的心理指標下的評估和培養。近年,少數學者采用雙因素模型對留守經歷大學生進行理論研究和實證數據支持,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近十幾年來,積極心理學的研究是國際心理學思潮的熱點和焦點。國內外很多學者考慮把積極心理品質納入傳統心理健康模型中。所謂心理品質是指一個人在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兩方面所表現出來的本質特征。MedvedovaL(1998)指出,積極的人格有助于個體采取更有效的策略來應對壓力情景。Seligman(2002)首先提出積極心理品質(Positive character)這一概念,他認為美德和力量是個體積極品質的核心,是戰勝困難、疾病的有力武器[1]。2002年Snyder和Lopez主編的《積極心理學手冊》的出版正式宣告了積極心理學運動的獨立。國外對積極心理學和積極品質的研究主要圍繞著“一個中心三個支撐點”(以主觀幸福感為中心,以積極體驗、積極人格、積極社會制度為三個支撐點)來開展相關的研究,已基本形成了自己完整的理論體系。如在積極體驗方面,積極心理學提出了主觀幸福感、福樂、積極情感擴建等理論;在積極人格方面,積極心理學提了一種新的人格理論一樂觀型解釋風格理論,并且把這一理論和六七十年代的“習得性無助”等概念很好地結合了起來。W.C.Follette等研究得出積極品質可以通過后天培養,并提出設計環境因素可喚起積極的行為;在積極的社會組織系統方面,積極心理學提出自我預防、積極應對和生活質量等理論,主要涉及三個方面:學校、家庭和工作環境。
以積極心理學理論為視角,對留守經歷大學生開展心理教育,提供心理疏導、精神慰藉、情緒減壓、社會融入、資源鏈接、政策支持和專業服務等,為該群體的心理、精神和社會支持等方面提供幫助。
健康的情緒是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標。已有研究發先留守經歷大學生心境類的心理問題較為普遍,多數有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體驗,嚴重影響健康成長。積極心理品質的衡量標準之一是要有積極的情緒體驗。所謂體驗,就是指人對外界各種刺激作出的一種心理反應,它常常以情緒的方式表現出來,它是一種主觀體驗,所以又稱為情緒體驗[2]。增強留守經歷大學生的積極情緒體驗,是通過所有能激發個體產生接近性行為或行為傾向的情緒,能夠滿意地回憶過去,幸福和從容不迫地感受現在,并對未來充滿希望的一種心理狀態。采用社會工作小組進行一對一的個案服務,一對多的小組服務和多對多的團體服務,增強積極情緒的體驗,學會自我調節的能力。
積極的人格特征(positive personality)引起了很多心理學研究者的興趣,這一部分內容主要研究各種積極人格特征的作用及形成過程,在這其中又主要以人產生積極行為的能力和潛力等為研究的重點[3]。人格的形成和發展是一個個體主動建構的過程,良好的行為是積極人格形成的一個重要來源,人在自己人格的建構過程中具有主動性,通過發展人的良好行為可以建構和改善個體的人格[4]。積極心理學旨在挖掘和培養留守經歷大學生的人格力量,包括積極的認知、積極的內部動機和積極的心理彈性。“心理彈性”既有個體先天性的生物特質差異,也受到后天成長環境、教育與訓練的影響,它應視為個體先天與后天的“合金體”[5]。基于積極心理取向的“心理彈性訓練法”,讓個體注重自身的積極力量,利用自己的有利資源,應對生活中的各種挫折和困惑,掌握積極的心理干預策略,增強個體的心理韌性機制,減少危險因素產生的消極連鎖反應,促使自身達到更高的心理彈性水平。
社會支持網絡理論指出,良好的社會支持網絡對個人的成長、發展及克服困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積極心理學關注積極的社會組織系統,強調構建積極的個人環境、組織系統與社會環境,它不僅是建構積極人格的支持力量,也是個體不斷產生積極體驗的最直接來源。社會支持是對他人提供的一種資源,包括情感支持、信息支持和物質支持。家庭、學校和社區(居住地)是留守大學生的生存環境,也是他們生活資源和文化背景的載體,有效地調用社會資源,積極挖掘社會資源中的積極因素,幫助留守經歷大學生建立一個社會支持網絡,對留守兒童后期的成長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與愛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類,依次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排列。一般來說,某一層次的需求相對滿足了,就會向高一層次的發展,追求更高一層的需求。留守兒童的需求主要體現在安全的需求、歸屬與愛的需求。長期留守使人的基礎需要斷裂。良好的家庭環境是孩子健康成長,原生家庭對心理健康等方面有很大影響,對個體人格的塑造起著重要作用。需要對這類大學生早期的需要缺失,開通家庭心理疏導支持系統。家長應該隨時隨地關注子女學習、生活動態和性格、行為的變化,做好與學校老師溝通交流的經常性,用科學正確的方式教育孩子。對于有心理問題的子女,家長應該對孩子進行專業疏導或者治療。
學校是培養和發展學生的重要場所,高校更要開展留守經歷大學生心理教育,同時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增強大學生之間的心理幫扶。高校要成立長期的“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服務小組”,對在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及時關注,加強大學生自我心理訓練,自我心理激勵和自我心理輔導。定期開展關于心理健康教育科普知識的宣傳周、宣傳月、咨詢周、咨詢月活動,構建精準留守經歷學生心理輔導系統,幫助他們正確認識事物的根源,改善他們的認知結構和模式,教給他們防治和矯正不良心理問題的方法,徹底排解和消除心理問題。
在積極心理學理念中,每個個體都有自我成長的內在動力和潛力,都應該能夠提升自我心理素養。優勢視角理論認為,每個個人、群體都有其內在的潛力,包括天賦、知識、社會支持和資源等,只要存在適當的條件,就可以建設性地發揮自身功能,有效地應對生活中的挑戰。對留守經歷大學生可以激發潛能來達成他們自己的愿望和目標。學校可以開設積極心理品質課程,通過積極心理品質介紹-典型案例分析-課堂心理活動或體驗-活動或體驗后的交流和討論的課堂教學模式來培養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暢通“學生心理互助”,學校通過選拔培訓確定一批學生實施心理援助,在同伴心理互動過程中,留守經歷大學生能夠合理地運用心理學知識和方法,促進彼此的自我認知、自我接納和自我完善,實現“助人自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