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岑
(廣西防城港市實驗高級中學 廣西 防城港 538021)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學應使學生產生發現驚奇、滿足求知欲的愉快和創造的歡樂等各種情感體驗,從而使學習者帶著高漲的、激動的情緒進行學習和思考,使教學成為一個充滿活力的活動。怎樣才能創造一個如此理想的學習殿堂呢?把握好教學的各個環節是最為重要的。合理的教學環節能確保每個學生都樂于參加并積極參與學習,從而提高課程教學效率,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新課標下的英語教學提倡以任務為依據,以學生為主體來組織教學活動。時代在進步,我們的課堂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如何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提高他們課堂上的學習效率呢?我們都在思考。這幾年我做了很多這方面的嘗試,下面談談做法。
學生的好奇心和新鮮感使得教師擁有一個最好的與學生拉近距離的機會。不可否認,學生會因為喜歡一個老師而開始喜歡上這位老師的課。因此,第一節課必須認真上好,抓住契機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流利、清晰的口語,豐富、親切的表情,激情、奔放的手勢都會帶動學生的情緒,讓學生對你的英語課充滿期待。另外,可以向學生強調學習英語的重要性,做些相關的學法指導,讓學生明白英語學習也可以是一個愉悅的活動。總之,把握好第一節課對今后的教學是相當重要的。
許多學生的英語基礎薄弱,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不懂科學的學習方法,因而成績也不理想。這樣就導致學生對英語學習喪失了興趣和信心。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善于鼓舞學生,是教育中最寶貴的經驗。”教師應在教學中注重學生學習興趣和信心的培養。興趣是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的源泉,是學生享受學習過程的最好伙伴。教師備課要做到備教材,備學生,精心設計每一節課、每一個環節,使其成為趣味性與實用性的結合。另外,營造和諧輕松的課堂氣氛也很重要。教師應主動關心幫助學生,不要吝嗇對學生的肯定和贊揚,哪怕學生只取得一點進步。在這樣融洽的師生關系的幫助下,學生由被動接受變為主動思考,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興趣之目的,是變逼為導,變苦學為樂學。把求知變成學生最大的內在需要。因此我們用“愛”促進 教育,用“趣”構建教育模式,用“玩”組織教學活動,充分發揮師生的互動作用。利用多種教學方法,激發 學生興趣,使學生能積極主動參與教學過程,為創景階段埋下伏筆。如使用可多媒體,教學掛圖,VCD光盤自制卡片等實物作為教具,寓學于樂,增加趣味。然而,激活學習的動力也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教師堅持不懈地進行。另外,教師在教學中要讓盡可能讓學生減少沉重的挫敗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增強。
教師要教會學生記憶知識、抽象概括、解題技巧等學習方法,讓學生能在一條有路標指引的學習道路上前進。教師要時刻創造條件,讓學生自我思考決策,自己提出并解決問題。在教學中可以嘗試以下幾點:(1)讓學生自讀教材。(2)讓學生提出問題。(3)讓學生創設情景。(4)讓學生組織活動。(5)讓學生選擇設計作業。(6)讓學生之間互相督促檢查。比如在處理閱讀課文時,我不再通講全文,而是以“學生為主體”,采取讓同學提問的方式,比如我給學生一定時間瀏覽全文并找出總體要點,讓其他同學討論并解答,學生們就會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找到自信和樂趣。課堂上進行選擇性精講時,我特別注意對學生自我學習的培養,學生一看就會、一點就通的知識盡量少講,讓學生自己在實踐中學會體會和總結。“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加強學習方法的指導逐步訓練和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這樣才能喚起學生潛在的創造力,在興趣和信心的推動下,進行自學探索活動,完善、深化并發展已獲取的知識。
任何教學活動都要有一個“藍本”,也就是教材。而教材也是源于生活作為素質教育,主要是解決學生的發展問題,使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體會英語的價值,從而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這就需要我們在教學過程中研究教材中學習內容的呈現方式。通過這種方式來引出課文,使教材內容與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從而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創造了條件。比如在學習了海報的寫法這課之后,我們就舉行一次書法展覽,學以致用叫學生制作一份海報,通知全班學生觀看展覽。學生鬼點子多,制作的海報花樣百出,形狀各異,顏色多彩。制作之后我還將各式的海報拿出來展覽。同學們相互取長補短。不僅調動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還培養了他們謙虛好學的精神。
語言能力是一個涵蓋面很廣的概念,不但包括語法能力(即組詞成句的能力),而且還包括社會能力、話語能力、策略能力等。語言交際能力實際上是一個人整體素質的體現。對教師來說,最成功的課堂教學莫過于通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給學生相關的學習策略,從而達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目的。“最偉大的教師是那些善于激發學生的教師”。“教是為了不教”,以學生為主體的語法教學正是基于這樣的出發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