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磊 胡蘊紋 杜 娟
“雙一流”建設是新時代中國高等教育發展戰略的聚焦點,也是當前政府、高校、社會、公眾熱切關注的政策話語。如何建構“雙一流”建設理論、如何評價“雙一流”建設政策與實踐、“雙一流”建設對研究生教育的影響等議題成為研究熱點。2018年3月23日至25日,由北京理工大學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學位與研究生教育雜志社、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評價體系與推進戰略研究課題組主辦的“2018年中國研究生教育高端論壇”在杭州舉行。論壇主題是“‘雙一流’建設與中國研究生教育”、聚焦“雙一流”建設理論、“雙一流”建設評價、“雙一流”建設推進策略、研究生教育發展等議題。
“雙一流”建設是新時代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其政策實踐亟需理論指導。
“雙一流”建設是復雜的系統性工程,迫切需要加強理論研究,增強理論自信。東南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耿有權研究員闡述了“雙一流”建設理論體系構建的方向、方法和內容,重點從本體論、構成論、動變論、至善論分別剖析了 “雙一流”建設的理念、關鍵要素、運行原理、功能作用。認為構建中國特色“雙一流”建設理論要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等“四個自信”精神。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博士生楊家福提出“雙一流”建設要樹立高等教育自信,以卓越目標為導向,同時解析了“雙一流”建設涉及的基礎數據、人才貢獻、遴選標準和歷史視野等。
世界一流大學建設和一流學科建設的內在邏輯是什么?北京理工大學教育研究院院長何海燕教授從職能維和創新維兩個維度論述了世界一流大學建設和一流學科建設具有的內生邏輯和交互邏輯。職能維度上,一流學科建設是一流大學建設的核心內容;一流大學建設必不囿于一流學科建設。創新維度上,一流大學建設和一流學科建設存在著創新共生的邏輯關系。
世界一流大學須建設一流的人才生態鏈。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周海濤教授剖析了一流人才生態鏈“建什么”“怎么建”的問題。當前一流人才培育面臨機制不靈活、人際關系浮躁、缺少公平激勵環境和發展空間局限等問題。對此,一流人才生態鏈建設需要堅定人才立場、牢記服務理念、搭建生態鏈條、降低發展成本、簡化人際關系、營造公平環境、打造聯動平臺。
世界一流大學是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重要基地?!堆芯可逃芯俊肪庉嫴烤庉嬂罱瘕堈J為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主要任務是培育杰出學術人才,主要包括杰出學生和杰出教師兩大主體。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應有效促進形成學術人才培育生態環境,優化學術人才培育層次結構,提升人才培育質量。
北京理工大學教育研究院博士生劉靜初步分析了世界一流大學的標志和特征。認為一流大學的三大標志是全球吸引力、追求卓越、引領發展,四大特征是校長“明”、教師“強”、學生“優”、經費“足”。
一流學科是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支撐點,不僅要增強師資隊伍、人才培養、社會貢獻等硬實力,而且要提升以學科文化為載體的軟實力。
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副主任林夢泉闡述了新時代學科建設的新方位及內涵,提出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須從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面切入,宏觀上加強頂層設計,明確政府、高校和社會等建設主體間的分擔機制與邊界;中觀上優化學科結構、加強培養能力建設和構建質量監測機制;微觀上達到一流的師資隊伍、一流的人才產出、一流的研究能力與水平、一流的文化傳承、一流的社會貢獻和一流的國際影響力。
學位與研究生教育雜志社社長周文輝論述了世界一流學科建設的文化驅動模式和路徑。一流學科文化包含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學科歸屬感、物質文化和本土文化等共性。一流學科建設應遵循并超越學科知識文化,建設特色、一流的學科組織文化,堅持文化自覺、自信、自強的理想路徑。
西安交通大學研究生院培養辦公室副主任張俊峰探析了世界一流學科建設的分析工具與發展策略,構建了包含內涵、開放、保障、優勢在內的四象限分析框架,指出當前一流學科建設面臨學科團隊、學科視野、學科資源、學科管理等問題,要堅持以內涵提升為根本、以開放包容為動力、向穩定投入要效益和向革新優化要質量的推進策略。
中國礦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研究生杜曉虹通過文獻知識圖譜分析得出當前研究關注一流學科的演化邏輯、建設動力要素、建設經驗與實踐等主題。未來研究應重視建設動力機制、組織形式與運行機制、保障機制、績效評價機制等方面。
“雙一流”建設須改革完善評價體系,進而加強對“雙一流”建設的規范引導。
“雙一流”建設戰略進入實施階段,亟待制定科學、合理、有效的建設成效評價方案。北京理工大學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王戰軍教授全新提出“雙一流”建設成效評價體系,方案指導思想為“服務戰略、創新驅動、科學客觀、世界一流”,采取“融通中外、簡約可行”的評價策略。“雙一流”建設成效評價主要圍繞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和高等教育五大使命(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國際交流合作),落實五大建設任務(建設一流師資隊伍、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提升科學研究水平、傳承創新優秀文化、著力推進成果轉化)和五大改革任務(加強和改進黨對高校的領導、完善內部治理結構、實現關鍵環節突破、構建社會參與機制、推進國際交流合作)。“雙一流”建設成效評價總體上涵蓋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兩個層次、國內與國際兩個方面、有機結合定性與定量兩種方法,分別從達成度、貢獻度、支撐度、影響度和引領度五個維度展開評價?!半p一流”建設構建動態調整機制,實行年度定期評價和中期成效評價。
中國博士生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學教育學院陳洪捷教授比較了管理和學術兩種視角下世界一流大學的內涵及評價差異性。認為管理角度的“一流”具有可比性,強調第一人稱的自我陳述,對“一流”的評價屬于外行評價。學術角度的“一流”具有單一性,不具可比性,強調從專業角度評價“一流”。兩種視角的“一流”不能相互替代,且存在著沖突。
大連理工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劉盛博基于知識視角構建了一流大學評價的指標體系,其中對大學知識生產能力及影響力的評價包括知識生產的輸入要素、生產過程和輸出影響三個方面。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博士后馮用軍首先建立了國家“雙一流”戰略理論架構,依據大學的人才培養層次、科技研發水平、學科專業設置和畢業生職業發展等做了高校分類,同時從人才培養、科技研發和社會服務三個維度構建了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評價指標,進而對“雙一流”建設高校開展排名評價?!堆芯可逃芯俊肪庉嫴烤庉嬂罱瘕堅O計了世界一流大學杰出學術人才評價指標體系,主要包括學生培育質量和教師培育質量兩個評價維度,前者是指接受大學教育并在相應領域取得杰出學術成就的校友,后者是指依托大學取得杰出學術成就的教師,并針對“雙一流”建設高校展開定量評價,重點分析了不同時點下學生培育質量與教師培育質量的現狀及原因。
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副主任林夢泉解讀了第四輪學科評估的創新做法。認為一流學科評價要構建“中國標準”,促進學科內涵發展,發揮引導作用,即引導高校將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作為學科建設核心任務;引導高校關注隊伍結構質量和青年教師發展;引導高校提升論文質量、重視中國期刊學術發表;引導學科建設服務國家重大需求及地區經濟社會建設;引導高校學科特色發展。
上海交通大學世界一流大學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程瑩介紹了中國最好學科排名指標體系及結果,并比較了其與第四輪學科評估的異同點,二者目的均是解決學科管理中的難點以及推動學科發展。前者采用客觀指標體系,排名結果基于權威第三方數據;后者采用主觀加客觀的評價體系,主要依據學校上報數據。常州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院副院長周繼良從定位和制度突破角度指出學科評價和一流學科建設均需動態管理,二者是相互補充和共治而進的關系,制度層面上應兼顧國內學科評估與學科國際評估。
北京理工大學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王戰軍教授提出“雙一流”建設動態監測以“互聯網+教育”為理念、以大數據驅動為核心,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將構建包含基礎設施層、基礎平臺層、軟件服務層、應用層和用戶交互層在內的動態監測平臺。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副主任林夢泉介紹了學科大數據監測平臺,即學科自檢平臺和專業學位評估平臺,運用學科大數據幫助高校和具體學科分析學科實力和學科發展態勢。上海交通大學世界一流大學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程瑩認為學科水平動態監控要以準確定位為前提,定期更新學科數據及排名,監控學科評價的變化趨勢。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周海濤教授提出依托大數據、智能化、移動互聯網和云計算等手段,建立統一人才工程項目信息管理平臺,搭建人才虛擬網絡平臺,打造聯動機制,鼓勵人才項目間協同攻關,發揮人才正向帶動效應,建設一流人才生態鏈。
北京理工大學教育研究院助理研究員李明磊提出研究生培養單位應圍繞研究生和導師,整合招生、培養、學位授予、就業等模塊的不同結構、不同時空的數據,建設大數據平臺,滿足教育服務和管理的需求,提高服務和管理的預見性、透明度,為學校研究生教育發展戰略、“雙一流”建設提供支撐。北京理工大學教育研究院博士生孫清亮認為當前“雙一流”建設監測評價與大數據已密不可分,需要運用文本挖掘、統計分析、聚類、預測和關系挖掘等方法提取數據價值,同時滿足教育管理、資源整合、輿情預測的需求。
“雙一流”建設是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的重大戰略,將有效推動研究生教育的內涵式發展。
“雙一流”建設亟需研究生教育以問題為導向構建理論體系。東南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耿有權研究員指出,新時代研究生教育事業發展迫切需要科學建構研究生教育學理論體系,中國完全可以在此方面走在世界前列。教育理論界應更新、改造或重建教育學和研究生教育學理論,完善中國特色教育學理論體系。
北京理工大學教育研究院助理研究員李明磊分析了新時代高校研究生院的設置現狀和發展挑戰,指出“雙一流”建設下研究生院要樹立服務型管理的理念導向,從人員和環境上充分體現服務意識。其次研究生院要加強管理研究,探索管理規律,提高服務效能,從服務中、管理中發現問題,通過研究總結規律,解決管理問題,構建服務、管理、研究三者循環聯動的良性機制。中央財經大學政府管理學院研究生石銀鳳剖析了“雙一流”建設視閾中的研究生培育國際化策略,包括提高師資隊伍的國際化程度、健全完善研究生國際化培養模式、建立高校間信息共享與資源整合長效機制。
復旦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博士生劉陽使用六所“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其院系的博士生招生簡章文本,分析了申請考核制的申請條件、考核方式、考核標準、評價方式、導師權力、監督機制。當前這一制度存在重英語水平和科研成果、歧視院校出身、考察方式難以有效評價考生能力、考核標準和評分方式規定模糊、導師權力過大、監督機制不健全等問題。為此,高校應改硬性條件為彈性條件、采用多種考核方式相結合、合理分配導師權力、健全監督保障機制、完善配套制度等。
南京大學教育研究院博士生許丹東通過問卷調查分析了博士生對獎助體系、考核、導師指導和學術交流等方面的訴求,認為博士生培養須從滿足導師指導、獎助體系、管理服務等層面創造良好內外部條件。
本次論壇展現了“雙一流”建設、研究生教育等領域的最新研究動態和趨勢。新時代“雙一流”建設作為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的重大戰略,當前已轉入全面實施階段,亟待建立動態監測和成效評價體系,與此并進應加強基本理論研究,跟進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