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軍
高校學生工作是高等教育中人才培養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衡量高校發展水平的重要標準之一。高校學生工作的開展面臨管理模式偏差、工作內容繁多等問題,有必要進一步明確高校學生工作的核心內容,加強思想引領、隊伍建設、學風建設,提供優質的學生服務。同時,學生工作的有效開展需要構建一套覆蓋制度、隊伍、資源、考評和研究等方面內容的有效保障體系。
高校作為實施高等教育的主要培養單位,以教師和學生為主體。在當前人才競爭日益突出的形勢下,任何高校為求得良好發展,都會非常重視這兩個主體。學生工作部門的工作對象就是學生,從學生工作的角度搞清楚如何做好學生工作是擺在每一所高校學生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課題。近些年來,學生工作的組織機構進行了反復的調整。2000年之前,我國絕大多數高校的學生工作處都是實施大部制管理模式,不僅包含學生工作還包括就業、團委、招生、國防等工作;2000年之后,隨著高校擴招,高等院校從精英型教育向大眾化教育轉變,學生人數不斷增加,學生管理工作向精細化、專業化方向轉變。絕大多數高校將就業、團委、招生、國防等獨立建制,使之成為與學生處平級的部門。但是精細化和專業化帶來的弊端也不少,部門壁壘、各自為陣、溝通協調成本增加等給學生工作也帶來了阻滯。[1]近年來,從教育部到地方教育部門陸續實施簡政放權的戰略,這使得高校改革掀起浪潮,其中人事制度改革是重要內容之一,在這個背景下不少高校學生處恢復大部制。實施大部制的學生處覆蓋的學生工作的內容更加廣泛,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宿舍管理、日常事務管理、招生就業、資助育人、心理健康、創新創業、黨建團建等。[2]在如此紛繁蕪雜的工作內容中如何發現學生工作規律,提煉學生工作的核心內容,并提供保障機制,是每一所高校從戰略高度推進學生工作的科學發展必須面對的問題。有鑒于此,本文擬對學生工作的核心內容和保障體系進行提煉和闡述,對學生工作進行引入性思考。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政工作會議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是指導做好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綱領性文獻,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全局和戰略高度,科學回答了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為做好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發展高等教育事業指明了行動方向。因此把握中心詞立德樹人、全程全方位育人,學生工作的核心內容首先是“思想引領”。
為了推動教育事業的發展,提高人民知識文化水平,國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來辦學。高等院校作為高素質人才和社會主義事業合格者和接班人的輸送單位,肩負著巨大的使命和責任。因此在學生的思想引領方面必須下功夫,以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引導學生,以主流的意識形態教育學生,以反映時代精神風貌的典型事跡和人物感染學生,讓思想引領通過不同的載體和形式潛移默化地深入學生的頭腦。[3]所以載體和形式的創新十分重要,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主題教育引領活動
這方面必須緊跟形勢,當前圍繞“兩學一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理想信念教育,“我的中國夢”“與信仰對話”“奮斗的青春最美麗”等主題教育活動正在不斷深入開展,起到了引領學生思想政治方向和提升學生思想政治水平的作用。但是在創新活動的載體和形式方面不足,經驗主義和教條主義的思想是最大的桎梏,當代大學生有極強的創新能力,應該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和積極主動性,通過演講大賽、知識競賽、對話、節目展示、研討會等多種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將各種主題教育活動內容展現出來,達到讓學生長知識、受教育的目的。
2.典禮文化育人活動
近些年來,高校呈現出畢業典禮頒授學位授予儀式廣受學生歡迎的熱潮,與之相得益彰的是校長畢業典禮講話稿,即最后一課里面的經典語句備受學生追捧的現象,這其實就是一種非常好的典禮文化的熏陶過程。在各級教育部門的重視下,書記開學上好第一堂思想政治教育課,每年的年度先進集體和個人表彰大會也受到學生的廣泛贊譽,目前在很多高校已形成“一典禮、一表彰、一儀式”的例牌活動,這些活動對樹立學生愛校榮校、尊敬師長、感恩母校、回饋社會等起到了良好的效果。[4]
3.網絡思政引導活動
隨著互聯網和新媒體的興起,網絡思政工作在高校引領主流價值觀方面的作用顯得越來越重要。大學的官微、學生工作官微,傳統網站,學生團隊微信平臺的發聲是否代表主流思想陣地顯得尤其重要。做好重大活動、重大事件、重大主題和熱點問題、突發事件網上輿情收集與輿論引導工作。積極響應國家教育部門號召,加入易班網絡平臺,打造網絡思政工作“主陣地”,這些都是我們在新形勢下搶占思想政治教育陣地的重要抓手。
高校學生工作的主要隊伍是輔導員(包含副書記),由于種種因素,這支隊伍在實際工作中一直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但是今年新出臺的教育部第43號令明確規定,高等學校應當總體上師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設置專職輔導員,這無疑極大提振了學工隊伍的士氣。教育部在實際工作中也加大了對高校輔導員的重視和推進力度,主要是輔導員的職業化發展方面力度尤大。這些年舉辦的全國輔導員職業能力大賽,旨在提煉輔導員的核心工作能力,向專業化方向發展,比如基礎寫作、主題演講、案例分析、談心談話、主題班會這些都是輔導員職業必備的工作能力。但是,最重要的還是要打通輔導員的職業發展瓶頸,即疏通輔導員的發展通道,才能讓這支隊伍安心地工作,穩定地發展。[5]
1.單列輔導員職稱評審通道
輔導員既是教師身份,又是管理人員身份似乎給輔導員雙向發展通道。但是在職稱評審方面,由于名額和專業要求,輔導員幾乎不能在競爭中勝出。因此打通輔導員職稱評審的專業化發展方向最關鍵是將職稱評審單列,將輔導員評聘職稱的考察重點放在學生工作實績上。現在不少高校也在進行探索,但是也招致高校行政管理人員的意見,所以國家在政策上的扶持是最關鍵的。
2.打通輔導員職級評聘通道
輔導員作為管理人員身份在某些方面似乎優于專職行政管理人員,但是隨著學生工作的精細化和規范化,輔導員作為工作的末端,整天疲于應對日常事務,呈現出“萬金油”的角色,再加上行政管理崗位稀缺,在高校,輔導員在管理崗的發展已呈“天花板效應”。破解的辦法只能是打通輔導員職級評聘通道,在管理崗不足的情況下,實施六級,甚至五級輔導員。這也需要國家政策的支持,如能突破,輔導員的職業發展規劃就會走向專業化,逐漸擺脫“萬金油”的身份。從輔導員隊伍的梯隊來看,也是發展趨勢。
3.安排輔導員績效考核工資
要想輔導員的發展方向朝高校預期的職業化、專業化方向發展,績效考核是最有效的手段。在輔導員的職稱和職級沒有打通之前,輔導員多數只是把自己的職業當做一段過渡經歷,因此大多數人是沒有主業意識的。有的一入職就想著轉崗,有的讀跟自身工作沒有關系的博士研究生,有的混日子,隊伍很快形成一片散沙的局面。因此績效和考核是保證輔導員樹立主業意識,專心本職工作的利器。有的學校在實施績效工資后,將輔導員的工作量和工作實效與績效工作掛鉤,比如績效工資分數量獎、質量獎和專項獎,以輔導員工作的核心內容和工作實績為考核指標體系,產生了很好的效果。
任何一所高校,學風建設都是頭等大事。但苦于沒有有效抓手,比如說課堂考勤,專業老師不重視,完全靠輔導員肯定不行。用現代化手段,比如考勤系統、指紋系統這都需要很大的投入,而且效果也不一定好。學生即使被強抓到課堂上課,也是玩手機,睡大覺。如何破解這一難題。筆者認為還是要從學生工作本身的工作內容入手。
1.選樹優秀榜樣引領學風
隨著國家、社會和學校對激勵機制促學風建設的不斷重視,投入的獎學金項目越來越多,而且額度也逐年增加。比如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新生獎學金等,社會的就不用說了。至于學校設立的獎助學金,國家要求高校按照事業經費5%提計,不少學校不僅僅是綜合測評一二三等獎學金,還設立了校長獎章、大學生獎章等學校的最高獎項。琳瑯滿目的獎學金是高校引領學風的重要手段。我們要做的不僅僅是發完了事。最關鍵的是隆重表彰樹立榜樣,再讓榜樣組成宣講團到學生中去宣講自己的事跡。隆重表彰以示榮譽的重要,榜樣到學生中去宣講意味著在實際行動中發揮榜樣育人的作用。
2.創建學術品牌搭建平臺
除了教務處負責的專業課的建設外,對學生工作部門來講,最重要是打造學術品牌活動,為學生的學習搭建更多的平臺。由于國家十分重視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和科技能力的培養,全國各種學術活動比賽越來越多,最有含金量的莫過于挑戰杯大賽、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等學術活動,此外目前在各高校推進的“一院一精品”活動也在不斷深入,不斷完善,參與的學生數量也在大幅度增加。另外,在具體工作中需以學生創新獎管理規定為抓手,不斷探索建立研究型、實踐型、創新型學習模式,營造濃郁的學術科技創新氛圍,提高學生參與創新的積極性,促進學風建設。[6]
3.制定規章制度正肅學風
學生在課堂考勤方面出現的問題不是一個孤立的問題,學生生活的場所無非集中在教室、飯堂、宿舍、圖書館等地方。既然在課堂紀律方面并非學生處一家可定,就需要建立齊抓共管的長效機制。首先應將學風建設的重點放在宿舍。2017年,教育部出臺了新的高校學生管理規定,各學校紛紛以此為契機,重新修訂本校的學生管理規定。學生違紀處分條例也應該趁勢而定。筆者覺得違紀處分條例必須將宿舍違紀放在重要的位置,特別是學生晚歸問題。當前學生的生活方式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普遍喜歡晚歸,有吃宵夜、舉行社團活動、訪親會友等,晚歸時間集中在凌晨2:00前,有些甚至在凌晨5點多鐘,只有剎住這股歪風,才能保證學生有精力上課學習,同時消除可能的安全隱患。
隨著高校學生工作從管理理念向服務理念的轉變,對如何服務學生,幫助學生成長成才成為學生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為此,高校必須要關注學生普遍性利益訴求,關注校園重點人群,健全濟困服務、就業服務、心理服務體系,提升服務質量,為學生成長紓難解困。
1.精準資助促濟困服務質量提升
資助工作代表著教育公平和正義,是保證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順利完成學業的重要工作手段,從國家到地方到高校都十分重視。而資助工作從貧困認定,到國家助學貸款、國家勵志獎學金、國家助學金、社會助學金等款申請、審核、發放,到臨時困難補助的實施,到勤工助學崗位的申請、安排,酬金發放都有具體的規程和相應的標準。隨著國家精準扶貧工作的穩步推進,對大學生的精準資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別是在貧困認定環節這個入口上把好關至關重要。[7]為此對資助政策的宣傳、貧困認定指標體系的科學化設計、規劃好國庫資金的使用方案,實施對資助工作的績效考評等是提升資助工作質量的重要內容,真正實現應貸盡貸,應助盡助。
2.就業服務促就業層次質量提升
經過大學四年的學習,絕大多數同學都將走向社會,走上工作崗位,近年隨著國家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學生的就業一直都不是難題,難在就業的層次和水平。因此就業指導不再是簡單的要求學生找份工作和做學生思想工作去基層就業。學校與社會接軌,與用人單位接軌,與社會實踐接軌,與學生的核心競爭力接軌才是服務學生向高層次就業方向發展的主要路徑。圍繞這一方向,學校的就業服務水平,與企業的合作實踐平臺,對城市人力資源需求的分析,與用人單位的溝通協作機制都是工作的主要內容,并且要建立長效機制。
3.心理服務促學生健全人格塑造
近年來,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呈上升趨勢,學校的心理健康咨詢中心的師資力量已難以滿足學生的需求。首先要建設一支以專職教師為骨干,專兼結合、相對穩定、素質較高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詢工作隊伍,逐步推進所有心理咨詢師持證上崗。其次要擴大心理健康教育與訓練的覆蓋面。按照高校心理健康與心理咨詢工作基本建設標準,擴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覆蓋面,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意識、學習心理調適、應對挫折和環境壓力的能力,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長效機制。最后還要完善心理危機預防與干預的工作機制。圍繞心理健康和咨詢機構的規范管理、心理危機預防與干預,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最后還要與專業機構簽訂合作,實現咨詢、診斷、治療的專業化支持,多渠道多手段為學生的心理健康提供服務。
理清學生工作的主要內容為開展學生工作制定了總體綱要。推動學生工作向縱深方向發展還需提供必要的保障體系,確保學生工作的主要內容得以穩步推進。經過梳理和概括,學生工作的保障體系主要有五個方面的內容。
學生工作作為系統性的工作,首先需要強有力的組織保障,這是學生工作頂層設計必須要考慮到的。一是大部制好還是扁平式的部門細分方式好,總體而言各有利弊,但是從學生工作的整體設計和統一部署、分解落實來看,大部制明顯優于扁平式的部門細分模式。大部制能夠發揮學生工作“司令部”的作用,避免部門壁壘和互相扯皮的現象。二是與二級學院分權還是集權的方式哪個好?從實踐來看,分權導致了輔導員對二級學院的依附關系,特別是副書記的依附關系,在輔導員和學生工作的考核中出現了學院各自為陣、不聽指揮的現象,這與當前提出學生工作向精細化、專業化方向發展完全違背。[8]大部制下對二級學院的學生工作進行集中管理和統一指揮是打造學生工作一盤棋的現實路徑。
學生工作的主要內容能夠得以實施,首先需要強有力的制度保障。隨著2016年底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政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教育部陸續推出了新的《高校學生管理規定》《普通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這為高校思政工作的建設提出了指導性意見。據此各普通高校的學生工作部門將2017年定為制度建設年。不少高校依據新修訂的《大學章程》,陸續修訂、出臺符合學校自身實際的學生工作相關規定或辦法,在學生工作隊伍建設、學風校風建設、學生工作管理等方面形成一系列規章制度。加強制度建設的同時,構建學生工作監督評價體系。制定和完善學生工作、就業工作、基層團學組織考核辦法,逐步完善重點工作項目的表彰、通報和激勵機制,建立學生工作綜合考評體系。
建立行之有效的評價機制,是實現學生工作績效、建立學生工作質量保障體系的必要手段。考核的目的是實現優績優效。那么考核的內容應包含學生工作的主要內容并細化成一級指標體系,比如主要內容應該有:學院重視學工隊伍建設、黨團組織建設、思想政治教育、學生事務管理、就業創業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學風建設、校園文化建設、實踐育人專項工作等。在一級指標體系之下再進行二級指標體系的細分,以便于實現考核的可操作性。目前在指標體系方面的研究很多,雖說有些高校側重點不盡一致,但總體而言,還是能遵循學生工作規律,具有很強的參考性。[9]此外,考評的方式一般分為自我考評、上級考評(職能部門對基層實施考評)、同級考評、下級考評(基層對上級職能部門進行考評),但是權重卻有很大的差別。作者認為學生評價是主體,上級部門評級占重大比重,自評和同級評價應降低比重。考核方式的權重代表了學生工作的重心和方向。
打造學生工作平臺,提供資源保障至關重要。由于新時期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給學生工作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創新學生工作載體,優化學生工作服務平臺,加強學生工作信息化建設都是十分緊迫的任務。一是建立社區學院,以學生宿舍為陣地,推進思政工作進公寓,滿足學生學習生活需要的服務機構,將心理輔導、就業指導、黨團學活動等服務集中在社區開展,提升學生綜合素質。二是建設學生事務大廳和網上服務大廳,給學生提供“一站式服務”平臺,為學生提供貼心、便捷、高效、優質的服務。三是加強學生工作信息化建設,建立集思想政治教育、就業服務、心理健康教育、第二課堂活動、學生事務辦理、學生社區管理為一體的學工管理系統和信息系統,構建基于大數據背景下學生發展的評價機制,進一步提升學生工作效率,為學生成長成才服務。
隨著學生工作的發展變化和現實社會對學生工作的要求不斷提高,“研究式”開展學生工作已成為學生工作建立長效機制的重要保障。學生工作來源于實踐,要提升工作水平,必須將學生工作進行系統研究,在實踐工作中進行總結提煉,轉化成研究成果,再指導現實的學生工作。當前學生工作覆蓋的內容越來越多,面對的情況越來越復雜,工作的強度越來越大,本質上是學生工作專業化發展的現實體現。學生工作遵循“研究式”開展工作,目的就是要使學生工作成為一門具有強大生命力的學科,同時吸引一批樂于、善于研究學生工作的學工團隊,學生工作團隊又以輔導員為主體,輔導員朝專業化、職業化方向發展必須將實踐工作轉化成研究成果,才能成為學生工作的專家。[10]因此,研究式開展學生工作不僅能促進輔導員隊伍建立職業認同感、歸屬感和自豪感,切實形成高度的學生工作文化認同,也為學校學生工作科學化、可持續發展構筑了研究保障。
注釋:
[1]潘國臣.大部制改革背景下二級學院治理模式創新探討[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 2010,(5):86-87.
[2]李蓉,陳志剛.“雙一流”創建背景下的高校大部制改革建設研究[J].江蘇高教, 2016,(6):45-46.
[3]譚秀森.論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實現機制[J].思想教育研究, 2013,(11):51-53.
[4]邱葉.高校校園文化中的儀式教育研究[J].教育探索, 2014,(1):17-19.
[5]劉軍.突破高校輔導員職業發展瓶頸的實踐探索——以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為例[J].高校輔導員學刊, 2017,(4):27-28.
[6]劉海春.百花齊放鳳鳴嶺南: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專業技能賽事活動育人新篇[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9:1-2.
[7]吳麗仙.建立精準學生資助工作機制研究[J].教育評論, 2015,(9):46-48.
[8]林祥檉,范麗娟.高校職能部門大部制改革的目標方案與運行機制[J].高校教育管理,2014,(4):25-27.
[9]蔣明軍.高校學生工作考核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 2006,(19):70-72.
[10]黃曉波.關于研究式學生工作模式的探討[J].思想教育研究, 2008,(5):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