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娜
(貴州航空工業技師學院 貴州 貴陽 550000)
《不等式》知識是中職數學基礎理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刻畫現實世界中的不等關系的數學模型,反映了事物在量上的區別,是研究數量大小關系的必備知識,是進一步學習數學和其他學科的基礎和工具。不等式的性質是《不等式》教學的核心,對中職學生很有必要,能起到補缺、補差、務實基礎的作用。在中等職業學校,根據中職學生文化基礎差、學習興趣缺乏、邏輯思維能力弱、理解能力不強、注意力持續時間短的特點,教師應運用什么樣的教學方法才能更好地開展不等式性質的教學工作呢?
從學生身邊的生活經驗出發進行教學,可以激發學生的聯想思維以及對數學這門學科的探索欲和求知欲,有效的降低學生對數學的恐懼感,讓學生利用自己原有的知識,去同化和索引當前學到的新知識,有助于調動學習的積極性。例如:我在教學不等式性質內容時,先通過讓學生回想小時候玩蹺蹺板的情景,你坐在一邊,另一邊是你的父親,會出現什么現象?(父親的一邊會向下,我的這邊會向上)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因為父親比我重)我們再回想一下初中上物理課用天平比較物體重量大小時,物體重的天平一邊會怎樣,輕的一邊會怎樣?(重的一邊會向下,輕的一邊會向上)現在假設重的物體為a,輕的物體為b,出示天平和物體a和物體b,是否我們就可得到a>b。那如果我在天平兩邊同時放入物體c,天平兩邊又會出現什么想象?如果在天平上物體a>物體b,物體b>物體c,那把物體a和物體c同時放在天平的兩邊會出現什么現象?通過創設情景,導入出所要學習的內容:不等式的性質。通過用具體形象的演示表述不等關系,使性質內容從具體的物質關系中抽象出,形象化的直覺效果使學生產生共鳴,在其頭腦中留下深刻印象,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興趣,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
數學本身來源于生產生活實際,由于符號語言表達的數學知識對于學生來說感覺枯燥,而貼近生活的事例把抽象的數學化了的知識還原,對于加深理解、掌握知識中思想內涵,提高學習興趣、培養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學會數學思考是很有幫助的。不等式性質教學在進行知識傳遞的過程中,往往會涉及許多的專業學術名詞,這對于學生正常教學知識學習客觀上造成了一定的障礙,為了盡可能地將不良影響降到最低,教師應當盡可能使用生活化語言對不等式性質進行闡述。如:在講完不等式性質1:不等式的兩邊同時加上同一個實數,不等號的方向不變。即 如果a>b,那么a+m>b+m。用生活化的語言舉例說明:我的工資比你的工資高,老板同時給我們加一樣的薪,那么加薪后我的工資還是比你的工資高。不等式性質2:不等式的兩邊同時乘以同一個正數,不等號的方向不變,即 如果a>b且m>0,那么am>bm。用生活化的語言舉例說明:一臺電腦的價錢比一個杯子的價錢多,那么5臺電腦的價錢顯然比5個杯子的價錢多。不等式性質3:不等式具有傳遞性,即如果a>b且b>c,那么a>c。用生活化的語言舉例說明:一塊三角板重量大于一課本重量,一課本重量大于一支粉筆重量,那么一塊三角板重量一定大于一支粉筆重量。通過這種教學方法,解決了學生對于符號語言在表達、理解、應用上的困難。
教學應為學生提供獨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機會,讓學生在討論的基礎上發現知識。讓學生在“做”數學中學數學,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把課堂變為學生再發現、再創造的樂園。中職學生雖然基礎普遍較差,但是相對也有基礎比較好的。教學中教師如果鼓勵學生多合作,也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合作交流能夠有效的避免部分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因為得不到教師的關愛而放棄學習現象的出現。如:為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不等式的性質2和性質3,在課堂上我把學生分成4人一組,讓他們合作討論:把不等式5>2的兩邊同時乘以任意一個不為0的數,觀察不等號的方向是否變化。(學生通過討論,發現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為不等式兩邊同時乘以一個大于0的數,不等號的方向不變;另一種情況為不等式兩邊同時乘以一個小于0的數,不等號的方向要改變)
課堂鞏固練習是課堂教學過程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是鞏固新授知識,形成技能技巧,培養良好的思維品質,發展學生智力的重要途徑,是課堂教學過程中不可跨越的一環。鞏固練習不僅可以使信息反饋及時、提高解決問題的效率,而且使學生能輕松愉快地學會認知、學會生活、學會應用、學會創造。在教授完不等式的性質后,我就讓學生完成以下練習:
用符號“>”或“<”填空,并說出應用了不等式的哪條性質。(1)設a>b,a-3 b-3;(2)設a>b,6a 6b;(3)設ab>c,3a 3c。
總之,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師應運用合理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習效率,從而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