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曉青
2019年3月18日,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明確指出:“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就是要理直氣壯開好思政課,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引導學生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之中。思政課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課教師隊伍責任重大。”[1]
目前高校開設《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以下簡稱《思修》課)、《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以下簡稱《概論》課)、《形勢與政策》課程,本科院校還要開設《馬克思主義原理概論》(以下簡稱《原理》)《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等課程。這些課程能夠很好地涵蓋大學生應該接受的思想教育內容。下面結合思政理論課部分課程分析醫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內容和方法。
理想信念主導和統領著人的主觀世界。2013年5月4日,習總書記在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時強調:廣大青年一定要堅定理想信念。“功崇惟志,業廣惟勤。”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決定事業成敗。沒有理想信念,就會導致精神上“缺鈣”。中國夢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系,也是青年一代應該牢固樹立的遠大理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我們黨帶領人民歷經千辛萬苦找到的實現中國夢的正確道路,也是廣大青年應該牢固確立的人生信念。”[2]明確講出了當代大學生應該具有的理想信念的內容。
(一)《思修》課是對學生進行理想教育的重要載體。教師從“人生的青春之問”開始,對學生進行革命理想和共產主義理想教育,進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理想教育。為了使醫學生能夠成為堅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決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蒼生大醫,各學科要同向同行,構建大思政格局,避免正面教育被消解。
(二)《概論》課程中貫穿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教育、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信念教育內容。《概論》課程主要講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國的歷史功績,講以鄧小平為代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帶領中國人民改革開放使中國人民過上富裕生活的歷程,更以較大篇幅講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中國逐步強大的巨大變化。這些課程內容的講授,能讓當代青年了解我國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成果,讓學生從鮮活的事例中看到真實的政黨,偉大的政黨,強有力的政黨,從而堅定對中國共產黨的信念。
(三)《形勢與政策》課程要根據最新要求和國際國內局勢對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正面引導學生立志報效祖國。比如今年是建國70周年,《形勢與政策》課程要抓住時機,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讓學生了解建國以來國家政治經濟形勢的巨大變化,人民生活的不斷提高的歷史現實,從而堅定學生對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堅定信念,對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堅定信念,對自己的人生理想有明確的目標,更加積極地看待中國社會,從而鞏固自己的專業思想。
(四)《醫學倫理學》課程主要讓學生樹立成為“蒼生大醫”的堅定信念。醫學院校是培養人類生命守護神的圣地,要讓醫學生立志將自己所學所能運用到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去,運用到為廣大人民服務中去。把理想信念的內容傳達給醫學生,是醫學院校思政課教師的神圣使命。要在課程中講述中國大醫,比如張仲景、華佗、孫思邈、李時珍等,增強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介紹、講解現當代名醫的故事,比如李巧稚、裘法祖、吳孟超等,感動中國的先進人物的事跡。這樣既可以豐富教學內容,更能增強醫學生成為新時代“蒼生大醫”的理想信念,促使他們更好地讀書,學習,訓練,提高,成才。
(五)將中國文化精髓融入到思政各課程的教學中。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比如“家書文化”中不僅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有革命文化,還有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一些優秀的家書,可以作為思政課教學的良好素材,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
“中國夢是人民的夢,必須同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結合起來才能取得成功”[3]所以,要把道理講到學生心里去,就必須與學生的成長發展緊密聯系起來。
(一)以學生成長為中心,確立理想信念教育總目標。在對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時一定要關注學生的成長,在思政課堂上與學生交真心,講真話,真正讓學生感到思政教學能使他們受益終身。比如從學生的生活入手,關注他們的職業生涯規劃,為他們指引切實可行的人生道路,而不是空洞地說教。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個偉大夢想不僅成為新時期凝聚中華民族團結奮斗的精神力量,也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奮斗目標。用“中國夢”凝聚醫學生黨員的理想和追求,引導醫學生黨員對這個偉大夢想從目標認同、道路認同,進而提升到理論認同。
(二)以學生發展為指導,樹立理想信念教育新理念。教師引導學生入黨積極分子起到模范帶頭作用。黨課講授黨的知識,讓學生更加明確自己的入黨動機是能更好地為人民服務。習總書記曾要求廣大青年“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對科學理論的理性認同上,建立在對歷史規律的正確認識上,建立在對基本國情的準確把握上,不斷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增強對堅持黨的領導的信念,永遠緊跟黨,高高舉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4]這一講話反映了黨對當代青年給予的厚望,也為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指明了方向。
(三)以學生參與為主體,設計理想信念教育新模式。有的老師授課不接地氣,唱高調,說假話,不說真話;說大話,吹牛皮;說空話,不說實話。學生不愿聽,聽不進。學生即使被收掉手機,也只是陪坐在課堂里,身在課堂,心在飛翔。堅決抵制“悶、板、枯”課堂。有的老師授課內容完全正確,嚴謹有余,活潑不足,語調平直,缺少變化;課件設計單一,沒有色彩變化,沒有音視頻資料,只憑一張嘴說教,學生必然昏昏欲睡。理想信念教育很容易被認為是遙遠的事情,還看不到,摸不著,無法判斷教學效果,非常容易出現空洞的說教。課堂是師生共有的互動的課堂,課堂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能夠接受正確的思想。現在的學生比以往任何時候接受的新鮮事物都多,思想活躍,能力較強,所以教師要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給學生發言討論思考的空間、時間,使學生自我教育,思維得到充分發展,境界得到真正提升。
目前很多高校都在嘗試運用小班上課模式,去除原來的大班授課,避免了思政課變成大講座、學生不能很好參與課堂教學的缺憾,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和思想的同時,教師也能更好地掌握學生的思想動向,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引導疏導。學生通過小組討論、撰寫發言提綱、開展課堂論辯、進行課堂演講、書寫學習報告等形式,吐露心聲,理清思路,廓清認識,矯正偏頗,非常有效,學生有收獲感,教師有存在感,也使教學內容更好地貫徹實施。
(四)利用現代傳媒手段,創設理想信念教育新形式。現代傳媒手段豐富,已經滲透在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師要因勢利導,合理科學地使用現代多媒體手段,讓學生黨員參加“學習強國”學習中。在“學習強國”平臺上,讓學生了解更多最新政策,學習更多正確的知識、有用的知識,更多先進的理念,用黨的理論占領學生頭腦,充實他們的業余文化生活,提高思想境界。此外,思政課堂使用“學習通”“雨課堂”等,能傳送更多經過嚴格篩選的思政素材、教學資源,讓學生不被無用的信息、無聊的娛樂所左右、綁架。提高思政課程的教學效果。
(五)重視實踐教學,提高理想信念教育教學效果。如《概論》課教師要帶領學生到革命紀念館,瞻仰烈士墓碑,閱讀墓志銘,感受長眠于地下的年輕的共產黨人的輝煌生命,從心靈上受到震撼,受到教育,自覺辨別和堅決抵制網絡中抹黑中國共產黨的各種謠言。比如“南陽革命紀念館”中的烈士墓,多數烈士的年齡都在20-30歲,他們能夠為革命赴湯蹈火,拋頭顱灑熱血,每一個后人到此都會駐足,并油然而生敬仰之情。在南陽“醫圣祠”,醫學生會為張仲景的“崇仁厚德”之心所打動,從而堅定學做“蒼生大醫”為人民服務的理想信念。其他課程也要充分挖掘本地紅色教育資源,通過社會生活中的真實人物和案例對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
總之,醫學院校要主動引導醫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信念,讓“當代大學生珍惜韶華,把學習通黨和國家的事業緊緊聯系起來、同社會和人民的需要密切結合起來,用青春鋪路,讓理想延伸。”[5]為成為社會主義醫療事業的接班人而努力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