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櫻
(浙江省紹興市培新小學 浙江 紹興 312000)
閱讀是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是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過程。 “話題”作為師生開展對話的基礎,是整本書閱讀交流的切入點。什么樣的話題能激發學生交流的欲望,并能提升對文本的理解,讓學生從中有所收益呢?下面就中段整本書閱讀交流話題的設計進行探究。
要有的放矢,符合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要有一定的思維價值,可以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品質;設計的問題要有層次性,要有梯度;要體現學生價值觀的正確導向。
1.1 實現定向功能。整本書閱讀中的“話題”并不是毫無目的、漫無邊際的閑談,而是緊緊圍繞著文本。一定程度上是發端于話題,推進于話題,結束于話題。因此,話題的使命決定了話題的定向功能。
1.2 實現激活功能。學生由于自身的閱歷、學識等方面的限制,對文本的解讀往往只停留于表層,不能體會到文本的深層內涵。而“話題”則是教師在學生“最近發展區”設計的問題,在“伸一伸就能得到”的情況下,學生的積極性得到極大的激發。一方面學生積極思考,另一方面教師適時引導,在這種良性的循環中,學生的思維被不斷激活,閱讀能力不斷得到提高。
2.1 統籌全書。閱讀整本書的話題不是教師隨意設計的,而是立足在整個閱讀過程中。因此,在進行話題設計時應該立足于全書,將每個環節都牢牢掌控,只有這樣才能把握閱讀的整體性,指導學生全攬整本書。
2.2 立足文本。對于學生閱讀的整本書,教師必須先認真閱讀。針對書中的主要角色的個性、語言文字的特點、作者的寫作手法要深入解讀和分析,然后才能選準恰當的切入角度,從而為設計出有趣又有效的話題做好準備。
2.3 面向學生。學生是閱讀的交流話題的主人,教師所設計的話題必須“有利于學生”為出發點。要心中有學生,站在中段學生的角度來設計話題。話題要促動孩子讀整本書的欲望,又要為閱讀的深入和有效服務。
3.1 確立主題,建構統領性話題。一本書,主題往往不是單一的,因此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情況確定討論的主題,然后從整體建構話題,由多個分話題層層推進。話題組之間的關系,應該表現為從具體到抽象、從已知到未知、從淺顯到深入,后一個話題成為前一個話題延伸、深化的自然,形成鏈狀或梯狀結構。
例如:帶領中段孩子閱讀《小鹿斑比》,書的主題有“成長”“人與動物”“動物和自然”等,但根據四年級孩子的認知特點和閱讀經歷,討論主題確定為“成長”。圍繞“成長”,可以設計以下話題:
①四季更替,小鹿斑比發生了哪些變化?
②在小鹿斑比成長過程中,哪些人起到了重要作用,說說理由。
③老王子和斑比哪次對話給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教會了斑比什么?
三個話題環環相扣,圍繞“成長”主題層層深入,學生對“生命歷程”的認識逐漸豐富而深刻起來,思考問題的角度也會變得多起來。
3.2 抓住沖突,設計探究性話題。話題的設計要善于抓住作品中的沖突點,將學生處于矛盾的對立中,引發討論,激起思維的火花。這樣的話題,能讓學生在思考中領悟,在辯論中明晰,讀出聰明,讀成有思想的人。
3.3 關注細節,挖掘隱藏性話題。小學生讀書,更多的是關注故事情節,而對于整本書中的細節描寫,學生往往會忽略。細節描寫既是人物形象、環境特點的具體表現,又往往是學生語言習得的范本,因此,在閱讀交流中,要抓住細節設計話題,深入語言層面,引導學生體會書中隱含的情感。
有人說,童話離不開幻想、幻想離不開夸張。羅爾德·達爾的《查理和巧克力工廠》正是以它夸張離奇的想象吸引了億萬小讀者的心,這也就是童話的另一個魅力。老師就以“這種神奇夸張的想象”為話題,組織學生話題交流。聚焦“神奇”巧克力工廠,品味夸張的語言:
(1)瀏覽目錄,你覺得最神奇的是哪一章?
(2)交流神奇之處(用自己的話概括介紹)
(3)你從哪些地方感受到了這些?請繼續看15,19,24,26章的內容,劃出你認為寫得神奇夸張之處,再一次朗讀這些語句,感受“神奇與夸張”。
整本書閱讀,關鍵是整體,在討論交流的時候,不能因為個別地方的處理而忽視了整體。因此細節的挖掘,應該是和討論主題一致,牽一發而動全身,促使學生對整本書的理解。
3.4 合理延伸,點擊拓展性話題。整本書的閱讀交流,還要引導孩子思考討論這本書的延伸性問題,例如:你有沒有遭遇過和書里相同的情節?書中的人物與你生活中哪個熟悉的人比較接近?假如是你,你會怎么做?這類問題,經常用“假如”開頭,目的就是要鏈接現實生活,幫助學生讀出故事中的“我”,引導學生思考和追問現實生活,感受到書對于我們的生活是有影響和指導意義的。
例如:黃蓓佳的《我要做好孩子》是孩子們很喜歡的一本書,它描寫了一個12歲的成績平平的女孩的壓力與努力,以及對“怎樣的孩子才算是好孩子”的思考。一位老師在她的班級讀書會上,圍繞孩子們關注的焦點“好孩子”設計了以下話題:
(1)作家筆下的好孩子:給金鈴畫像
(2)媽媽眼中的好孩子:媽媽的來信
(3)老師心中的好孩子:小記者采訪
(4)我也要做好孩子:續編詩歌,制作書簽
通過交流,孩子們走出了“成績好才是好孩子”的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