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穎
陸羽(733—804),是唐代著名的茶學家,被譽為“茶仙”,尊為“茶圣”,祀為“茶神”。陸羽所著的《茶經》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紹茶的第一部專著。陸羽在《茶經》中追求的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統一。本文從語言學角度分析《茶經》的目的有兩個:一是通過語言分析,揭示詩人是怎樣通過文字來表達他對茶葉的觀察、體驗與品茶的態度,二是驗證系統功能語言學在分析《茶經》語篇中的生態意識的有效性。
語域理論是系統功能語法的重要理論之一。語域是語言的功能變體。1964年,韓禮德等對語域進行研究,提出語境因素包含三個方面:話語范圍、話語方式和話語風格,簡稱為語場、語旨和語式。韓禮德[1]強調語類與語域的語場、語旨和語式密切相關。韓茹凱[2]將語類定義為語篇的類型。馬丁[3]指出語類是通過語域來實現的有步驟的、有一定目標的社會過程。
從語域的角度看,《茶經》講的是茶葉相關的見聞,記錄人在茶葉采摘、制作、鑒定、分級及烹煮、飲用等方面的豐富經驗。因為它是一種記敘性的文章,屬于“技術性”話題。話語基調是正式的,雖然是平時對茶葉所見所聞的記錄,但是是個人體驗的總結上升為茶葉方方面面的鑒定標準,文章結構清晰,層次分明,語言精練,文字對仗工整,人生哲學意義深遠,具有文學和美學價值。
從語類角度看,《茶經》是雜記,記載陸羽茶的游歷考察筆記,陸羽每到一處游歷,就將各種茶葉制成各種標本,將途中所了解的茶的見聞軼事記下,做成“茶記”。夾敘夾議,字里行間隱藏深意,透露作者對茶道的理解以及天人合一的人生哲學。布局靈活,每一章節圍繞一個標題展開,從茶的起源開始,逐漸深入,談及茶葉的種類和采制方法、飲茶的器皿、烹茶的方法和品茶法,以及茶葉的藥效、產地和優劣,最后是茶器的使用和茶圖的繪制。
韓禮德[4]把語言的元功能分成三種:概念功能、人際功能和語篇功能。
概念元功能包括經驗功能和邏輯功能兩個部分,涉及的是人們使用語言來描述對世界的體驗,包括現實世界和內心世界的各種經歷和表達。由于篇幅所限這里只討論經驗功能。
經驗功能主要通過及物性系統來體現。及物性系統又通過若干個過程類型把人們對外部世界和內心世界的體驗表達出來,而過程中包含參與者的不同類型和數目。
在《茶經》中,各個自然段中的及物性系統中的動詞體現的物質過程與整個語篇的發展緊密相關,從形式上體現意義。以一之源為例,物質過程包括采茶時使用的“伐、掇、采”,茶的名稱使用“曰”,茶的生長用“生”,喝茶用“聊、啜”,茶與其他的飲料相比較用“抗衡”,制茶用“造”,“服”后而“知”茶的功效。這些物質動詞的選擇概括了茶葉的采摘、茶名的介紹、茶葉的生長、茶葉的飲用和采制、最后到茶的功效,并且在后續的章節得到體現。縱觀《茶經》全文,物質過程為主要的過程,這是因為《茶經》中的大部分章節圍繞著人類對茶葉進行的改造活動分不開。
從參與者角度看,在二之具中,參與者有籝、芘莉、貫、育、撲(用竹制成),灶、釜(鍋)、甑(木制或陶制),忤臼、規(模型,用鐵制成)、承(砧,用石制成)、檐(又叫衣,可用油絹或穿壞了的雨衣、單衣做成)、棨(錐刀)、焙(地上挖坑)、棚,木制)、穿(劈篾做成))。在四之器中共介紹了24種適于烹茶、品飲的茶器,參與者多為舊物改造,源于自然、取之自然卻不對自然環境造成負擔,人與自然和諧相融,表達了作者追求生態平衡、健康生活的生態意識。
韓禮德[5]強調語言不僅可以用來與別人交流思想、傳遞信息,語言還可以在被人們用來表達身份、地位、態度和動機,并用于與他人建立或維持社會關系。這就是語言的人際功能。人際功能主要通過語氣和情態兩個語義系統來實現。
《茶經》中共有四處語氣表達,三處為感嘆句和一處為疑問句。從人際功能角度看,感嘆句所包含的態度體現了作者對所陳述命題或建議的一種價值賦予性,同時也是作者邀請讀者共享情感及索取信息的方式,疑問句用于人們提出疑問索求信息,屬于對未知領域的探討。一之源中,感嘆句“有生澤州、幽州、檀州者,為藥無效,況非此者!”意味著大自然給人類提供的物質有它們的自然屬性,人應該遵循自然規律與自然和諧相處,只有因勢利導,才能從大自然中獲得更好的饋贈。五之煮中,感嘆句“古人有勞薪之味,信哉!”中指出木制的器具經過人類的加工,可能會在使用過程中沾染油污或贓物,因此作者認為不適宜在煮茶中使用這種類型的燃料。他認為最好的烤餅茶的火,最好用木炭,其次用火力強的柴(如桑、槐之類)。這些皆是大自然的取材,沒有經過人類活動的加工和污染,這樣烤出的茶餅才是最好的。作者尊重自然,順應自然的觀點可見一斑。
疑問句“初沸則水合量,調之以鹽味,謂棄其啜余,無乃而鐘其一味乎?”中,作者提出的煮茶法是對舊的煮茶法的質疑,探討新的煮茶法,并自此改變了唐朝以及唐朝以前的煮茶法,令人們更注重品嘗茶葉天然的香味,符合作者崇尚自然的自然生態觀。以上的人際功能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作者的生態觀:當人對自然物質過度改造,造成了人類與自然的不和諧時,人類就無法從自然中得益。
當談論到語言與生態問題時,韓禮德[6]就提出“增長主義”的概念,他指出人們的思維慣性認為:增長就是好,但是這并不是很生態。感嘆句“茶性儉,不宜廣,則其味黯澹,且如一滿碗,啜半而味寡,況其廣乎!”的使用中我們可以推測作者隱含深意:人生如同品茶,凡事合適才是最好,而不是越多越好,而這正符合作者的儉樸簡單的生態觀。開篇一之源中就提到了“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與之相呼應,此感嘆句再次向讀者發出邀請共享他的價值觀,只要降低了對物質的索取需求,人的精神才會得到更多的時間和空間上的自由。
語篇功能指的是組織話語(篇章)的功能,同一句話可以采用不同的組織方式,不同的語言結構又傳遞不同的意義和功能。語篇功能主要由主位結構(主位+述位)、銜接關系(銜接手段)和連貫來體現。
《茶經》語篇的十個章節中,除了七之事和十之圖外,其他章節的主位是“茶”或與“茶”相關的信息,其中一之源、三之造、六之飲和八之出的主位大多數是“茶”(八之出中為主位省略),二之具、四之器、九之略中的主位分別是各類茶葉采制的工具和煮茶的用具,每一個章節的主位都圍繞著標題,主位信息自成一體但又與“茶”緊密相關,因此信息結構簡單,大多數新信息都從茶開始。
銜接手段使用為了整個語篇意義的連貫服務。《茶經》中的語法銜接手段包括照應使得語篇緊湊工整(如,育,以木制之,以竹編之,以紙糊之)、省略使得文風簡樸,符合作者提倡的“儉”的思想(如,高三寸,蓋一寸,底二寸,口徑四寸)和連接(如,若邢瓷類雪,則越瓷類冰)。詞匯銜接包括重復的運用,使語篇的內容銜接更緊湊,更有韻律節奏(如,巽主風,離主火,坎主水)。
本文通過對陸羽的《茶經》系統功能語言學分析框架下的語域、語類和元功能的角度進行了分析和討論,通過語言分析解構《茶經》是如何通過語言形式來表達意義的。分析結果表明,《茶經》體現作者了的尊重自然、順應自然、關心自然的生態思想,也體現了陸羽對茶與自然之間的觀察和態度;另外,論文也驗證運用系統功能語言學進行作者生態意識語篇分析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