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雁
目前,全國高校統一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材可是集中了全國最強力量重新編寫的,這充分的體現了國家對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高度重視。在思想理論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校內實踐教學可謂是重要的一部分。本文對高校現階段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校內實踐教學進行了分析。
在我看來,目前各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很是尷尬。因為,不僅是學生,還有老師,對思想政治理論課都提不起半點興趣。上課過程中,學生的參與度不高,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習動力不足,使得課堂氛圍死氣沉沉。學生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堂上玩手機、睡覺,交頭接耳的現象也是屢見不鮮。學生們的及其不配合,也使得老師不愿意講課,所以老師就會只想著完成教學內容,照本宣科的進行“灌輸式”教學。這就更加讓學生不愿意聽課做筆記了,就想著在考試前突擊一下,不掛科就好,這樣的教學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老師對課本枯燥的宣讀,無疑不會引起學生們的興趣,也就不會將注意力放在講臺上,只能任由老師唱“獨角戲”了。這樣老師辛苦,學生連講到哪一頁都不知道,甚至連書都沒有翻開。所以,老師要根據教學內容,更新教學方法,吸引同學們的注意力。
例如:在中國近代史的教學過程中,老師在講述長征時,以毛澤東的《七律.長征》作為開頭,這首耳熟能詳的詩歌就輕而易舉地將同學們的注意力聚攏了起來,在之后的講解中又穿插了許多長征過程中的小故事。其中的跌宕起伏,更是讓學生們興趣橫生。同時,老師在教學中給同學們放一些于課程內容相關的視頻,在視頻結束后隨機點名提問,并記作平時成績,這樣不僅能提升同學們對課堂內容的興趣,也能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教材中大多都是理論講解,枯燥乏味,再叫加上老師的理論教學方法(照本宣科),就會讓學生產生厭學的心理。大學不同于小學和中學,只是老師一味地講,學生一味地聽。大學更加注重的是學生能力的培養,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更加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提升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度,使師生同教學,同學習,同提高。
例如:老師可以將班級同學分成若干小組,給每個小組分配不同課本的任務,各個小組利用課下的時間做好搜集資料,制作課件等準備工作。上課的時候,由小組派出代表講解相應的課文內容。并且將講解同學的成績與小組成員的成績聯系在一起,這樣就能充分發揮同學們的主動性了,也能形成教學主客體平等參與、互動學習的良好氛圍。
雖然信息化生活在高速發展,但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中很多內容對與大學生來說依然不是很熟悉和了解。所以將生活中的熱點問題引入到日常的課堂教學中,來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親和力和針對性,更能受到大學生的歡迎。而且,大學生這一群體常常會因為剛接觸的社會環境而感到困惑和迷茫,對于一些現實和尖銳的問題也感到束手無策,教學內容和社會實際的結合能讓他們有所啟發,認清自己的現狀,找到自己的目標,成為一個有利于他人,有利于社會,有利于國家的棟梁。這也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開設的重要意義。
例如:可以在將學生分成小組,在校園內組織志愿服務活動。讓學生切身的感受到思想政治理論中的“大道理”就在身邊,深入全面貫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學生從小事做起,從身邊做起,從而激發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校內實踐教學的興趣。
進行校內的實踐教學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學質量、改善課堂氛圍的不二法門,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達到習總書記提出的“立德樹人”的目標。讓新一代大學生學會站在正確的立場、用正確的觀點和方法去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同時,在校內的課外實踐教學中提高學生的理論創新能力和實踐創新能力。讓學生在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就能直觀和系統的學習到道德與法律知識,更加了解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態、社會,從而培養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