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驕楊
訓詁學是一門人文性很強的技術學科。清代張之洞在《輶·軒語》說:“詁,古語也,謂以今語解古語,此逐字解釋者也。訓者順也,謂順其語氣解之,此逐句解釋者也。”1這里可以看出訓詁和閱讀教學的關系。沒有訓詁,經典的閱讀教學就無法進行。
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提出語文核心素養的新形勢下,通過文言文閱讀教學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是一條極具操作性的方法。正如2017版課標提到:“引導學生借助注釋、工具書獨立研讀文本,并聯系學習過的古代作品,梳理常用文言實詞、虛詞和特殊句式,提高閱讀古代作品的能力。”可見,教師掌握訓詁學,借助訓詁學將優秀中華文化滲透于文言文的教學,能夠培養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
簡單說來,訓詁綜合運用文字知識、音韻知識和詞匯知識,由此,筆者三項內容:形訓、聲訓、義訓進行分析。
所謂形訓,是通過對漢字字形的分析來詮釋詞的本義的訓詁方法。在文言文閱讀教學中,形訓的實用性較強,具有較廣的適用范圍。遇到一字多義,學生可以通過了解詞義的演變過程,來探求文言它的本義,以進一步聯系語境確定文言詞義。
如《赤壁之戰》“遂以周瑜、程普為左右督,將兵與備并力逆操”一句,其中“逆”字是文言文考查的難點之一,學生不易理解。查閱《說文解字》:“逆,迎也。從辵,屰聲。關東曰逆,關西曰迎。”意思是:逆,相向迎接。字形采用“辵”作邊旁,“屰”作聲旁。同一動作,在關東叫“逆”,在關西叫“迎”。在查閱字形演變中,我們看到“逆”的甲骨文的形體意義是:路上一只腳(代表一個人)走著,正好碰上對面來的人。這說明“逆”的本義為動詞,方向交錯而行,即為迎的意思。因兩人走路的走路方向為反向,即引申義為逆向。《赤壁之戰》一文中的“逆”采用的是其本義。最后,聯系語境確定詞義,“逆”譯為迎擊。
運用形訓歸納整理出詞義,學生強化了對該詞的整體理解,加深了對該詞的印象,能夠使學生更精準地把握文意。但是,形訓自身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例如,固定了的字形跟不上時代的變化以及字體本身的不斷演變。有些詞意已經隨時代變遷而發生變化,固有的老字形跟不上意義的演變。如一些漢字的部首隨著時代產生了變形或合并,“肉”部(如:肌膚)的很多字,與“月”(明朗)部合并在一起,楷書偏旁都寫作“月”,現在已經很難看出它們是與“肉”有關還是與“月”有關了。
因此,形訓不是萬能的。運用形訓進行文言文閱讀教學對教師的訓詁素養要求較高,在課堂上講授所占用的時間也較多。教師使用形訓教學,要把握好尺度,切忌繞彎子與故弄玄虛,千萬不可泥古不化。
在發展過程中,原本同一語源的詞在讀音上變得不同,在詞義的聯系上也逐漸變得模糊,字形也相差甚遠。所謂聲訓也叫音訓,是取音同或者音近的字來解釋字義的訓詁方法。
進行文言文閱讀時,教師幫助學生借助古音去準確地推求語源,找到有語源關系的詞語之間的聯系,學生會對這些詞有更深入地理解,進一步完善詞義系統。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通假現象的普遍存在,聲訓逐漸突破了字形的束縛,這時“聲訓”,不僅是為了探求語源,而是為閱讀文言文中的通假字提供了一種新途徑。
例,歸有光《項脊軒志》:“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由于課本并未給“借”字作注,其他參考書也少有作注。大多數學生,甚至包括教師默認為“借”的意思就是我們如今理解的“借進”。但稍加思考,歸有光為什么要將借來的書擺滿自己的書架?這顯然不合情理。按,“借”上古屬鐸部精紐,“藉”上古屬鐸部從紐,因此“借”可以通“藉”,為疊韻通假。《辭海》注為:“錯亂不整貌。”“按狼籍與狼藉同”,并轉引古注云:“故凡物之縱橫散亂者謂之狼藉”。據此,這里的“借書”應解為“縱橫交錯的書”。
運用聲訓解釋通假的現象,必須以古音為根據,一定要有確鑿的文獻作為佐證,否則就很可能牽強附會。教師還需注意的是,中學文言文閱讀教學以培養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為目的,所以在運用聲訓學習文言詞語時,要學會去偽存真的分析考證,避免濫用聲訓,流于主觀臆斷。
與“形訓”和“聲訓”借助于詞的字形、語音與詞義的聯系探求詞義的方法不同,“義訓”是訓詁中最基本的方法,即依據詞義引申的規律對詞義相互間的聯系作比較分析,以更好把握具體語境中的詞義。義訓常用的方法有互訓、遞訓、反訓、義界等。其中互訓最適合運用在中學文言文閱讀教學上。
同義詞互相解釋,即“互訓”。互訓是中學文言文閱讀教學中最常用的訓詁方法。在文言文中,大量運用對偶、排比、對比等修辭手法,這些修辭手法的運用可以幫助作者鋪陳敘述,起到增強描述的作用。中學文言文教學中遇到鋪陳手法時,教師可以運用互訓的訓詁知識去引導學生利用結構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的句子以及已掌握的文言文字詞去解釋不懂的文言文字詞。
例,賈誼《過秦論》中:“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一句。句中的“席卷”、“包舉”、“囊括”、“并吞”和“天下”、“宇內”、“四海”、“八荒”是分別處于兩組對應位置上的同義詞,各表達同一個意思。如此用一組同義詞組成的一組句子反復同一個意思,既強調語意加強語勢,同時還使語言形式更加生動靈活。
同樣《過秦論》中“追亡逐北”一句,其中“追亡”與“逐北”皆為動賓結構,“追”和“逐”二字意思相同,由此可以推斷出“亡”和“北”的含義相同或相近,我們便可用“亡”來解釋“北”的意思,這里兩者皆譯為“逃兵”。
互訓的句式,在中學語文教材中有不少出現,例如:
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木蘭詩》)
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不絕。(《與朱元思書》)
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孔雀動南飛》)
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沁園春·雪》)
以上“大兒”與“長兄”同指家中的青壯年男子;“窮”與“絕”都是“停”的意思;“當作磐石“與“當作蒲葦”都作“永不變心”解;“略輸文采”與“稍遜風騷”都有表示“文學才華稍微差一些”的意思。
義訓的方法很多,應用范圍相對較廣。用義訓的方式,學生可以在閱讀新的文言文時,自己根據句子判斷詞義,減少閱讀障礙,克服文言文理解困難的問題。教師在文言文閱讀教學中指導學生使用義訓時,要注意與中學教學目標有效結合,制定好相應策略,對字詞的教學要把握好難度,切不可生搬硬套,偏離教學目標。
訓詁學與中學文言文閱讀教學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學生在運用訓詁學輔助文言文學習時,既促進了文言文閱讀能力的提升,在情感心理方面又感受到了中華傳統文化的深刻意蘊。這證明了訓詁學對文言文教學與語文核心素養培養中的雙重重要作用。中學語文教師運用一定的訓詁學知識進行教學,幫助學生系統地積累文言文基礎知識,培養學生獨立閱讀古代作品的能力。更為重要的是,掌握傳統訓詁學中的詞義探求方法后,可以幫助學生閱讀更多的文言典籍,推動年輕人閱讀國學經典,繼承并發揚傳統文化,符合語文核心素養對學生提出的要求,具有重要意義。
注 釋
1.張隆華,曾仲珊.中國古代語文教育史 [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1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