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建琛
教學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或教育理論的指導下,在豐富的教學實踐經驗基礎上,為完成特定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而建立起來的較為穩定的教學結構框架和可以操作的教學活動程序。為了增強培訓的有效性,我們創立了案例應用的基本模式,即“圍繞主題提問—引出案例探究—小組合作提升”三環節模式,同時,我們還構建了多種變式,諸如“引出話題——描述案例情境——分組討論——交流討論結果——評析見解”模式;“片斷展示——經典解讀、案例對比——優劣評析、案例反思——重新設計”模式等,讓模式彰顯出了生命的活力。下面介紹一下三環節模式:
圍繞主題提問:針對某個主題,培訓教師和受訓學員在相互交流中提出問題,進入問題思考與討論的課堂情境,引發學員的探究意識。第斯多惠認為:“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教師教育課程標準》指出:“利用教師的培訓期待、培訓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培訓質量。”
引出案例探究:培訓師引出典型的教學案例,文字的讓學員閱讀,音響的讓學員視聽。讓學生在自主閱讀或者賞析的過程中,會積極地整理自己獲得的信息,加工自己占有的材料,以問題的方式或者觀點的方式提出自己對案例的思考,然后調動自己的知識儲備和學習經驗分析問題,并嘗試解決問題。蘇霍姆林斯基認為:“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自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學生特有對知識興趣的重要條件。”《教師教育課程標準》指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小組合作提升:對于學員無法獨立解決的疑難問題,培訓者從思維方法、知識要點等方面“點”一下,然后讓學員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再度涵泳體味,動腦深入地分析問題,順暢地解決問題,從而得到更深的印象,獲得更大的益處。孔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也,則不復也。”《基礎教育綱要》指出:“提倡啟發式、討論式教學。”
我們構建的教學模式,整合了四個基本理念。
第一,確立一對主體。《教師專業標準》指出:“要充分發揮培訓者與被培訓者在培訓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培訓中,培訓者和學員都是主體,任何一方都不能或缺,也不可偏失。雙方要培訓者要積極互動,大膽交流,教學相長,有所創新。
第二,解決兩個問題。教師培訓中,有不少培訓者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怎樣教”的方式方法問題上,忽略了“教什么”這個最基本最重要的內容問題,這種研究與實踐違背了“內容決定形式,形式要為內容服務”的這一哲學原理。教學的首要工作是擬定科學的目標,解決“教什么”與“教到什么程度”的內容與目標這兩個問題。
第三,應用三種方式。《教師專業標準》指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個理念強調的是三種各有所長、各有所用的學習方式,不是教學方式,而課堂是培訓者和學員共同活動相互交流的場所,要把教的方式和學方式有機地融合擰在一起,為此,培訓者要“組織和引導”學員應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樣一來,學習方式就自然地轉換成了教學方式。
第四,整合四種資源。這種模式整合了四種資源:學員差異資源,信息技術資源,教師經驗資源、案例啟示資源。
我們每年積極參與縣教育局安排的教師集中培訓工作,還承擔“送培下鄉”活動。培訓前,我們發放了“培訓需要調查表”,學員填寫后,我們收集起來認真統計仔細分析,了解學員的培訓需求,及時調整培訓內容和培訓方式;培訓中,我們根據不同學科的不同特點,應用了不同的模式,在解決教師教學問題的過程中提升教師的理論水平,同時,我們的案例為教師今后的教學改革提供的典型的范例,教師在實踐中有了模仿的實例,有了創新的借鑒。培訓后,我們都發放培訓評價表,學員填寫后,我們都認真分析,總結成敗得失,反思培訓內容與方式,以便下次的改進。實踐證明,我們的教學案例應用模式,在培訓中的應用效果是顯著的,令人滿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