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 婉
“雙一流”就是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是中央黨委、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有利于提升中國高等教育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支撐。2010年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科學研究水平,建設高素質教師隊伍,根據黨的十七大關于“優先發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戰略部署,為促進教育事業科學發展,全面提高國民素質,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2015年10月24日,國務院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要求按照"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和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以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為核心,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支撐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為導向,堅持"以一流為目標、以學科為基礎、以績效為杠桿、以改革為動力"的基本原則,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2017 年9月21日,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又印發了《關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的通知》,公布了42所世界一流大學和95所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而“雙一流”所包涵的世界一流大學與一流學科密不可分。學科作為大學發展的關鍵因素,對大學的發展具有基礎性和全局性的作用。同時學科也是知識的生產、傳播與應用的載體,是各類高校辦學的前提和核心。總之,一流大學要想獲得長遠發展,吸引大眾目光,必須具有一流的學科,構建一流的學科知識體系,豐富一流學科數量,大學也自然而然發展成為一流大學[1]。
我國外國語言文學學科主要存在以下四個方面的問題:第一,對學術型和專業學位研究生人才培養質量偏低;第二,沒有雄厚的科研自主創新能力,沒有形成科研成果影響力;第三,國際化程度偏低,國家化主要包括學生、師資的國際化,課程的國際化,國際交流與合作;第四,沒有建立健全的激勵機制,使得教師缺乏教學的熱情和進行科研的動力。
在“雙一流”背景下,對一流大學、一流學科、一流外語學科的內涵進行剖析,在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大趨勢下,來探索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外語學科,對于提升我國教育發展水平、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奠定長遠發展基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就一流大學的內涵而言,目前很多人對一流大學的概念和內涵的認識各抒己見,但一流大學所要具備的基本特征,江主席在紀念北大100周年校慶上已經做出了高度的概括。一流大學應該是培養和造就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的搖籃,是探索未知世界、尋求客觀真理、能夠為解決人類面臨的重大課題提供技術支持和科學依據的基地,是推動科學技術成果向生產力轉化的力量,更是傳播民族優秀文化和借鑒世界先進文明成果的橋梁。但對一流大學的評定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對于美國而言,《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每年都會對本國大學進行排名,其排名依據是學術的聲譽占25%,師資力量占20%,財政的來源占10%,招生的選擇性占15%,還有就是學生的滿意程度,擁有齊全的辦學設施,濃郁的學習氛圍及科學的管理。而人才的集中、經費的投入、豐富的資源、科學的管理機制是一流大學所擁有的共性。在我國,《中國教育報》刊登過教育部對一流大學的評定標準,包括以下7個方面的內容:第一,有一流的生源,能夠為國家培養優秀的人才;第二,雄厚、卓越的師資隊伍;第三,學科水平先進,學科門類齊全,具有突出顯著的優勢和側重點;第四,具有影響時代意義和本學科的研究成果;第五,社會服務功能齊全;第六,一流的管理水平;第七,國際人才交流的橋梁。當然,對于一流大學的評定不能一概而論,由于每所高校的性質和定位不一樣,側重點也不盡相同,主要都是以彰顯獨特的大學文化和優勢的特色。
學科是大學的細胞,一流學科是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基礎。理清一流學科的內涵對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2015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通過了《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進一步明確了黨和國家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指導方針和具體目標,明確提出要通過一流學科的建設帶動世界一流大學的建設。學科是科學知識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可以讓研究者結合自己的特長來確定研究領域和方向,滿足科學發展的需求。學科也是一門知識體系,不同學科的知識體系也是不一樣的,學科具有一定的整體性和系統性,學科的組成要素包括:研究對象、研究場所、研究方法、研究領域及知識體系。總的來說,學科是知識的生產、傳播及應用的載體[2]。
以下從知識觀與組織者來闡述一流外語學科的內涵:第一知識觀,外語學科涵蓋的知識領域包括外國語言文學學科;第二組織者,主要包括從事外國語言文學類工作的教師、學生、研究者及研究機構等等。而不同國家也將語言類專業設置在不同的學院內,像美國高校也會設置專門的語言系專業,日本將外語類專業則設置在綜合國際學研究科,而我國,除了有專門的外語類高校外,在非外國語言文學高校中也設置有英語語言課程,只是組織機構與運行機構不同而與。從內涵上來講,外語學科建設的核心也是知識的生產、應用與傳播,涉及科研內容、機構、師資、管理及社會服務等多個方面,“一流”主要體現在一流的人才、一流的師資、一流的管理、一流的社會服務,像聯合國科教文組織于2015年11月發布的《教育2030行動框架》中明確指出:國家必須確保普及全納、公平的優質教育和學習,不讓一個人掉隊。教育應以人類個性的全面發展,促進相互理解、寬容、友誼與和平為目標,使人人可以獲得終身學習的機會。在經濟全球化和時代背景下,外語學科的建設必須堅持以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師資隊伍、社會服務、學科管理的原則,并結合國家戰略突出外語學科“多語種”的特色,在人才培養方面多培養復合型、全方位的人才;在科學研究方面注重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成果和跨學科的多語種研究;在師資隊伍方面注重具有多語種的國際化特色人才;社會服務方面注重國家交流平臺的創建;學科管理方面注重學科文化之間的傳承、交流和學科制度的完善[3]。
在“雙一流”背景下,培養復合型、創新型人才是各大高校和學科建設的首要任務。要將人才質量的培養置于首位,要圍繞著以人才培養為中心,來開展教學、科研、管理及社會服務。就外語學科而言,應該注重培養多語種、會語言、通國家、精領域的國際化人才。
學術的研究要體現學科的繼承性、民族性、原創性、時代性、系統性及專業性。因此在研究定位方面不僅要與國際前沿接軌,還要打造具有標志性成果的學術體系,提升成果的影響力和價值。
一流的師資隊伍是保障人才培養與學術研究的前提。這就需要教師要以教學為本、科研為基。加強與各教學科研團隊的交流,潛心教學科研。為教育事業做貢獻。
一流社會服務是一流學科的組成部分之一,主要體現在知識應用功能方面。為學科提供在社會服務方面的作用及一些經典的案例,同時還需承擔社會公共服務的功能,促進中外人文交流。
學科管理貫穿于整個學科建設過程中的人才培養、學術研究、師資隊伍建設與社會服務。因此,一流外語學科管理應堅持規范化、服務性、國際化、信息化的原則,并注重學科文化的傳承,學科制度的健全、學科的國際合作交流,促進資源的共享[4]。
總而言之,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基石,是提高國民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根本途徑,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對于提升我國教育發展水平、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實際工作過程中,要積極探索中國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之路,努力成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帶領者,為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