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艾
作文是最富有創造性的,在作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能力是一條較為理想的途徑。我從下面三個方面入手進行求異思維培養。
要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能力,首先應讓學生感到在作文中“求異”并不十分難。對這一點,我是通過介紹同一文題而材料不同、寫法各異的作文讓學生去感受。如我從有關作文刊物上圍繞“童年趣事”這個題目找了十多篇習作。這些作文都是寫小時候的趣事。有的是寫自己小時候學當小老師時怎樣面對“課堂”上偶然發生的事件束手無策的;有的是寫幼時自已隨媽媽出外旅游時,怎么搔菩薩的癢癢,面對菩薩不以為然的神色百思不解的;也有的是寫兒時做黃豆發芽的小實驗,見“豆寶寶”三四天不動彈而及不可待地把豆子掰開看個究竟的……我還介紹了《教室里的“槍聲”》、《課桌上的“三八”線》等內容選自日常生活中,但題目新潁、寫法巧妙、情趣濃郁的優秀作文讓學生閱讀。
學生有了“求異”的念頭后,我抓住時機出了“第一次xx”這樣一個半命題性的作文題。這樣命題可使學生“求異”時能有較大的選擇余地,避免出現選材雷同的現象。學生果然沒有都去寫“煮飯”、“炒菜”這些常見題材,而寫出了第一次放羊、當小導演、做一家之主等,不斷地鞏固學生“求異”的興趣和積極性,直至使之成為習慣。
學生作文的“求異”不能僅僅停留在選材上,還得教會學生求異的方法。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讓學生丟掉過去的思考“習慣”,也就是使學生擺脫思維定向的干擾,進行“多向”思維。因為定向的思維會使學生遇到作文題目時總是按老路子去思考,從而也就難于寫出有新意的文章。對此,救師要加以引導。
我從雜志上選了一篇題為《我有這樣一個家》的作文向學生介紹。介紹前,我先讓學生就這個題目談談可以選什么內容來寫。有的要寫在家里怎么尊老愛幼,有的要寫全家人怎么互相幫助、熱愛學習等等。總之都是說的家里如何幸福、和睦、向上的。而雜志上的這篇文章卻是寫了自己家里的摩擦、波折和小作者希望自已家和諧起來的愿望。這就使學生耳目一新,領會到對于某些題目可以“反向”思考找到新路子。后來,我讓學生寫《我的課余生活》時,有時學生就沒有寫課余生活如何豐富多彩,而是根據自己的實際寫了自已課余生活如何貧乏、枯燥和自己渴望開展各種活動來豐富課余生活的真情實感。另外,我要求學生善于將作文外其他活動的形式借鑒到作文中來。有一次思想品德課教師對學生進行愛護樹苗的教育,讓學生站在苗圃邊,看著被損壞的樹苗,聽老師錄制的“小樹苗的對話”。事后不多時,有個學生在寫《春天的日記》這篇作文時,把這種擬人化的方法“移植”到這篇作文中來。他抓住公園里放果殼的瓷熊貓用第一人稱寫了“瓷熊貓的自述”。文中敘述了“我"在二月份,身子很臟沒人管,三月份里每星期都有人替“我”“洗澡”。但好景不長,眼下四月快到底了,身上也很臟了,卻再也無人問津,批評了那些在文明禮貌月前中后態度不斷變化的人。
做任何事都要注意由易到難,循序漸進。作文教學中“求異”思維能力的培養也是如此,應該有個“序”。我覺得開始時適宜讓學生做一些“口徑”大的作文題,比如上面談到的半命題性作文題,把選材的新穎作為突破口。然后,慢慢縮小作文題,變半命題作文為一般自選題材的命題作文,再過渡到同一題材的命題作文。
作文教學中求異思維能力的培養還要注意和閱讀教學結合起來。我在學生學完《在炮兵陣地上》這篇課文后,根據彭總說的,“過一個月,我再來檢查”這句話,讓學生把課文中的話作為上句,根捆課文內容,比較合理地寫出下句。
為了充分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能力,我和學生討論后又特地開辟了一個新天地,那就是全班學生都參加編寫科學幻想系列故事《神童華少》。“華少”這個名字是由學生討論決定的,意思是“中華少年”。我讓學生各自設計封面,同學們設計的封面沒有一本是相同的。在編寫故事之前,我和學生共同定好小標題,對內容我不作指導,只在作文后進行講評。同學們都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參加編寫故事,興趣異常濃厚。學生在作文中鍛煉求異思維能力的領域更加廣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