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慧玲
古代社會,皇室貴族想要通過觀測天象,推算節氣,制定歷法,于是欽天監這一職務應運而生;現代社會,網購深受歡迎,于是快遞員成為新型職業;在上個世紀初,郵政業務尚未普及到農村,城鄉之間的通訊困難,“信客”就由此而來。不同的職業總是在社會的發展需求中產生,又在社會的發展中淘汰消失,但社會終歸是向前發展,產生新的需求,關鍵看我們自己能否堅持根本,做出選擇。
《信客》一文中老信客的故事可以用一首打油詩來概括:
裁下窄紅綢,從此失信任。
無奈尋新人,苦心萬叮嚀。
凄苦守墳場,從此荒涼終。
老信客傾盡自己將近一生的心血去努力的事業,最終毀在了一條窄窄的紅絲綢上。可憐的老信客一輩子的名譽就斷送在此。面對同鄉質疑的眼神,老信客用裁下紅綢緞的那把剪刀使勁戳自己的手,想想當時他心中的痛苦與委屈一定遠遠大于表面的傷痛。終于,老信客選擇放棄這個讓他飽受恥辱的工作,但他放棄之后仍為同鄉著想,為他們做的最后一件事就是尋找一位新的信客,因為鄉間不能缺少信客,他是城市與農村溝通的唯一方式。在所有的事宜都安排好之后,老信客默默的離開這個讓他又愛又恨的地方,去墳場看墳去了,在那只有孤魂野鬼相伴的日子里,他的心一刻也沒有離開過自己曾經的職業,最終默默的死去了,最后大家連他是誰都不知道,只是看在新信客的份上,把他的墳簡單的修了修,這個生命似乎沒有在世間留下任何痕跡。
老信客在自己的工作面臨挑戰時,他的態度是向現實屈服,最終荒涼的度過了自己的一生,在我們看來是一個悲劇。然而,事情遠遠不止有這一種結局,關鍵看我們怎么選擇:
首先,在面對同鄉設計的圈套時,我們可以大方的承認自己因為需要的確動過了紅絲綢,但那并不代表著以前所有的東西都動過手腳,這是污蔑,老信客應該勇敢的站出來為自己做辯護,信客關鍵在一個“信”字,我們對的起自己良心,問心無愧。
其次,面對同鄉的質疑,老信客不應該選擇傷害自己,選擇退出,這就意味著承認了以前自己的手腳不干凈,正中同鄉人的下懷。然而事實卻是,大半輩子的辛苦付出換來的是家徒四壁,家中沒有任何值錢的東西,而這些情況我們依據文章的敘述,信客家中的經濟狀況他們應該比任何人都清楚,所以他們對待信客的態度讓我們不得不懷疑這些人的人品。
最后,信客在無奈中斷送自己職業的同時,還不忘為同鄉考慮,鄉間不能缺了信客,于是親自找到剛剛落魄回村的年輕人,花了整整倆天的時間事無巨細的向他講解,在他的敘述中我們不由的敬佩他的敬業精神和無私奉獻,就這樣一位兢兢業業的信客被自私冷漠的鄉人逼走,我們不免感嘆人情的冷漠,為信客喊冤。試想,如果沒有了老信客,沒有了老信客為他們找的新信客,他們該如何繼續和在外漂泊的親人聯系,估計不久之后,那些外出漂泊的人就都失業回家了。
所以,最終老信客沒有選擇站出來為自己做辯護,也沒有抱怨同鄉的無情,甚至仍然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原則,為鄉間尋找新的接班人,雖然他的選擇最終使得自己孤苦的度過了一生,但是我們尊重他的選擇,他是對自己職業信仰的捍衛,有時退讓并不是妥協,就如老信客選擇這個職業時所說:“一頭是沒有了家的男人,一頭是沒有了家的男人,倆頭都掂著腳,怎么也看不到對方,我是幫他們跑跑腿。[3]”他的選擇初衷不是小利小益,而是站在一個家庭角度更高層次的追求。
新信客的故事亦可以用一首打油詩來概括:
外出闖蕩,窮困潦倒,回鄉做信客。
新老信客,偶爾相聚,互訴其心腸。
收發信物,傳遞信息,搭建溝通橋。
客死他鄉,料理后事,委婉傳死訊。
家屬憎恨,當其死神,疑其盜遺物。
低聲下氣,不忘使命,咬牙堅持做。
同鄉荒淫,扇其耳光,送其巡捕房。
心理防線,終于崩塌,與信客訣別。
村設小學,同鄉推薦,從此做先生。
經驗豐富,洞察世事,成為主心骨。
從上面的打油詩中我們不難看出,新信客的遭遇不遜于老信客,這條路依然走的很艱難,懷疑和猜忌不可避免,更重要的是生理和心理健康亦受到威脅。他的使命已經遠遠不僅僅是收發信物這么簡單,客死他鄉,報喪送喪他都有份,他的肩上承擔的使命太重,就這樣都得不到同鄉的認可和理解,終于他發出了“這條路越來越兇險,我已經撐持不了。[1]”的感嘆。和老信客不同的是,新信客并沒有選擇離開這個讓他傷心失望的地方,而是選擇留下來。這一次的選擇就為他以后的人生走對了方向,幾年之后,村里開設小學,缺一名地理老師,于是大家就都想到了他。所謂機會都會垂涎有準備的人,由于十幾年的游歷經歷,再加上自己深察世故人情,受到了大家的尊重和愛戴。在他去世之后,受到來自各地人的悼唁,也算是名留四鄉。
同樣都是做信客,也同樣因為種種猜疑和不信任而選擇放棄這一職業,但倆代信客最終的結局命運卻大相徑庭。
首先,外出闖蕩,窮困潦倒之時,沒有選擇自暴自棄,而是被老信客的言行所感動,勇敢的接過重擔,并且一直以負責任的態度,任勞任怨的為鄉親服務,這些經歷為他后來成為地理老師乃至校長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其次,他的第二次選擇是在面臨職業危機的時候,當這份職業帶來的是冷眼甚至是生命的威脅時,他不再堅持,終于選擇放棄,正是他的放棄給愚昧自私的鄉人敲醒了警鐘,為他們日后舉薦新信客埋下了伏筆。
最后,直接使得新信客得以善終的原因還是他選擇了去做地理老師,憑借自己豐富的人生經歷和對人情冷暖的體驗,一路順風順水走向成功。
正是在人生岔路口一次次關鍵的選擇,新信客成就了他自己美滿的結局。我們在替他感到欣慰的同時,也應該有所啟迪和思考。
凡為文者述說描繪往事往往是一種手段,諷喻當下或勸勉后世才是最終目的[4]。文學家之所以忍耐住寂寞而堅持搞創作,是因為他們“都把文學當作影響人,教育人的利器來看待的。一切都是從人出發,一切都是為了人。[2]”信客這一職業在今天早已消亡,但倆代信客不同的際遇,值得我們細細思考,從而在新時代指導我們更好的適應社會,學會生活。
首先,我們在信客身上最先感受到的是中華名族的傳統美德—誠實守信,它是這個名族亙古不變的理念,不僅信客這一職業需要誠信,社會上各行各業都要以誠信為上。
其次,在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我們需要把握每一個機遇,做選擇時的一條重要原則就是不忘初心,學習老信客為捍衛自己的信仰而選擇放棄,亦或是學習新信客等待時機,適時的做出選擇。
最后,是金子總會發光,不要抱怨自己碌碌無為,無人賞識,反過來試問自己,如果有一天把機會擺在你面前,你是否有能力接手并且做好它。只有日積月累的不停為自己充電,才能在某一天釋放巨大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