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勇
我們發現許多留守兒童看到別的孩子和爸媽在一起時感到很羨慕,時間久了,在心理留下陰影,情感淡漠,情緒低迷,心理承受力差,存在抑郁自卑的思想,甚至存在厭世嫉俗的心理。
一些留守兒童認為自己父母在外創業,自己不好好讀書就對不起在外辛苦掙錢的父母,很容易引起他們內心的焦慮。
因父母長期不在身邊,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等臨時監護人的文化水平不高,不能有效地輔導孩子的功課,一些孩子學習時缺乏自覺性、主動性和刻苦鉆研的精神,在生活學習中往往缺乏熱情和愛心。
由于遠離父母,缺乏起碼與父母交流的機會,而監護人又無暇顧及他們這些情緒情感變化,常引發種種人際交往障礙,同周圍的人際關系容易緊張,甚至仇視一切。
由于父母長年外出,農村寄養和監管方式主要有三種:隔代監管(即由祖輩、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來監管)、上代監管(即由孩子父母同輩照管)和自我監管。多數情況是幾個孩子都跟祖父母生活,這樣,一個完整的家庭被分成幾個部分,生活在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地方,即使想見上一面也并不是太容易的事情。久而久之,家庭教育成為孩子的空白。
由于祖輩文化程度較低、精力有限、無力管教孩子,大多持一種寬容或放任的態度,對孩子主要在物質上關心,很少關心其心理成長和心理上的幫助指導。這樣容易使留守兒童自律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較差,容易形成自由散漫,甚至出現違法犯罪等不良的行為和習慣。
一些教師對留守兒童學生采用一種“只要不出事,遵守學校紀律,你想怎么干就怎么干”的態度,放任這些學生的行為。這就可能使兒童對學校產生消極情感,在學校環境中表現退縮,與老師、同學關系疏遠,以及攻擊性行為等,從而影響其學業行為和成就,進而造成輟學、心理障礙等現象。
農村基礎教育仍然薄弱,教育資源依然匱乏,顯然不能有效的彌補留守兒童家庭教育關懷的不足。社會對游戲廳、網吧不能有效地管理,使一些留守兒童沉迷其中不能自拔,一些留守兒童課余甚至逃學光顧電子游戲室,癡迷電游、碟片,那些不加限制的媒體鏡頭如兇殺、淫穢等極大地影響他們人格的健康發展。
父母一定要關愛留守兒童,他們可以通過利用電話或者是書信的方式定期的和孩子進行聯系溝通,了解近段時間內,孩子的生活需要、學習情況、身體狀況、心理健康狀況。另外,父母還要經常與學校聯系,通過學校的老師了解孩子最近的思想動態、學習情況,也可以配合老師來教育孩子,和老師一起商量適合孩子的教育方式與教育策略,使孩子能夠在輕松快樂的環境中健康成長。
應試教育已經荼毒了很多學生,學校不能再僅僅以應試教育這種教育方式為主要的教學理念,片面追求升學率,不能只把學習成績作為評價學生優劣的重要依據,不能再把分數置于最高位置。學校要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提高思想認識,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關注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促進其身心的全面發展。
政府要出資幫助農村建立免費的心理咨詢機構,這些機構可以在當地時常開展心理咨詢活動,了解當地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傾聽留守兒童的心聲,教會他們合理的心理宣泄方法,幫助解決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
我國留守兒童的數量仍在不斷增加,這就要求家庭、學校、社會配合起來,加大對留守兒童的關心,盡快處理其心理健康問題,激勵其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