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桂寶
隨著政治經濟全球化進程的推進,基礎美術教育逐漸改變了之前一直以邊緣學科和角落學科的身份而存在的歷史,開始有了發展思維、培養情感,建立正確的審美觀,與國際藝術教育逐漸接軌的良好勢頭。
談到美術基礎教育的改革問題,首先我們應該談到教師,他是與教育對象關系最密切的一個角色。對美術基礎教育的改革,首先是對基礎教育階段教師的改革,改變教育的束縛,樹立良好的評價制度,從根本上重視藝術教育。
在引進中小學美術教師基礎教育當中,對美術教師的吸納進行改革,變原來的專業證書和大學的知名度方式為現場即興講堂和專業實踐操作,在老師的選拔上既要注重教師的專業實際能力,又要對教師的講課與說解能力進行考驗,讓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更大程度的避免在招聘過程當中的弊端,對人才的吸收更大化,嚴格把握好教師第一關。
在美術基礎教育當中,中小學生由于年齡較小,沒有接觸到更多的社會知識,人生觀和世界觀還正在發展和形成當中。因此,這一段時間的基礎教育更多的是培養孩子的審美性和價值觀,開拓他們的思維方式,注重思想的正確引導。而美術課程擔當了基礎教育當中這一重要環節,充當他們思想背后的精神支柱。因此德育教育對他們的思想有著很大的影響,這是今天素質教育當中不可缺少的環節。
在教師的教學環節當中,課堂的好壞與學生成績成為評價基礎美術教師的一個重要標準,也存在著很多客觀因素。首先不能保證每個學生在課堂上吸收和消化老師所講授的內容,不能保證學習時間,而更多的是不能培養學生對美術課程的學習興趣。其次是學生美術成績的不科學性不能準確評判學生。而當今學校評價教師偏偏將學生成績作為評價的重中之重。這不僅嚴重打擊了美術教師教學的積極性,更加嚴重挫傷了學生們的思維。因此,改變教師評價機制對于美術教育改革顯得尤為重要。
對于基礎教育階段來說,學生的評價機制需要進一步改革,要逐步完善學生的管理和評價制度,從深層次上解決學生的素質教育問題,開拓學生美術視野。
為了更好的對學生素質的拓展和思維開放性起到良好效果,美術教師應該大量閱讀有關文獻資料,引進非官方文獻資料和學術觀點進行解構同一件事情,改變學生思維定勢的觀念。美術鑒賞和美術史本來就是一門人文學科,對于人文學科的多變性和語境形態都沒有明確的界定時,這種觀點就不會僅有一個,而是多元化、多方面的。很多美術老師由于自身的學術水平不夠或者其他原因,并沒有對同樣的一件作品引入不同的學術觀點,而這種教育方式讓其進入大學之后,就很難適應那種開放的環境,從而不利于學生的發展,這歸根結底是基礎教育存在片面性。所以,打破學生的思維定勢觀念,讓學生產生懷疑的觀點,與老師進行交流,更深層次的去探討,這是很有必要的。
對于學生們的知識,教師應該給予更多的指導性建議,而不是下達死命令。通過大量的閱讀和鑒賞國外的藝術作品與圖片之后,與中國的藝術進行對比。這二者不同體系下的比較,讓學生不再被動的接受知識和傳統的學術思想,拓展了學生思維,讓學生從根本上站到藝術前沿部分,接受更新的藝術思潮。因此,筆者認為這種思想也應該引入到基礎教育當中,采取“博雅通識”的藝術學習理論思想,中外對比的學習方法,在中小學的學習教育當中是很有作用的。
在中國新的教育體制中,美術基礎教育已經走過了十多年。而這當中,美術教育機制一直處于靜態當中,沒有得到更多的改革。面對目前形勢,必須對藝術教育進行創新以符合時代發展的需求。美術教育評價制度當中,如何建立一個更加完善、準確的評價機制,是教育行政部門急需要解決的問題。
總的來說,中小學美術基礎教育在藝術教育中處于極其重要的地位,其注重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拓展學生思維,引導他們內在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取向,是一種宏觀的學習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