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善敏
(安徽省合肥市淝河小學 安徽 合肥 230000)
引言
那么,什么叫誦讀呢?總的來說,學生看著文字念出聲音就叫誦讀;分開來說讀出聲音來是讀,而誦讀則不僅要讀出聲音而且還要有高低、有長短、有頓挫、有節奏。
誦讀是我國傳統語文教學的一貫做法。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過去老先生教學古典詩文一般都是先教學生讀,再給以粗略的講解,然后大部分的時間就是讓學生誦讀,他從學生的誦讀中就會知道學生對詩文的理解程度。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傳統的語文教學中對于誦讀的重視程度。
大聲朗讀可以排泄胸腹中的郁悶之氣,使人神清氣爽,充滿斗志。所以,對于一個大腦、身心等各方面發育正在進行時的小學生來講,誦讀是規范學生的習慣、增強對漢語語感的把握、鍛煉記憶力的一個相對理想的手段。
學習的五個環節:預習、聽講、復習、做作業、檢測。學習最容易忽略的是預習、復習這兩個十分重要的環節。誦讀強化了這兩個環節,使這兩個環節落到了實處。同時,誦讀激活了學生朗誦、表演、討論課文內容的熱情,他們或扮演角色,或摹擬人物語言,或交流情感體會,往往笑聲不斷、掌聲不斷。小學生的學習習慣養成是一個令人頭疼的問題,在這個階段最易受到其它各個方面的影響。因為,他們多動、愛玩的天性,使他們無法很快集中注意力到一件事情上來。每天幾十分鐘的誦讀,能夠相對自覺又迅速地將自己的情緒調整到學習狀態。所以,培養學生良好的朗讀習慣,無論是對學生自身發展還是對課堂紀律都非常重要。
小學生的智力發育還未完全,誦讀有利于他們對所讀內容有或多或少的見解。這就要求,教師在誦讀課上要對他們所讀內容作一定的規范。比如,中華經典誦讀名篇,小學生通過朗讀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中華民族文化精華,積累一些相關的名句名言,為以后的升學儲備知識能量。
堅持每日誦讀對于古典詩詞所蘊含的意境與意味的領悟與把握至關重要。實際教學中,我們會發現,如果教師提前讓學生對于即將要講解的詩詞進行有準備的預習,即大聲誦讀,能夠有效提高課堂效率。在抑揚頓挫之中,學生自然領悟了詩詞中某些無法言說有時也是無須言說的神韻。它是把躺著的書面文字,用聲音立起來,出口時的聲音負載著思想感情,增強了語言文字的可感性。學生通過反復多遍的誦讀與課文的語言文字反復接觸,才能更深刻地領會作者在字里行間的語音節律,受到更直接、強烈的感染。同時誦讀又是一個眼、腦、口、耳協同活動的過程,教師或學生誦讀時,眼睛所感知的文字,耳朵聽到的聲音,口耳相傳,目視口誦,同時到達人的中樞神經,增加了傳入大腦皮層的刺激渠道,大大強化了對語感對象——文章的理解。
葉圣陶說過:“文學語言訓練,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而訓練語感的最佳方法首推閱讀。”聲情并茂的朗讀,反復的朗讀直至背誦,能讓書本上的句段和一切語言要素在學生的大腦中留下系統的影響,形成深刻的記憶。讀多了,印象就會越來越深,最終,這些語言要素就會在頭腦中形成牢固的網絡系統。當學生一遇到內在或外在的語言刺激時,就能憑著這個系統不假思索地辨別出詞的褒貶、句子的正誤、文氣的滯暢、表達方式和表達效果的優劣。能形成語言文字的敏銳感和充滿想象的意境,在感情上引起強烈的共鳴,從而提高對文字的感悟能力,進而內化為一種語文素養和能力。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語感。
朗讀不僅有助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同時還有助于學生體會課文的情感,陶冶學生的情操,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尤其是一些意境深遠、情感濃郁、文字優美的課文,更要讓學生通過有感情的反復朗讀來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所謂有感情朗讀,就是指用恰當的語調、語速、重音,有表情地朗讀。教師一定要重點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通過朗讀體會小金花內心的沉痛,一字一句讀得緩慢而低沉,字字有聲,聲聲有情,感受當時當地的情境,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教師在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時,要把自己對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讀教學中,通過示范性朗讀,使學生深受感染,并產生強烈情感共鳴,這樣學生才能進入文中情境,才能受到情感的熏陶。
綜上所述,誦讀在小學教學過程發揮著顯著的作用,即規范學生的習慣、增強學生對漢語語感的把握。所以,作為一名小學教師,我們應該對誦讀有一個新的認識,我們有責任讓學生養成誦讀的良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