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夢丹 陳婉瑜
近五年來,江蘇高考作文均采取了新材料作文的的命題形式,這個“新”,體現在三個方面:立意角度新、材料處理新、文體要求新。作文試題一般給出一段材料,考生從材料中尋找關鍵字,根據自己的理解從不同的角度出發,自由選擇文體進行寫作。以2013年至2017年這五年的作文題目為例,幾乎每一段材料中都有核心關鍵詞,考生需要圍繞一個或幾個核心觀點展開寫作。例如2013年的“探險者與蝴蝶”是江蘇高考作文的一次經典命題,此題目可以多角度立意,這就考驗了考生的發散性思維。在多個立意可選擇的情況下,考生需要有擇優意識,挑選一個最合適的角度寫作。2013年作為新材料作文的開端,充分顯示了命題的多角度性和開放性。
縱觀14年到18年的作文題目,相比起2013年的材料作文題,更具有核心導向。“青春的朽與不朽”、“智慧”、“個性與創新”、“車輛與時代變遷”每個作文題目都有自己的關鍵字。這些題目呈現出來的一個特點就是具有辯證性,即考驗了考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例如14年“朽與不朽”,可以選擇“朽”,也可以選擇“不朽”,更可以兩者兼顧進行辯證闡述。另一個特點是作文題目逐漸生活化,貼近考生的日常生活,讓每個考生都“有話可說”。例如17年的“車輛與時代變遷”,從“車輛”這一日常事物說起,貼近生活,考驗考生平時在生活中的觀察能力。
總的來說,從這五年的高考作文題目中我們可以發現以下幾點:一、開放性的材料,使考生可以從多個角度確定立意;二、注重邏輯性與辯證性;三、貼近生活,題目走向生活化。
縱觀江蘇近幾年的高考作文題,題目材料詩意化的趨向非常明顯。2013年的“旅行者與蝴蝶”尤為典型。材料的字數不長,所講述的故事很簡單,可詩意化的文字材料卻給考場中的學生帶來理解上的困難。材料中蘊含的多個意象,意象背后的豐富意蘊,以及“旅行者”、“蝴蝶”、“山洞”這些意象背后的關系都增加了材料在理解上的難度。
題目材料的思辨化也是近幾年高考作文題另一顯著趨勢。2014年的青春不朽,要求學生把握住朽與不朽中的一種辯證關系。同理,2015年的智慧,2016年的創新與個性,2017年由車看時代變遷,這種辯證的思維方式是作文材料中的核心。考生如果簡單抓取材料中片面的觀點,顯然在創作的思維上會受到一定限制,最終的完篇的作文相較于優秀作文少了一點思辨的靈魂。
針對近年來作文材料呈現出的特點,首先便要求學生加強對材料的分析能力。抓取關鍵詞在分析材料中顯得尤為重要。在一段材料中反復出現的必定是材料的重點,以14年的“不朽”為例,不朽一詞在短短的幾句話中出現了三次,顯然不朽是題目中的一個關鍵詞。再對剩余的材料進行分析比對,青春(年輕)一詞也被反復提及,通過簡短地分析很容易把握住“青春不朽”的主題。對于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是否可以將閱讀與作文有機結合起來。在講解閱讀的過程中有意識地訓練學生的理解能力,甚至可以就簡單的段落,句子改編出作文的題目訓練學生,將審題的意識貫穿全程。
其次,針對“思辨化”這一特點,學生在審題捕捉關鍵詞的同時,是否可以從關鍵詞的對立面入手構思,改變原來固有的思維模式。以16年的創新與個性為例,就創新這一立意延伸開去寫作文,以高中學生的水平很難寫得有深度有思想,大談創新不免顯得過于空泛。相反若是從創新的對立面去思考,辯證地看待創新,個性,必定有話可說。
審題之后選擇合適的文體將讓文章的寫作更加順暢。在語文作文命題都有“文體自選”四字,但文體自選不是完全隨心所欲的自由發揮記敘文中大篇幅的議論,或者議論文中散文化嚴重,更不是劍走偏鋒的盲目“創新”選擇從未接觸過的。文體自選,是讓學生選擇適合自己,能夠清楚表達自己想法觀點。并且高考有時間限制,包括在平時的課上寫作練習時,有限的時間里要寫出一篇有理有據的文章,除了正確的審題之外,選擇合適的文體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點。
縱觀近五年江蘇高考作文的命題趨向,從上文中我們能夠發現近年高考作文“思辨化”的趨向,因此議論文適用于大多數命題。而高中的語文教學中,大多數學生的作文都是議論文,議論文也更加容易得一個比較中等的分數,只要立意沒有大的偏差,,而記敘文,就練習來說也是相對少的,高中學生沒有那么多的經歷或者說是沒有那么快的從題目聯系到自己的生活所見所聞,因此記敘文的寫作要求更高一些。在時限內議論文是更好的選擇。
13年蝴蝶與探險家,14年朽與不朽,15年智慧,16年個性與創新,17年車輛與時代變遷,這些題目,朽與不朽,智慧非常抽象化,而車輛與時代變遷則貼近生活,個性貼近自身,創新也是老生常談了。抽象化的可能更好從議論文入手,而貼近生活的則是從生活取材,一篇記敘文更加容易。
從朽與不朽來看,比較抽象,學生碰見這樣的題目一是無從下手,時間有限只好寫篇材料堆砌出來的議論文,把各種平常積累的素材一股腦湊滿800字,雖然不出彩,但是勝在沒有大的偏頗,也未嘗不可。
但是如果具象化,什么東西是腐朽,什么是不朽的,把朽與不朽賦予到某一個具體的事物上去,文章就有了中心,就會更有凝聚力。這樣的具體的事件人物寫成記敘文更加好突出重點,文章《我家的老頑童》爺爺的年紀上看他是朽的,而他的行為上來看,他學電腦學英語,他是不朽的,《荒山種茶人》中的父親,雖然年華逝去,但是他的那種精神的力量是不朽的,而更深層次的不朽是這種精神的傳承,是“我”揚起的嘴角,是“我”眼前浮現的挑茶人。朽與不朽就是抽象的但映射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要寫作這樣的文章,是要對生活細致入微有深刻體會才能有的,畢竟爺爺和父親都是只有一個的,這樣的經歷也是無法復制的,因此,記敘文是不易仿寫的,也是容易戳人眼球亮眼的,但是好的記敘文不是簡簡單單的流水賬,是生活的積淀。
閱讀2013-2017年江蘇高考優秀作文,從素材選擇上可以看出高中學生在高中三年知識積累獲得的過程中確實有形成了一定的思辨能力。行文中的素材選擇則主要是兩個方向,一個方向是課本內容的內化,另一個方向是課外內容的截取。
2013年的蝴蝶探險者蠟燭等元素,使2013年江蘇高考作文中約70%為議論文,記敘文寫作水平整體不高,學生寫作內容主要圍繞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展開。以優秀作文《一葉知秋》為例,由材料中的小小蠟燭竟能有如此大的影響引發思考,而作文開篇的“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壘土”,后文蘇軾的“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乃至歷史學科中中國古代政治制度變化的結點,都是為了佐證作文中心內容:細節決定成敗。這些素材選擇主要都是課內教學所得,多為名人名言,古典詩詞。
而2014年青春不朽的題目相比2013年來說,題目更適合學生的發揮與創作,記敘文與議論文各有擅長的學生都在這個題目的范圍中獲得思路。有《朽葉的梔子花》中永遠幸福甜蜜的女子,也有《書中自有顏如玉》中杜拉斯的“我還年輕,青春正好,及時行樂!”。這個階段的記敘文素材開始走向學生通過虛擬符合主題的人物進行有感而發。
但是在2015年后,江蘇的高考作文則開始出現一批手藝人,他們會做杠秤,會下面條,會做碗,這樣的人往往身在紅塵中,心性卻未惹塵埃,這些人可以成為記敘文的中心人物,也可以成為議論文的重要論據,他們的成長過程,個人心性,未來理想都是素材。另一方面議論文走向了貼近時事政策,大數據證明論點的方向,記錄片中的人、事、物以及背后折射出的現實情況,成為學生筆下的發展對象。就素材本身來說,這種素材堪比應季水果,比名人名言這種相對老套卻管用的論據更為新鮮,更好地體現了學生們在這些事情背后自己做出的思考。
幾乎每個語文教師都對學生的作文寫作能力提升投入了大量的心血,在考試之前也會告訴學生“開頭結尾要點題”、“注重細節描寫的刻畫”等小技巧,但是卻不會系統地講評一些應試作文的技巧。
從2013年開始,江蘇作文走向新材料作文時期,這種形式的作文既是材料作文,又是話題作文,強化了開放性,非常有利于學生的自由表達。在寫考試作文時最好先列一個小提綱,根據提綱來確定自己的題目,又或者在完成全篇寫作之后再選取一個契合的題目。題目最好簡潔明確,不需要太過朦朧文藝,這樣不利于考生對于中心的把握,在閱卷老師批改時也不能快速領會文章的立意。
考生在進行作文內容創作時,應該有要將語言表達通順、生動的意識,用精準的細節描寫刻畫人物心理、烘托氣氛或是推進故事的發展,而不是為寫而寫,對文章沒有作用(記敘文中),表達觀點清晰、有條理,如不能很好把握,可以在段落開頭就直接寫明本段的中心,再進行論述,保證論述的合理性、說服力(議論文中)。
但是一篇好作文的寫作決不能完全依靠技巧,技巧只是充實內容的美好裝點,就高中階段的作文寫作而言,價值觀的表達是最為重要的(無論記敘文或是議論文)。太過依賴技巧忽視內容的表達,無異于“喧賓奪主”,不僅不利于作文寫作,對于考生思想深度的培養也會造成傷害,要合理運用技巧,取得好成績。從高中生的身心發展來看,他們也進入一個對世界有基本的認識的階段,而在自己的作文中來抒發自己的人生體驗和對萬事萬物的思辨能力也是高考作文對考生考察的重要方面。
高考作文命題變為新材料作文之后,考生的自由度更大,可以選擇的寫作角度、內容也更多。學生們要加強對作文的訓練,注意各方面細節,從而取得好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