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志淑
(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洛溪新城小學 廣東 廣州 511431)
《墨子·公孟》中說“頌詩三百,弦詩三百,歌詩三百,舞詩三百”,中國文學中的詩歌,從詩經、楚辭、樂府、唐詩、宋詞、元曲,無—不是歌曲之詞,隨著時代推移,音樂佚亡,歌詞尚存.凡詞皆可歌可詠,可見在古代詩詞與音樂關系密切。課堂上教學有效的融合音樂,讓詩人與學生的心靈產生共鳴,此時詩詞教學不再抽象枯燥,而變得具體形象,興趣盎然。從而在精神力量、意志品德、人格魅力、靈魂情操,受到美的熏陶,收到了良好的文學欣賞效果。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第一學段(1~2年級):誦讀兒歌、兒童詩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第二學段(3~4年級):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展開想象,領悟詩文大意。第三學段(5~6年級):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語調、韻律、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背誦優秀詩文60篇(段)。在傳統的古詩詞的教學奉行著熟讀、背誦、翻譯不僅給學生帶來死記硬背的枯燥和斷章取義的理解,而且學生也根本沒有掌握古詩詞的精華,沒有感受其中的美感,甚至產生了古詩詞的厭惡之感。在教學中,根據詩與音樂抒情性與韻律性的相似點,選用相應的音樂作品,就能調動學生的聽覺器官,用熟悉的音樂情感喚起學生對古詩詞的興趣。但選準音樂很重要,一定要“配”,寧缺毋濫,一定要考慮到細節,要使音樂與古詩詞融為一體,不能太“粗”。《江南》可配上《《魚戲蓮葉間》;《長歌行》可配上《長歌行》;《回鄉偶書》可配上《牛背上的小孩·回鄉偶書》;《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可配上《白雪歌》……這些曲子都是古香古色的古箏曲或琵琶曲,很適合古文的背景音樂。還有一些古詩詞已譜上歌譜,如李煜的《虞美人》、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這些的詩詞,教學時,可直接使用歌曲既歌曲導入新課,通過音樂創設情境,能夠渲染氣氛,烘托詩境,激發學生對古詩詞的興趣。
愛因斯坦認為,音樂是想象力、創造力、審美力的催化劑。根據音樂特定的情感內涵,再輔之以具體的文字空間,便在審美對象和審美主體之間,建立起一種能夠觸發的審美聯系,給學生開啟審美想象的通道。音樂像文學一樣,蘊含著豐富的“語言”,它往往比語言來得更直接,更貼切,更深入,因而更容易使學生激起與課文相似的想象和聯想,古詩詞有很強的意境美和音樂美,都能譜上曲唱成歌優美的旋律。在央視詩詞原創節目《經典詠流傳》一經傳唱后,詩詞歌曲為同學們所喜愛,例如鳳凰傳奇演唱的《將進酒》“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歌詞引自唐詩《將進酒》);果敢Duplessy瘋馬樂隊的《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是直接引用《登鸛雀樓》中的詩句);譚維維的《墨梅》“我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是直接引用的王冕《墨梅》);胡德夫的《來甦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是直接引用馬致遠《天凈沙·秋思》)等這些直接或間接引用古典詩詞的流行歌歌詞作品,不但能激發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提高學習效率,而且能使學生受到的感染和情操的陶冶,并使詩歌潛入心扉。
如在制作的《滿江紅》課件時,我設計了岳飛的生平,插入《精忠報國》歌曲,畫面與歌曲情景相容,充分表現了岳飛“精忠報國”的英雄之志,透出雄壯之氣,顯示了作者憂國報國的壯志胸懷。這樣的課件一播放出來就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感受古詩詞的美。
詩歌本身有一種聲韻之美、情感之美,把握詩歌音樂美的最好方法就是“吟誦涵詠”。長期以來,音樂深受青少年學生喜愛,尤其是流行音樂更令學生熱衷,而又因音樂旋律往往是連貫記憶的,記得旋律也就記住了詞,在教學中適時加入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古詩詞時,在簡單地介紹完作者、作品及課文的背景后,播放了王菲的《但愿人長久》“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歌曲剛播,學生馬上跟唱,課堂氣氛活躍,學生積極性得到了提升,歌唱熟了,詞也記住了,意境也領會了,一舉多得。
總之,在古詩詞教學中音樂的有效融合,使教學難度大大降低,既能給學生帶來美感,使之心馳神往,又能為再現音樂意境創設氛圍,為情感交流架起橋梁,從而豐富學生的情感感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