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偉東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教育手段的不斷提高,在新課改下,信息化技術,已經成為課堂教學主要手段,它以“數字化為新動力”的多種媒體組合技術,多媒體與網絡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那么,在思想品德教學中如何更好的利用這一技術輔助教學,談幾點自己的體會。
信息技術以其特有的形象性與感染力,通過圖文、動畫、色彩及音響的絕對優勢,成為今天教學必備手段,具體來說:
1.可以開創最佳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趣,在思想品德教學中,充分利用信息化技術,如投影,錄音,錄像,多媒體等,能夠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孔子曾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也正如愛因斯坦所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學生一旦對學習產生了強烈的興趣,就會激發其內在的學習愿望和學習動機,從而聚精會神,努力追源并感到樂在其中。
2.利用信息化技術可實現師生的角色轉化,能突出學生的自我構建意識和對信息進行處理的自主地位,同時,也更好地體現教師的主導地位,即變講師為導師,變知識的傳授者為學生學習的幫助者。
3.能有效的突破重難點,豐富學生的想象力,實現思想品德的美感教育,因信息技術是對抽象的概念,既可進行文字描述,也可以進行動畫模擬;既可用聲音去描摹,又可以用圖畫來展示等到優點,讓學生仔細聆聽聲情并茂的音響,認真觀看栩栩如生的畫面,從而受到美的陶冶,提高對美的感受能力,起意想不到的效果。
思想品德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學科。那么,使用信息化技術就要做到“巧”,即恰到好處,讓其發揮更佳的效益。信息化技術教學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提高教學效果。18世紀啟蒙思想家盧梭曾經說過:“教育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所教的東西”。興趣是打開成功之門的鑰匙,是創造的非智力源泉。有興趣可以變苦學為樂學,變厭學為愿學,變被動、被迫地學習為主動、創造性地學習,學生的思維也會被充分調動起來。多媒體輔助教學的重要特點是集光、聲、色、像為一體,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效果,并能滿足學生心理的不同要求。它可以把多種形式的感性材料以形象生動的畫面,言簡意賅的解說以及恰如其分的音樂展示在學生面前,使學習內容圖文并茂,從而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同時,教學過程中可以向學生提出疑問或展示習題,學生通過分析思考后,積極反饋,教師通過計算機及時給予評價,并輸出相應的信號加以強化。這樣,多媒體較好地創設了問題情景,提高了教學效果。
信息化輔助教學通過對文字、符號、語言、聲音、動畫及視頻圖等進行實時處理,形成圖、文、聲三位一體直接輸出,為學生提供深入思考和評價活動的機會,誘發學生思考問題,以達到啟迪思維,培養創新能力的目的。使用多媒體技術,教師課前編制好教學內容和程序,節約了大量的板書時間,使得教學過程緊湊,課堂容量大,知識的時代感強。學生既可以多學到至少三倍的材料,教師可以節約大概 20%的教學時間。課堂上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最新信息,延伸學生的各種感官,拓寬教學的時空維度,豐富學生的感性經驗,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和強化記憶,增強教學內容和過程的趣味性,提高學生處理實際問題的應變能力。促進學生觀察、記憶、思維、想象、創造等智力因素的發展,有助于學生形成創造性思維,鍛煉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信息化技術教學中雖然提供了文本,動畫,視頻,圖像,聲音等多種大容量信息,具有形式靈活,資源共享等特點,直觀、形象、豐富,能刺激學生的多種感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迪學生的智慧,改變了以往交流的環境,節省了時間,收到一定的教學效果,但必須把握“度”,也就是說,要合理利用不能過多的運用多媒體(由過去嘴巴灌輸變成現代媒體灌輸,學生機械的接受),不能過分追求形式,以媒體代替教師的講解,教師成為“播音員”和“解說員”。充淡學生自主學習,思考空間,而濫用信息化技術。
應該明白,信息化技術是對教學過程和教學資源的優化過程,它以提高學生整體素質為目標,所以,它只是一種輔助教學的手段。絕不能代替教師的教學過程和必要講解。利用信息化技術定位要準確,要適度,該用則用,要走出誤區,合理科學的使用信息化技術輔助教學,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發展學生的視聽能力,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和創造性,使學生自主、愉快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