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秋霞
所謂“情境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發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并使學生心理機能得到發展的教學方法。其核心在于激發學生的情感。“創設情境”是小學數學教學中常用的一種策略,它有利于解決數學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學生思維的具體形象性之間的矛盾。隨著新課程改革的發展,對課堂教學提出了越來越多的要求,如何適應學生的發展需求,如何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如何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和探究問題等,本文將從結合小學數學的課堂情境教學中展開,構建喜聞樂見的數學情境,實現小學數學教育的教學效率。下面本人就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談談粗淺的體會。
教師在執教《24小時計時法》時,創設童話情境,普通記時法的鐘娃娃要去24時記時法的城堡里,可城堡守衛卻說。你們得變個模樣才能進去,該怎么變呢?引導學生進一步掌握兩種不同記時法的轉換方法;再通過創設實際生活情境:星期天,王老師準備坐2路車去市圖書館看書。到了2路車站的站臺,他看到一行字:首班6時,末班22時。如果王老師回家還是乘坐2路車,他最晚要在晚上幾時之前趕到車站?圖書館的開放時間是8:30-17:30,王老師最遲應在什么時間之前離開圖書館?引導學生初步學會根據解決問題的需要靈活運用轉換的方法,進一步感受所學知識的意義和價值。此外,用無限長的直線比喻時間、討論用什么方法才能正確區分昨天的24時和今天的24時等活動,不僅有助于學生初步體驗時間的連續性和無限性,而且也將此前學習的年、月、日的知識巧妙融合進來,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感受時間記錄方法的科學性,并形成合理的認知結構。
本人曾聽了2節《復式統計表》的課,一位教師出示4張單式統計表后,提出問題:你獲得了哪些信息?你能把這4張統計表合并為一張統計表嗎?分小組研究。結果6個小組中只有一個小組的學生完成復式統計表,其余5組都無功而返。
另一位教師創設了統計四年級學生參加“快樂周三”報名情況的情境,要求學生完成一張統計表,并請班上的學生幫忙。之后,教師并未直接讓學生研究設計復式統計表,而是先讓學生介紹一些課前收集的復式統計表,初步感悟復式統計表的特點,然后再設計這樣的統計表,解決四年級學生的燃眉之急。最后學生都設計出各具特色且較完善的復式統計表。
從以上教學片段可以看出,兩位教師都期望學生通過自主探究體驗新知,但探究的效果卻迥然不同。第二位教師創設實際情境,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動機,為接下來的探究活動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礎。這正是“情”融于教,學啟于“境”。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主動通過新知與舊知與經驗的相互作用、改造、充實,來構建新的理解的過程。顯而易見,探究需要適切的知識經驗儲備。教學中,學生在參與探究學習之前都有著不同的學習背景,少數學生探究必備的知識經驗往往表現為不充足,常常出現“起步熄火”現象。第一位教師忽略了激活學生的經驗儲備,導致探究活動缺失展開的基礎。而第二位教師則注意收集生活中的復式統計表,通過自己的觀察和介紹,為自己設計新的復式統計表積累了必要的基礎性經驗。
教學算式(2+5)×4和2×4+5×4能過山洞嗎?乘法分配律往往是學生掌握最不扎實的一條運算律。或許上新課的時候,學生模仿得比較好,但一旦變式或綜合應用,錯誤率常常居高不下。究其原因,學生不是不能理解乘法分配律意義的內涵,而是缺乏主動從意義的角度來觀察、分析算式的習慣和意識。于是嘗試在意義這一方面加重筆墨,將側重點首先落在內在算理的闡釋。
課首安排“鉆山洞”游戲。5個同學一組,2個同學做“山洞”,3個同學鉆,如果被卡住,通過抓鬮來決定能否通過,如果抓到的是加法算式,就通過,如果不是加法算式,就不能過。開始提供的是4個鬮:2+2,8+8+8+8+8,3×4,5×9,后來安排2個鬮:2×5+4×5和(2+4)×5,啟發學生想辦法將乘法算式轉化成加法算式。
一般來說,小學生都比較喜歡聽故事,將數學知識融入趣味化的情境之中最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創設情境始終堅持的應是數學的理性之美。而關注學生的數學思考,恰恰是體現理性美的有效途徑。
課堂教學不是機械地執行預設方案,而是在課堂教學的展開過程中教師和學生根據不同的教學情境自主構建教學活動的過程。教師要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順著學生的思路,因勢利導地組織適合學生參與的、自主創新的情境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有自己的經歷過程,獲得學習經驗,體驗學習的樂趣。
葉瀾教授曾指出:教學成功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要重新“激活”書本知識,使知識恢復到“鮮活狀態”。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是激勵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重要保證。在教學中,教師要在新標準新用念的指導下,因材施教,精心設計適合學生實際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知識的渴求,讓情境創設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的始終,溝通教師與學生的心靈,充分調動學生的既有經驗,使之在興趣的驅動下,主動參與到學習話動中,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潛力,切實提高我們的教育教學質量和全面育人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