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友紅
不論是華爾街的經濟學家,還是奔走在鋼筋水泥之間的建筑師,亦或是埋頭實驗室的科學家,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都與數學緊密相關。對于一個人長遠的發展來看,筆者認為小學教學應該注重培養學生行為習慣,夯實數學基礎。如若想在數學大廈的基礎之上有所建樹,夯實數學基礎就好比建造房子打地基,十分必要且重要。
不像英語和語文那樣背下來就能寫上,數學是一門注重分析推理的課程,只有經過自己思維加工的東西才能真正地被自己吸收,近一步才能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問題。所以,在小學數學的課堂上就要有計劃地讓學生養成分析推理,學會高效傾聽的良好數學行為習慣。
比如在講授“圖形的運動”一節內容時,筆者用一套三角尺和剪紙等教具在學生面前簡單演示了平移、翻折和圓周運動,并且讓學生找出更多運動的例子。有的學生說老師從講臺左側走向右側是做平移運動,有的舉例說媽媽給自己疊衣服和被子是做翻折運動,有的說鐘表的時針、分針和秒針都在做圓周運動,還有學生補充騎行車的輪子在做旋轉前進,也是圓周運動……接下來筆者問道:“為什么這些運動可以被分為平移、對稱和圓周運動,它們有什么不同嗎?”學生們都陷入沉思,過一會兒有學生相繼表達了自己的看法,總結下來就是:因為它們在運動過程中產生的路徑軌跡的形狀不同,所以將它們運動被劃分為不同的類別。
讓學生參與進課堂的每一個教學環節當中,在老師講解知識的同時注意給學會留有較多的思考和分析問題的時間,這樣經過自主內化吸納的知識才是真正被理解和被掌握的知識。可以說培養學生分析推理,學會高效傾聽的行為習慣是夯實數學基礎的首要條件。
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也就是說我們每個人總是生活在各種人際關系中,懂得溝通和合作是每個人必修的一門學問。學習數學也是這樣,不僅要培養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去解決問題的行為習慣,也要培養學生適時合作,合力解決問題的良好數學行為習慣。
例如在講授“量一量,比一比”一節內容時,筆者帶領學生一起認識了一些測距工具,有直尺,軟尺,三角板,游標卡尺和螺旋千分尺,并且當場演示了它們用法和讀數方法。接著筆者給學生們設置第一個任務,就是量一下自己課本的長和寬,量一下各自書桌的高度。學生們有的選用直尺(長度為15cm)一點點量再累加,有的直接用軟尺(長度2m)一次測量完成。看著學生都獨自把任務完成得很順利,筆者于是設置了第二個和第三個需要合作才能完成的任務,那就是測量一下自己的身高,再測一下教室的長和寬。這樣學生兩三個合作給互相給對方測身高并記錄下來,然后多人合作又快速測出教室的長和寬,在這個過程中有的學生指揮從哪里開始測量,有的負責記錄數據,有的負責拉尺子讀數據,一切工作進行得井然有序。
獨立思考和小組合作都是優秀的數學行為,不可廢偏。因此,老師應當在設置課堂任務時格外下功夫,要有計劃,有目的地培養學生這兩方面的能力,可以說教會學生懂得適時合作不僅有助于夯實數學基礎,而且最終會讓其受益一生。
由于低年級小學生的思維還處在初級形象思維階段,所以在授課的過程中要多結合身邊的生活實例,引導學生從生活實際中觀察與數學相關的現象和問題,并最終讓他們養成應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傾向。
例如在講授“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一節內容時,筆者先是教會學生混合加減的運算規則,即同級運算,從左至右一次進行。書上的練習題學生是會做了,但是解決實際問題的時候就需要學生掌握什么時候要進行“+”運算,什么時候該進行“—”運算。于是老師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用到的“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的例子,又都該怎么應用數學知識去解決。有一位學生就拿購物舉例說:“昨天我拿了50元錢去超市,幫媽媽買了一瓶醬油6元錢,一瓶洗發水14元錢,然后我又買了一盒自己喜歡吃的售價3元錢的彩虹糖和9元錢的橘子,然后我就需要自己算一算用了6+14+3+9=32元錢,然后還會剩余50-32=18元錢,這樣我就能知道售貨員需要找回我的錢對不對了。”
引導學生應用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去解釋一些生活現象背后潛藏的數學邏輯,并進一步去解決這些實際問題。可以說,觀察生活,根植應用意識不僅是小學數學,也是高年級數學教學的重要導向。培養觀察生活,根植應用意識的良好數學行為習慣,是夯實數學基礎的最有效途徑。
冰心前輩說過:“活到老,學到老。”學習是一個終身需要進行的運動,有的人投入大量時間學習卻成效欠佳,有的人對于學習游刃有余卻收獲頗豐,究其原因就是前者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小學數學的首要目的就是要引導學生培養良好的數學行為習慣,夯實數學基礎,為日后更長遠的發展提供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