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緒文 黃志君
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一般來講是以知識的傳授和語言能力的培養為主要任務。但唐代大文學家韓愈的文學理論和主張卻提倡“文以載道”和”文道結合”,而語文學科文章所具有的“道”,就決定了語文教學過程中必須注重“育人”的思想性,即教學中要進行德育滲透,這就是“教書育人”的原則。
中學德育大綱于1988年8月20日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教委頒布,規定中學德育的主要內容:社會發展規律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理想教育、道德教育、勞動教育、民主法治教育等[1]。而初中、高中語文教學大綱也明確了語文教學的德育目的,是要進行社會主義、愛國主義、道德品質和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內容[2]。作為中學語文教師,在德育教學方面更是任重而道遠,在二十幾年的教學實踐中,我積累了一些經驗,下面試用中學語文課本中的文章為例,談一談中學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的基本內容。
社會發展規律教育是讓學生初步了解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唯心主義,認識社會客觀存在與社會意識的概念及關系,學會分析社會基本矛盾的運動規律,最終懂得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
如《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選自《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為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語文必修二第四單元第13課。恩格斯用英語發表的這篇講話,代表全世界無產階級對于馬克思的逝世表示深切的哀悼,對馬克思一生為無產階級事業所作的偉大貢獻作了崇高的評價和熱情的贊頌。讓學生知道馬克作為思想家的理論貢獻:一是發現了人類歷史發展的規律;二是發現了剩余價值規律。馬克思作為革命家的實踐功績:創辦報紙雜志,組織各種工人活動,創立偉大的國際工人協會等。那么學生自然而然會思考,為什么英國著名的廣播公司BBC舉辦了一次千年最偉大思想家評選活動,結果馬克思位居愛因斯坦、牛頓、達爾文等巨人之前,被評為過去千年最偉大的思想家?為什么他會獲得如此高的評價呢?因為他是一位時代的巨人,他總結了資本主義社會乃至整個人類社會的歷史發展規律,推動了無產階級的革命進程,創立了偉大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影響了20世紀的人類生活,并繼續推動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
這篇高中課文雖是一篇悼詞,但不是普通悼詞,是一位革命家對另一位革命家的悼念。恩格斯作為馬克思的好朋友,面對他的逝世,沉痛悲傷在所難免。但是作為無產階級的革命戰友,代表整個無產階級表達對馬克思的悼念,他把悲痛體現得含蓄而深沉,努力用對馬克思思想和事業的贊頌來鼓舞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繼續戰斗,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終生。
在現階段,愛國主義主要表現為熱愛祖國的壯麗河山、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關心祖國的前途和命運,熱愛社會主義制度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熱愛中國共產黨和各族人民,維護祖國的獨立和統一。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就是要從學習歷史入手,特別是要學習近代史和現代史,使人們了解祖國的歷史和現狀,引導人民群眾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樹立對自己祖國的高度責任感和祖國利益高于—切的思想,樹立為祖國、為人民勇于獻身的精神,把愛國之心、報國之志轉化為愛國行動,為實現四化建設的宏偉目標,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實現共產主義的遠大的理想而努力奮斗。
中學語文教材以愛國主義為題材的文章,比比皆是。如《出師表》的作者諸葛亮,他未出茅廬而知三分天下,在政治上,他嚴明法度,開疆拓土,注重農業,尤其擅長外交;在軍事上,他出奇制勝、變幻莫測,運籌帷幄而決勝于千里之外。他的才干和智慧,是中國人民的驕傲?!氨怼敝邢騽厶岢龅拈_張圣聽、嚴明法度、親賢遠佞的建議,教學論文都是治國安邦之本,直到今天仍然有著非常重要的借鑒意義。又如《岳陽樓記》的作者范仲淹,以作“記”為名,借題發揮,表達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曠達胸襟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遠大的政治抱負,體現了作者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己任的思想感情。再如王昌齡的《出塞》、杜甫的《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等詩篇意境開闊,思想超前,氣勢恢宏,詩分奔放豪邁而又痛切,反映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拳拳之心和以身報國的雄心壯志,充滿了積極進取的奮斗精神。
所以,在教學這類文章時,要引導學生去體會和領略那種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氣魄,學習作者遠大的政治抱負和寬廣的胸懷,在崇敬與感慨的同時陶冶自己的情操,培養崇高的思想品德和愛國主義情感。
理想,是對將來事物的美好希望和憧憬。是人們在實踐過程中形成的、有實現可能性的、對未來社會和自身發展的向往與追求,是人們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在奮斗目標上的集中體現,它既能滿足眼前的物質和精神需求,又能憧憬未來的生活目標。
如流沙河的詩歌《理想》,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告訴學生,流沙河一生坎坷,歷經共和國遭遇重大事件,但仍堅持理想,并為之奮斗。但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1978年11屆三中全會為他平反昭雪,重回文聯工作,終于實現了理想。詩人所說的“理想”是崇高的社會理想,是為社會進步,為多數人謀利益的理想。樹立理想,堅定信念,擁有為理想而奮斗的幸福,是一種獲得;而這一切有時是以犧牲個人利益為前提的,他要拋卻黃金夢,要放棄于己有利的自私心,所以是一種犧牲。通過學習,學生得到的理想教育的德育滲透是積極的、健康的。
道德教育即是對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以道德影響的活動。內容包括提高道德覺悟和認識,陶冶道德情感,鍛煉道德意志,樹立道德信念,培養道德品質,養成道德習慣。
如韓愈的《師說》一文告訴了我們要尊師重教,謙虛求教;文天祥的《〈指南錄〉后序》讓我們看到了文天祥的那一身的堅強不屈和那滿腔的炙熱的愛國之心;方苞的《左忠毅公逸事》向我們呈現了一個忠于職守、為國忠誠、耿直剛毅的左光斗;袁枚的《祭妹文》又讓我們感受到了什么是兄妹之情,什么是手足情深。歐陽修的《伶官傳序》以生動的歷史事實向我們傳達了“滿招損,謙得益”和“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亙古不變的道理。所有這些的道理將使我們學生一生受益,以德養性。
許多國家把生產勞動引進教育領域,以促進教育適應社會經濟發展。我國的勞動教育,是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點和勞動態度,熱愛勞動和勞動人民,養成勞動習慣的教育,是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主要內容之一。
初中語文課本中,有一篇文章《回憶我的母親》,是朱德元帥深切悼念自己母親的回憶性散文,文中的母親是一位平凡而又偉大的勞動婦女的典型。朱德元帥懷著真摯的深情,回憶了母親勤勞、樸實的一生,歌頌了這位平凡而又偉大的勞動婦女勤勞聰慧、堅強不屈、顧大體、識大局的崇高品德,表達了自己將繼續革命,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鞠躬盡瘁的堅定志向。
民主與法制教育,是各國學校思想教育內容之一。用民主與法制的基礎知識教育學生,增強他們的公民意識,使他們懂得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懂得與自己生活直接有關的法律,養成自覺遵守法律的行為習慣。
初中語文課本節選了一篇英國戲劇家莎士比亞的《威尼斯商人》的文章,其中第四幕第一場,是全劇的高潮。這場戲描寫了威尼斯法庭審判“割一磅肉”的契約糾紛案件的經過,以鮑西婭上場為轉機分為兩部分,前半場主要是夏洛克的戲,后半場主要是鮑西婭的戲。這部分再現了西方法庭,對學生把握懲惡揚善的主旨(鮑西亞欲擒故縱,揚善懲惡;夏洛克貪心不死,終遭報應),了解西方法律有著深刻的意義。
但長期以來,教師只把語文教學等同于語言,把學習語文當作是掌握口頭表述和書面表達的一種工具,而忽視了語文學科更重要的功能就是人文性,是用來提升學生的精神境界和生命價值的,是用來培植學生的民主與法制觀念的的。所以這篇文章有更深層次作用,就是引導學生用人文眼光,用人文情懷去體會那些心靈失落、靈魂黯淡、情緒悲痛的感情,那么語文課文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就會成為學生心目中永遠的記憶。
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說“教育的唯一工作與全部工作可以總結在這一概念中---道德。道德普遍地被認為是人類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闭Z文教學是承擔學校德育的一門重要學科,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是語文教師義不容辭的職責。新課標明確指出:“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不應該把它們當作外在的附加任務,應該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貫穿于日常的教學過程之中。”可見,中學語文教學與德育是相輔相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