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少敏
課堂觀察是指研究者(觀察者)帶著明確的目的,憑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及有關輔助工具(觀察量表,錄音錄像設備等),直接從課堂情境中收集資料的一種教育研究方法。課堂觀察是一種科學的觀察,它有明確的先前準備、目的與特定的方法, 從而使其獲得一般觀察無法達到的對事物洞察的深度和廣度。
本次觀察的內容及對象是臨汾市山西師范大學第二實驗中學高一年級的一位英語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課堂內容主要是針對英語試題的講解。觀察方式主要通過感官及量表記錄,隨堂觀察老師的一系列教學行為。觀察的目的是通過記錄老師行為,找出優勢與問題,為改革課堂教學、活躍課堂氣氛及提升學生主體性提供依據。
在觀察之前,筆者對觀察的教師行為進行分類,并做成觀察量表,以方面做課堂記錄。教師的課堂行為主要有以下幾類:
1.教師課堂目光分配
筆者根據學生的座位分布,將老師目光分配具體又分為:對全體同學;前兩排同學;中間同學;后兩排同學;回答問題的學生;注意力不集中的學生;與學生無關的事物(黑板、資料等)。在課堂中,我主要針對目光分配這幾項進行觀察,并且以頻次以及描述進行記錄。
2.教師的態度是否愉悅、沉穩、熱情澎湃、積極向上
3.教師的教學語言,用詞是否淺顯易懂、幽默風趣、聲音洪亮
4.教學目標是否明確,內容是否具有典型性、重難點突出、邏輯清晰明確
5.教學手段是否多樣,活潑有效,是否有多媒體等技術的運用
6.課堂師生互動是否明顯,老師是否鼓勵學生質疑問難,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7.老師對教師的課堂秩序是否管理到位
8.老師課堂反饋做的如何;對學生的評價是否合理恰當
在記錄中,2-8項主要以評分的標準,得分的形式來進行分析
從課堂觀察量表中可以看出,在45分鐘的這一堂英語課中,老師的主要目光在前兩排學生以及板書、資料上面,在這些上面占據了整堂課的絕大部分時間,無法用頻次來表示;對中間學生的關注用頻次來表示為10次;對全體同學的關注為3次;對后兩排學生的關注為6次;對回答問題的學生關注了10次;對注意力不集中的學生只關注了1次。從老師的目光分配可以看出,老師存在極端偏心的問題。下課后,我也詢問了班里部分學生,了解到班里排座的等級性,優秀的學生在前幾排,依次往后。這就不難理解,老師的目光一直都在好學生身上,對稍差的學生有了明顯的忽視。但在課堂中,老師也喜歡主動提問與回答問題的學生,這種希望積極互動的觀念,還是值得去提倡的。老師的目光對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體現著教學行為的公平。
在課堂的老師行為中,老師的態度與情緒很平常,沒有激情澎湃的講解,很認真但是氣氛卻很沉悶,基本上調動不起全班學生的積極性,除了好學生。老師在這一行為上做法一般,只能得3分。老師的情緒與態度會影響著學生,整堂課中,主導是老師,老師只做到態度認真往往是不夠的,適當的調節沉悶的氣氛是必需的。老師的教學語言做到了淺顯易懂,幽默風趣,聲音洪亮,學生容易接受與掌握,這一點做的很好,得到了滿分。在教學內容、目標這一項中,做到了內容清晰明確,重難點突出,講解邏輯清楚,通俗的來說,老師的授課能力足夠,對于高一的學生來說,恰到好處,可以給5分。在教學手段的運用方面,主要以老師口授,外加板書輔助,很是單一,只能得到3分。在這一點上,學校與老師要引起關注,不能忽視教學技術對教學所起的作用。在課堂的師生互動方面,老師在教學中互動明顯,同時也鼓勵學生提出疑惑并進行解答,這一點做的不錯,但是互動的形式也有待改善,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所以這一項給4分。在整個課堂管理上,由于老師的目光一直在好學生身上,忽視了后排學生的課堂學習狀況,導致教師秩序混亂,沒有做到對其恰當的管理,影響了教學的整體效果,在評分上,只給2分。最后在老師的反饋行為上,老師對學生的回答問題,互動等都有肯定與積極的表現,對學生及課堂教學有大的促進作用,但在顧及全班學生的基礎上,仍有稍稍的不足,因此給4分。總之,除了目光分配上有嚴重的不妥以外,其他的也仍有所不足,但經過注意改正后,也會獲得好的效果,提升教學質量。其實,所觀察的內容雖然只是教師行為的一部分,卻能真切的反映出現代教學中出現的問題,通過分析這一課堂觀察量表,明確了教學中好與差的行為,及時進行修正。老師是教學的主導,他們的行為十分關鍵。我相信課堂觀察分析對促進教學有大的現實意義。
通過這堂課中對教師教學行為的觀察,我們了解教學現狀,發現好的方面要繼續保持;出現問題要及時糾正,如果一個老師出現了教學問題,之后會隱射到其他老師身上,甚至整個教學環境。因此,我們要推崇好的方面,改進缺陷,共同努力適應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
第一,就老師自身行為而言;老師相當于“門面”,他們的各種魅力也是吸引學生的一個重要因素。學生一般都喜歡知識淵博、邏輯清晰、談吐風趣、和藹可親、一視同仁的老師,喜歡內外兼修老師,老師的人品是教學的前提。對于老師來說,提升自身的魅力是非常重要的。老師們既要注重知識的獲取,還要重視良好的性格的養成。在教學中,把課堂當成舞臺,把學生當成觀眾,在積極高漲地氛圍中傳授知識,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要平等對待每位學生,他們是獨立的個體,有繼續進步與發展的潛能,不能過早的判定與放棄任何一個學生,而這就需要老師們的耐心教導與細心的呵護。一個內外都突出的老師,往往會得到學生的尊敬與愛戴,課堂上也會激發學生的心理期待,從而提高學習效率。老師們要想在教學中有所成就,就既需要進行知識的延伸與深造,把自己所學到的教給學生;還要用情感去感化學生,用魅力去吸引學生,用品德去關愛學生,用感官去激勵學生。基于此既使學生快速、有效的掌握知識,又推進學生情感的變化,學生人格得到完整,老師教學更有激情與興趣,課堂教學更高效。所以,老師們的行為與態度影射著學生的行為與態度,這一點很關鍵。
第二,就老師的客觀外在行為而言;一般來說,教學內容、教學方式與手段、教學管理等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師教學行為的一部分,是評判教學質量的標準。我們所說的教學內容,一般都是來自于課程標準與大綱,在大綱要求的基礎上,外加感興趣的、課外內容。但大多數學校的教學內容還只是局限于書本內容,對課外的知識涉及較少,這是教學需要改進的地方。因此,這一任務就落到了老師們的身上,老師有責任去組織課外活動開闊學生的眼界,傳輸學生感興趣的內容,活躍課堂氣氛。老師要在教學中突出重難點,邏輯清晰,內容新穎,高效教學。在教學方式與手段方面,要運用多媒體,能讓教學內容清晰的展現在學生眼前,也給學生思考的空間。我們要打破傳統的授課模式,多進行師生、生生互動與交流,積極開展小組討論、提問問答式、學生講課、老師補充的授課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精神與動力,使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摸索提升,這也適應了現代的教學要求。老師要秉著教學相長的觀念,去除老師是權威的舊想法,在與學生的互動中共同進步。在教學管理方面,教學中的課堂管理也是一項十分重要的任務,我們都說“無規矩不成方圓”,教學質量的好壞與課堂紀律的好壞也有緊密的聯系。在課堂中,保持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融洽的師生關系十分必要,一直以來出現了師生關系邊緣化的危險信號,之所以會出現這種不和諧的現狀原因很多,最主要還是師生不平等造成的。在教與學中,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只是閱歷的深淺不同而已。所以,師生要互相尊重與關心,互相學習,營造和諧的師生關系與教學環境。當然,教學管理不單只是側重于課堂,還有學生的身心與生活,都需要老師擁有足夠的耐心與責任心,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一樣去對待,在一種美好的關系中共同進步。教師的教學行為像支柱一樣支撐著教學這個過程,老師的一舉一動都對學生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種表情,都影響著學生,因此,嚴格要求老師的行為對教學有大的作用,老師們也要自覺的警醒自己,規范自己的行為,在做表率的同時提升自己的涵養,達到師生共贏。
筆者對一堂課的觀察報告,只是針對一個影響課堂教學的因素進行闡述,但筆者明白上好一堂課需要考慮因素是非常多,對任何一方面的忽視,都可能造成教學的失誤。所以,要全面考慮各個組成部分,要認真進行角色扮演。教師不僅僅是一種職業,更多的是對學生的一種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