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麗乾
新課標對自讀課文作了十分明確的教學要求:自讀課文,讓學生自讀、自測,培養和檢驗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自學能力,以配合講讀課文的教學,完成聽說讀寫訓練。從教材編排的體系來看自讀課文是講讀課文的遷移,是講讀知識的補充訓練。因此把握和選取有效的課內自讀課文的教學方法,對于促進講讀課文的教學和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必要的。
那么,如何來進行自讀課文的教學?怎樣教自讀課文才合符九年義務教材大綱的要求?才能真正達到配合講讀課文提高學生讀寫聽說的要求?通過近幾年的教學實踐,摸索到了一些自讀課文的教學的認識,在這里提出來和大家探討。
為大家所共識的是有一部分教師對待自讀課文教學時存在偏見:老認為自讀課文沒講讀課文重要,要么簡化過程,要么就完全忽略。這樣做的結果就直接導致了學生閱讀與獨立理解能力得不到很好的鍛煉,對教師的依賴進一步加強,從而達不到培養學生自我學習的能力。那么,語文自讀課應該怎樣教,如何真正體現教材編寫意圖,落實“核心素養”要求呢?
那種老師提問,學生找答案,老師再提問,學生再找答案的連續不斷的問答式教學,肯定不是自讀課。自讀課要保證學生有30分鐘左右的時間,來靜靜地讀書、思考、分享和交流,以此來訓練和培養學生自我學習的方法和能力。
自讀課要根據單元教學要求,用好教材的助學系統,確立這篇課文,這節課重點運用的閱讀方法,把教讀課學到的一兩個閱讀方法運用其中,在用的過程中學方法,內化方法,從而形成閱讀能力。不必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只及一兩點,不貪多求全。
自讀課的學習內容應該是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當然老師也可以問題驅動,進行引導。但老師的問題一定要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要立足于解決學生自主閱讀中存在的問題。
教讀課上的課堂評價權大多數情況下掌握在老師手里,老師對學生的課堂活動信息進行及時的處理,生成新的活動。而在自讀課上,對于學生自主閱讀的信息評判、修正、補充、提升、總結等,只要學生會做,一定要讓學生自己做,老師逐步放手,把課堂評價權交給學生。
精讀可以出現在教讀課,也可以出現在自讀課。自讀課也應該培養學生“沉入”文本,有任務驅動,有目標要求,“放羊”式的淺閱讀不是自讀課的形態。
自讀課文的編寫方式,意味著教學目標和課型要有較大的變化。教科書中的自讀課文與“自讀課本”中的文章不同,更突出教師的“導”。教師可以利用自讀課文,引導學生做探究性、批判性閱讀。
這里所說的“助讀系統”是指教材編者為了讓學生關注策略和方法,幫助學生閱讀課文,培養和提高學生閱讀能力,提升語文素養而提供的一系列相關材料,指的是單元提示、預習要求、導語注釋、旁批插圖、閱讀提示、思考探究題等內容。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充分利用這些相關材料,確定教學重點,布置預習作業、落實閱讀任務等。指導學生利用助讀系統促進閱讀思考,學會閱讀方法,養成利用助讀系統來閱讀“自讀課文”的習慣。
教師應轉變觀念,放手讓學生真正走進文本自讀,同時引導學生轉變身份,讓他們主動自讀。師生共同制定教學目標,可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提高閱讀效率,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增強學生的自我學習動力,培養學生的思維力。
自讀課文的設置主要是為了使學生獲得獨立閱讀文本的能力,從而獲得和提升語文核心素養。在沒有教師指引的情況下,學生要更好地解讀文本,必須采取一定的方法和策略,教師放手,并不意味著教師在課堂中的缺席,而是以傳授閱讀方法來替代繁瑣解析課文的做法,盡量將自己退居到學生背后,將閱讀的時間空間留給學生。教學內容不必面面俱到,教學過程不必步步為營,課堂的主體始終是學生。
教學自讀課文應注意把握自讀課與教讀課和課外閱讀的聯系。教材每一單元都有教讀課文和自讀課文,自讀課文與教讀課文在語言特色、文本風格、文本結構、思想內容等方面具有相似之處,同時,單元之間又是相互聯系的,所以教師應該有單元統籌的觀念,要把教讀課文中學到的方法遷移運用到自讀課文的學習中來,尋找閱讀方法上的聯系,進行比較閱讀,拓展學生的橫向思維,使得學生會讀書。
教讀課、自讀課、課外閱讀三者的關系應該是:教讀課學方法,自讀課試方法,課外閱讀用方法。教師可以采用“1+X”的教學方法,即講一篇課文,附加若干篇課外閱讀的文章。統編版教材總主編溫儒敏認為,“用不著把新教材當做毋庸置疑的標準,可以改動,可以調整,教材教材,就是教學的材料。”“任何個人無法建構教學的體系,雖然教學絕對不能千篇一律,但指導思想、教學目標和方向要一致。”所以,教師在教學中,還應該對教材靈活運用,用教材教,而不能教教材。
語文是一門注重情感的學科,缺乏情感的語文課是“死”的,閱讀課應該有“情感”。孫雙金老師的閱讀課就是這方面極好的示范。于永正老師說:“我們的教育應該少些包辦,多些自主;少些限制,多些引導;少些理性,多些情趣。一句話,要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要把學生培養成”人“。反思我們的語文教學,人文精神確實太少,其中尤其缺的是情趣,是情感,或者說感情。它包括兩個方面的意思,一是對學生有情,二是對語文教學有情,上課有情。”
教材中的各種經典文學作品中蘊含著優秀的中華民族文化積淀,無數優良傳統文化的精髓。教師要在給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注重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優良的品質。教會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用心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創建問題情境,實施探究性教學,注重感悟和積累,及時發現課堂生成,對有價值的閱讀發現與創造,應予以鼓勵和引導,讓學生享受自讀的成就感,保持對閱讀的的興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運用語言的習慣。
美國著名的教育家特而福特提出了一個口號叫“為遷移而教”;孔子兩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學而時習之”和“舉一隅而以三隅反”的理論,強調的也是一個“用”字。教師應配合單元重點或選取文章的獨到之處進行指導,指向學生的自主閱讀、獨立閱讀,并盡可能向課外閱讀和學生的課外語文生活延伸,增加閱讀量,培養閱讀興趣。最好將聽說讀寫訓練結合起來,更好地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核心素養本身就是一個比較穩定的事物,它是基礎知識和基礎能力的結合。在初中生這個階段,不僅僅要加強基礎知識的獲得,也要有基礎能力。而我們在語文自讀課文的教學當中,教師通過有趣的方法,引導學生自主閱讀、自主思考文章,并且可以學習到文章中的寫作手法,思想表達。但是,我認為教師在教學當中還應當多添加一些人文關懷的知識,讓學生的人生觀有所認知,有一個社會、國家所認同的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