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應章
(寧夏中衛市中寧縣渠口九年制學校 寧夏 中衛 755104)
在小學教育階段學生容易接受外界的信息,這是開發其潛力和規范其行為的最佳時機。因此,在這一階段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是比讓其學好文化課更重要的事。德育教育和習慣養成教育不是一個概念,但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對德育教育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德育教育是培養學生個性和行為素質的基本教育,將德育教育和習慣放在一起開展,不僅使其可操作性大幅度提高,還將德育教育從書本剝離出來使其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1.1 明禮。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泱泱大國五千年的歷史中禮是一代代傳承下來的東西。對于小學生來講,明禮也是一個學生所必備的素質。明禮的具體表現就是要有一個文明的舉止,小學生要養成當國旗升起,國歌奏響時保持應有肅立;見到師長要主動有禮貌的問好;自覺使用“您”、“請”等禮貌用語進行交流的習慣。
1.2 尊重他人。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尊重,想要得到別人的尊重,首先要懂得如何尊重別人。尊重是一個付出的過程,有付出才會有收獲。所以要從小學開始培養學生耐心聽取別人的話語,不隨意打斷;虛心接受別人批評教育等習慣,從實際行動中明白尊重的真諦。
1.3 勤儉節約。勤儉節約作為中華民族代代傳承下來的傳統美德,新時代的小學生將其傳承并發揚光大是必不可少的。學生應珍惜學習用品,不要在書本上隨意寫畫;不要亂花錢;不浪費糧食,提倡光盤行動;使用水龍頭記得隨手關閉開關;出門時記得隨手斷電。要讓學生從小學就開勤儉節約的習慣。
1.4 自立。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動手能力可以提高學生的自立的能力。在小學,學生應意識到自己的事情就要自己來完成,比如整理自己的書包、房間內的被褥和自己的衣服;做事情不要自私,用過的東西放回原位。
2.1 從點滴做起。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要從生活中一點一滴的細微小事出發,時時刻刻不忘強調學生行為習慣的重要性。學生的行為習慣不能以課堂的知識講解形式解釋。教師需要重復多次引導糾正學生行為習慣才能使之成型。所以在學習過程中,要抓住各個教育環節,培養學生的行為習慣。比如,教師可以用班會課向學生解釋學校基本規定,如《小學生守則》、《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等,并讓學生開展與其相關內容的討論。學生可以談談這些規章制度在形成良好習慣方面的作用,讓學生在討論中明白什么是正確的,什么是錯誤的。我們要善于在授課的過程中發現有良好習慣的學生,即使是一些不起眼的小事。比如尊敬老師,課前預習充分,認真做作業,熱愛衛生等,都可以作為學生的學習典型。
2.2 加強監督管理。小學是一個學生養成正確行為習慣的重要一步,只有通過不斷的訓練才能將習慣深深地刻印在學生的心里。對學生來說,只依靠教師的言傳身教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這是很難的,而且收效甚微。根據學生年齡的心理特點,教師應注重學生在課堂內外的行為規范,以行為教育為重點,在課上和課后加強監督管理。例如,讓少先隊建立“行為監督崗”,并為少先隊配備教師和管理人員,協同監督崗的少先隊員監督和檢查所有學生的日常行為。設立一個行為標準培訓小組,由一名教師領導,由各班班主任組成,參加課堂行為標準培訓活動,并采取聯合行動,對學生進行培訓。這樣,所有學生的日常行為都受到由師生組成的管理機構的監管,這是規范學生行為習慣最為行之有效的辦法。
2.3 不良行為的轉化。教師不應只關注于學生良好行為的培養,同樣也要注重學生不良行為的轉化,這就需要教師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不斷的觀察學生的行為,了解學生的心理動態,對癥下藥。很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抱著混日子的心態來到學校,或者剛剛進入叛逆期,看問題偏激,不愿意和家長老師交流,還有的家長將孩子送到學校就不聞不問全權交給教師來教導。這些情況都可能會導致學生表現出自以為是、目中無人、粗魯等狀態,這時教師就需要認真剖析學生的心理狀態,了解學生是不自信還是家庭因素導致學生產生不良行為,在了解其原因后可與學生家長進行溝通,在家長的幫助下進行學校家庭雙管齊下的教育。同時應在糾正學生不良行為的過程中保護學生自尊心,通過關心愛護感化學生。在學習生活中,抓住學生一些細小的閃光點鼓勵學生,逐步消除學生的自卑感,幫助學生樹立自尊和自信心,進而將學生的不良習慣轉化為良好的行為習慣。
“少年強,則國強”。小學生身心全面健康的成長,將會影響全社會未來的發展。如果想將小學生培養成為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想接班人,思想道德教育就必須加強、小學是學生養成良好習慣的關鍵時期,這關系到他們未來的成長。所以在小學德育教育教學中,教師應加倍努力,養成良好的習慣將為學生未來的生活奠定雄厚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