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李神
(廣西南寧市馬山縣里當瑤族鄉龍琴小學 廣西 馬山 530600)
引言
思維導圖是表達發散性思維的圖形工具,其運用圖文并重的技巧,從作文主題出發,用相互隸屬的層級圖表現出來,有助于小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并在此基礎上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是一種非常適合小學生學習的特點和身心發展的作文教學形式。
當前的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程式化現象非常嚴重。首先是題材老舊,不是“我最喜歡的一位老師”,就是“我最難忘的一天”,影響了小學生發散思維的形成,激發不出小學生寫作文的興趣。其次是小學生的模仿能力強,教師又不注意創新作文形式,致使小學生的作文結構老套,千篇一律,創新乏善可陳。再有就是語言運用上習慣用語過多。一說祖國就是偉大,一說著急就是熱鍋上的螞蟻,一說失敗就是失敗是成功之母,學生的這種作文現狀,既是教師在作文教學中因循守舊,故步自封,不負責任的表現,同時也是語言運用在面對小學生這樣一個語言基礎非常薄弱的群體的主要反映,亟需教師在作文教學中摒棄傳統的作文教學習慣,轉變教學思維,拓展教學視野,運用思維導圖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為作文教學打開別開生面的局面。
2.1 注重激發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思維導圖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帶動學生的作文練習,可以充分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新意識,在思維導圖的建立過程中,小學生對作文主題的理解獲得加強,作文思路也能順利打開,比學生對著作文題目冥思苦想的作文教學有效的多。比如在結合小學三年級下冊語文園地一中“介紹家鄉景物”開展作文教學之前,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對家鄉景物進行抒發。有的學生說他的家鄉很美,教師就可以讓學生說一說美在何處,是山還是水?是花還是草?讓學生選擇一個點進行具體描述。學生說山,教師就可以讓學生說一說山哪方面美,是小溪還是山巒,是松竹還是各種植物和小動物,以此類推,然后讓學生在本子上把自己所要描寫的事物一層一層畫出來,這樣,學生在作文創作中既有據可循,不至于天馬行空,也可以激發學生的創作趣味,學生的作文創作會非常順利。
2.2 注重發散思維。思維導圖的主要作用是能夠在作文構思中減少學生凝思苦想的痛苦。因此在基于思維導圖進行作文教學時,教師就要給學生充分的思維發散時間。當學生在紙上寫下一個作文題目之后,就可以進行各種相關聯想。教師要讓學生只管發散,對學生聯想的東西是否和作文主題有關不橫加干涉,學生的發散越多越好,越廣越好,直到足夠多的時候,教師再讓學生停下來,然后在另一張紙上對剛才聯想的事物和事件結合所要表達的內容進行選取,刪減,增補,最后形成一張內容詳實,豐富具體的思維導圖,然后學生根據這張思維導圖正是開始作文創作,可想而知,因為思路被完全打開,學生的寫作角度以及寫作內容就可以沿著一條清晰且新穎的創作道路順利開展。
2.3 注重適可為止。思維導圖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可以有效提升小學語文作文教學質量和效果,但是這并不是說思維導圖對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的引導就一定是良好的。事實上,小學生的思維本來就比較發散,如果教師在運用思維導圖指導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的過程中對思維導圖沒有深入的鉆研,對其局限性沒有起碼的認識,一味地通過思維導圖開展語文作文教學,那么小學生由于自制力和辨別能力相對較弱,即使興趣得到很大提高,也會因為分不清主次和輕重,將原本是學習的輔助手段的思維導圖教學模式,誤以為是教學的目的所在。
也就是說,學生在作文創作中可能只會把精力放在思維導圖模型的構建中,而忽視了作文寫作的意義和真正內涵,使得教師的作文教學本末倒置。所以在運用思維導圖開展作文教學時,教師一定要適時引導,不能任由學生天馬行空地想象,而是要及時把學生的思維拉到作文創作中,讓學生明白思維導圖不是寫作的目的,只是一種提升寫作興趣,開拓寫作思路的方法。當學生的思路打開之后,就應該掙脫思維導圖對思維的限制,及時建立起寫作內容和主題的關系,這樣的作文寫作練習才能最終凸顯思維導圖在作文教學中的意義和價值。
綜上所述:思維導圖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具有非常好的優勢,是提升小學生作文寫作水平,培養小學生熱愛寫作習慣的重要教學策略。教師要注重思維導圖的練習,深入鉆研思維導圖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的發展,不斷創新教學形式,以思維導圖帶動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的發展,為小學生的綜合語文素養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