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安寧
(福建省泉州第十中學 福建 泉州 362000)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具有獨立的閱讀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 因而,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文閱讀素質和能力是語文新課改的根本方向和關鍵之處。
閱讀能力是閱讀者運用自己的知識、經驗有效地完成閱讀活動的能力,它是以解讀文章意義為中心的一種復雜的心智活動。閱讀能力的強弱,與學生獲取知識,提高學習興趣,增長見識,以及培養自學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聯系。因此,學生的閱讀能力,應該成為教育的一個重要的目標。而這種能力的形成決非一日之功,需要經過一定的培養和指導,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逐步建構起來。具體說來,從小學三、四年級到小學六年級,是閱讀能力形成的初始階段;從初一到初三年級,是閱讀能力發展的加速階段;從高一到高三年級,是閱讀能力成型的鞏固階段。初中階段是培養學生初步形成科學世界觀、人生觀的奠基階段,是完成九年義務教育的最后階段,是學生準備接受高一層教育或走向社會的前沿。這應該作為初中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目標的出發點。
作為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如何探求有效的閱讀教學方法,以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著手:
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的前提是激發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只有讓學生產生閱讀的興趣,才能開發心智,主動去了解、研究。在了解研究的過程中,漸漸培養閱讀的持久性,提高閱讀的能力。如何激發他們閱讀動機,培養他們的閱讀興趣?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采用各種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首先,應創設自學氛圍,教給學生自學方法。讓學生自主學習,并不是放任自流,在學生自學前,教師應教紿自學的程序與方法,采用一讀(將課文讀通讀順,了解課文脈絡,知道課文主要講了些什么),二思(看一看“預習提示”,讀一讀課后思考題,明確新課要學什么),三寫(即認真讀課文,深入思考,在文中圈圈畫畫,記下疑難,寫下感受),四用(即使用工具書,遷移舊知識,初步解決一些自己能解決的問題)的方法,使學生自學時有法可循,明白如何入手,懂得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由教到學有個過程,這個過程是不可缺少的,老師要充分發揮引導和示范作用,但不要扮演包辦代替的角色。
其次,激發自主學習的動機,讓學生樂學。動機是內驅力,自主學習需要一種內在激勵的力量。如果學生對自己從事的探索活動具有強烈的欲望和追求,這種內驅力就能把學生內部的精神充分調動起來,從而有效持久地投入探索活動。在語文教學中,利用學生好奇心強烈的特點,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置身于一種探索問題的情境中,產生對新知識的需要和渴求,并在興趣的激勵下形成探索動機。
第三、營造民主氛圍,讓學生愿學。教師要轉變角色,努力營造出和諧、平等、民主的教學氛圍,通過生說生評,生說師評、師說生評等形式,讓學生自己獲得問題的解決,使學生走向成功,體驗到成就感;適當組織學習競賽,開展合作學習,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動機,使學生愿學、樂學。教學民主氛圍的營造,可通過以下方式進行:(1)主動匯報,交流學習。(2)互相討論,及時評價。(3)大膽發問,鼓勵創新。
“研究性學習”是創新性語文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語文研究性學習一定要在教師指導下,根據學生各自的興趣、愛好和條件,選擇不同的研究內容,獨立自主地開展研究,堅持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由選題,自主探究和自由創造”,以此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一般而言,探究性閱讀應重視以下三結合:一是學生自讀與教師點撥相結合。即教師不但要為學生提供一個以學為中心的探究學習環境,還要做為學生提供必要的幫助和指導,并關注學生閱讀的感受和體驗。二是要重視獨立思考與集體討論相結合。獨立思考問題能培養學生思維的獨立性,克服思維的盲從性和依賴性。但鼓勵獨立思考并非否定集體討論,教學中應做到二者的結合。因為學生討論是一種合作學習方式,它在利于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和創造精神,有利于學生靈活地運用知識和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三是要重視思維訓練與記誦積累的結合。閱讀教學是一種以理解為核心的思維訓練。思維的工具是語言,思維離不開語言,因此,思維訓練必和語言訓練結合起來。葉圣陶先生指出:“文字語言的訓練,我以為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就是對于語言文字的敏銳感覺。”訓練語感的最佳途徑是熟讀背誦。開展合作探究性閱讀能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使學生更多地關注閱讀過程,從而提高閱讀質量。
俗話說教無定法,在教學中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擇不同的閱讀教學方法,其中自主性閱讀、探究性閱讀已被實踐證明是具有普遍適用性的課堂閱讀教學策略,是十分值得學習推廣的經驗總結,也是實現閱讀教學改革跨越性發展的一條捷徑。但不能滿足于現狀,不能把它作為一成不變的真理和法寶加以使用,而應在不斷的實踐過程中,作進一步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