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旺
(安徽省安慶市迎江區華中路第三小學 安徽 安慶 246003)
我們在作文教學實踐中除了要重視學生作文的指導和批改外,不要忽視了指導學生自己修改作文這一重要環節。在兩次修改作文實踐中,要求互批互改,并有序進行:第一遍通讀,了解內容;第二遍改錯字、錯詞、錯標點和不通順的語句;第三遍想一想是不是根據習作要求,圍繞中心來寫的;最后寫上修改評語,署好名。改好的作文本還給原作者,讓原作者消化吸收。但在復查時卻發現批改者找不到文章主要問題所在,著重于字跡、錯字、錯詞、標點、好詞好句和語句通順上,極個別能點出內容具體,表達“有血有肉”上。看來不少學生改作文浮于表面。這樣教師要把作文批改的著眼點放在提高學生的批改能力上,要結合具體的問題,對癥下藥,有的放矢,才能在實踐中讓能力逐步提高。故此,結合學生習作中普遍問題,列出來指導修改。
(1)“……我和我的爸爸高高興興地去蓮湖公園了。我玩得非常投入,玩了一會兒,我覺得有些口渴,便要爸爸給我買一瓶水……”
(2)“我不知等了多久,終于,車來了。我上了車,我剛準備把卡放上刷卡器上,卡怎么刷就是不響,我懷疑是沒錢了,我立刻摸摸口袋……”
當屏幕展示出來時,底下笑聲一片。
師:“大家為何笑了?誰來說說?”
生:“兩句話中‘我’字太多了”。
師:“對。‘我的爸爸’誰不知道是你爸爸,又沒人跟你搶,所以直接說‘爸爸’,后面的‘我’也多了。第二句則更多。”
師:看看另一位同學寫的。(出示)“我走到車站,上車,刷卡,找了個位置坐,準備把包放在腿上,手一滑,包掉在地上,隨手把包撿起來……”(自由讀)
師:“你發現了什么?”
生:“寫了我一連串的動作,干脆利落。”
師:“誰也來簡潔地把1、2兩句話改一改,讀一讀。”
生讀
師:“刪除文中多余的‘我的’、‘我’,意思不變,表達更明了。”
(1)“記得在我以前的小學里,那是我上三年級的一個下午,我們上體育課……”
(2)“……早在星期四晚上,我就把零食塞進書包,滿滿一包零食。早上,我很早就起來了,才7點呢,我就已經出發了來到學校。8點半,我們上了車……”
師:“讀一讀,你感覺到什么?”
生:“感覺兩句話都有點啰嗦。第一句其實就想說‘那一次我們上體育課’,第二句中意思就是說‘我很早來到學校’。”
師:“確實如此。第一句就應該這么說,讀者可不在意故事發生在幾年級,在上午還是下午,在乎的是體育課發生了什么事情。第二句中前一句可直接省去,后兩句可合成一句話‘早上8點半,我們就上了車。’就可以了。”
師:“我們要學會長話短說。寫文章和說話一樣要簡單明了地把意思表達出來,不要啰哩啰唆的。”
(1)“……回來時涼風從我身旁呼嘯而過,但我的心還是暖暖的!”
(2)“……最后,我們和四(1)班進行了拔河比賽,雖然輸了,但我們雖敗猶榮。”
師:“讀讀,感覺怎樣?
生:“呼嘯”覺得不恰當。”
師:“呼嘯”常與寒風搭配,我們常說‘寒風呼嘯’。這一句結合上文,可把‘涼風’改為‘寒風’或‘冷風’好些。第二句‘雖敗猶榮’不合適,榮在什么地方呢,沒說出來,可改為‘樂在其中’,突出春游的快樂。”
(1)①“我飄到草地上,輕輕地喚醒了小草,小草換上了綠裝。”②“我飄到草地上,輕輕地呼喚著小草,小草慢慢地睜開眼睛,伸了一個沉睡很久的懶腰,撲向我的懷抱,給草地換上了綠裝。”
(2)①“我飄到田野,對雪被里的麥苗說:“快起來吧,讓你們快快長大,讓田野里的農民開心起來吧!”②“我飄到田野,看著那低下頭的麥子和一臉愁容的農民,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我撲向田野,得到水的滋潤的麥子,漸漸挺直了腰板,麥粒也飽滿了。看到此景的農民咧開了嘴,舒展開眉頭,笑容堆在臉上。”
師:“男生讀第一句,女生讀第二句。”
生讀
師:“讀完以后,誰來說說。”
生:“每一組兩句都說一個意思,但第二句說的好些。”
師:“好在什么地方?”
生:“讀第二句能讓我們有一個想象的空間。”
生:“第二句都能讓我們想到它們的變化。小草做了哪些動作能在心里想象得到,麥粒‘挺直了腰板’,農民‘裂開了嘴,舒展開眉頭,笑容堆在臉上’好形象。”
師:“說的很好。在寫《我是春天的小雨點》想象作文時,我們不是舉許多例子寫雨點給大地帶來哪些變化,而只要選擇二、三點來寫雨點給大地帶來了哪些具體的,能讓人直觀感受到,能在頭腦里形成畫面的變化就行了。”
師:“這就是老師常說的具體、形象,寫文章要求做到的‘有血有肉’。”
學生的習作除了這些,還有一些個別的毛病,在此不一一例舉。在講解共性的問題后,有的還要面批,個別輔導。在第三次習作時,分小組先批閱部分好學生,以點帶面,讓他們當小老師批改組內作文,互相交流,共同進步。從復查來看,效果比以前好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