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雯
(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洛溪新城小學 廣東 廣州 510000)
古人有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傳統的課前預習存在著“一刀切”、形式單一、忽略學生差異等問題。為了有效解決傳統預習存在的種種問題,結合新時代思維教學新方法,我們利用可視化認知工具(圖示法、思維導圖、概念圖等)引導學生思考、分層、處理文本信息,豐富預習形式與內容,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與思維能力,設計了一種“圖文并茂”的分層預習新模式。本文將從以下四個方面闡述新模式分層預習設計在教學實踐中的運用。
在預習中,學生由于智力水平、思維能力、學習習慣、學習環境等差異所表現出來的語文能力是不同的。學生存在個體差異性,我們的預習作業在設計時就應該因材施教進行分層,這里的分層并不是簡單地將學生分為低、中、高三個等級,而是根據每個學生的綜合能力對預習難度進行分層,讓學生尋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預習方法,自由挑選所要預習的內容。例如在預習人教版三年級上冊《陶罐與鐵罐》一文前,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做一份自主能力檢測,用思維導圖的形式向學生展示預習這篇課文需要從哪些方面入手,詳細地將每一分支的預習計劃與程度歸納出來,啟發學生思考并能清晰地了解到預習課文的方式與方法,做到“授之于漁”,再讓學生根據自己能力水平對預習分支進行補充和選擇,在可完成的分支后面打鉤,確定自己預習作業的難度和題量,設計一份屬于自己的預習清單。
傳統意義上的預習作業基本是由字音、字詞、詞意、文章框架、句子理解、中心思想、語言訓練、表達手法等多個部分構成。這僅僅是針對一篇課文,整個單元的預習又不一樣,需要掌握單元的主題,單元學習目標、以及每節課的學習重難點等等。由此可見,預習內容過于龐雜,學生程度又高低不一,按照傳統“一套式”的預習方法一方面不能滿足能力較強學生的預習需求。面對錯綜復雜的知識點,在預習內容的設計上需要分層。其實預習并不要求全面,而需要有針對性,妄想在預習中全面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設計并不符合學生的思維發展規律,只有用開放性的思維才能創造出最適合自己的預習清單。在預習文章主要內容時也可以用括號圖來取代生硬的課文內容填空,只要把握關鍵詞根據文章枝干表達的方式會更加豐富。
學生個體在預習中存在差異往往體現在完成時間的長短上,有些學生十幾分鐘就能完成預習,而有些孩子卻要花上一個小時,這也側面體現出了傳統預習模式的弊端——不重視時效。合理的時間分配跟預習設計的題量、難度、內容有著緊密的聯系,只有在處理好前兩個環節的前提下才能分配好,所以時間也需要分層。在這一個環節中,我們要根據深思熟慮確定好的預習清單來進行分層,先設計好整個預習的預設時間(科學的預習時間在十到二十五分鐘之內,算法以國家規定中小學生課后作業完成時間的三分之一為準),再根據自己的能力程度把時間分配到每一種題型上,在實際練習中重視每一個點所用的時間,在對比中找到自己薄弱和擅長的區域,及時查漏補缺,在下一次預習設計中進行調整。在這種良性循環中,學生的預習能力自然能夠得到提升,也能有效改善學生作業拖沓等問題。
預習不僅需要學生自主思考,獨立完成,也需要課堂上教師的有效指導,課后教師的分層評價。預習是師生的互動,是“教學相長”的過程,。預習指導應該分為課堂指導和練習評價兩個方面。一方面,新模式的課堂指導應有所不同,課堂教學需要解決學生在預習中遇到的問題,每個學生的問題都不一樣而課堂時間有限,光靠老師一張嘴巴不可能幫助所有同學解決問題,這時候我們可以利用學生資源來實現“生生相助”分組將問題集合到一起歸納總結,再由小組組織將小組問題遞交到課堂集中指導,提高課堂預習指導的效率。另一方面教師對學生預習清單的評價需要分層,因為預習難度、內容、時間的不同,在評價的時候應該更多地從預習難度、內容是否符合學生能力水平、題量是否適當、是否能在設定時間完成預習等這些方面考慮,按照ABC三個等級給出評價并且指出學生預習中的優缺點,提醒學生如何改進來使下一次的預習更加完善高效,并且能積極面對預習中較為薄弱的知識點。
綜上所述,預習雖然是教學中簡簡單單的一環,卻蘊含著更為深遠的影響。人常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沒有通過深思取舍、“量身定制”的預習就沒有高效的課堂學習,預習模式的設計是長期而又具有系統性的,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態在不斷變化的,預習的難度、內容都需要不斷調整。只有豐富多彩、形式多樣、層次分明、新穎自由的預習才能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主動學習、自主探究的習慣,使學生在不斷運用語文知識的過程中逐漸提高語文能力與素養,將預習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