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駿 夏鵬 王莎 陳斌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 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 上海 201620
近年來,國家積極推動創新驅動發展,一系列新興的重大戰略(例如“中國制造”、“互聯網+”等)相繼頒布,標志著國家的經濟需要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驅動,對大學教育培養工程技術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1]。
為此,國家教育部連續召開多次會議,明確新工科建設的內涵特征和發展方向。2017年2月,在復旦大學召開的新工科研討會中,會議精神指出新工科建設與發展的路徑,以新工科建設引領高等教育創新變革,達成了“復旦共識”[2]。3月,在天津大學召開的新工科建設研討會中,深入探討、傳播新工科理念,推動高校新工科建設研究與實踐,推進新時期高校工程教育改革創新,推動現有工科的交叉復合、工科與其他學科的交叉融合,積極引領新工科建設和發展,凝聚了“天大行動”[3]。6月,在北京會議中心召開新工科研究與實踐研討會中,明確工程教育在我國高等教育中占據的重要地位,使“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更與時俱進,對接行業企業需要與國家重大戰略,探索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工程教育體系,形成了“北京指南”。
本文以汽車工程測試基礎課程為例,融合互聯網+教育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利用計算機工具將網絡技術、虛擬技術、多媒體教育有機相結合,形成一種創新性的教學模式。對接新工科的發展需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思維,進行新的教育改革嘗試,本課程所涉及的研究結果將對其他院校同類課程的建設提供參考依據,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汽車工程測試基礎課程的內容中,測試系統部分講授的內容有:測試系統的組成、測試系統的靜態特性分析、動態特性分析[4]。這部分內容存在的問題是理論知識和公式推導較多、學生很難理解。汽車傳感器的授課內容包括:各類傳感器(應變片式、電阻式、變磁阻式、電容式)的工作原理,這部分內容繁雜,汽車工程測試基礎的課程特點對授課教師提出很高的要求[5]。結合本人的授課體會,該課程主要存在以下幾個主要問題:
(1)教材內容更新較慢。本課程使用的教材是《汽車與拖拉機試驗學》,該書的出版時間為2006年,時代較為久遠,教材的內容滯后于傳感器的技術發展,從而影響學生對最新新技術的掌握。如何在立足于教材的基礎上,融入時下前沿的技術發展趨勢,從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是汽車工程測試基礎教學過程中應當考慮的問題。
(2)教學方法單一。傳統的汽車工程測試基礎課程教學還是以老師PPT教學加板書為主,這種教學方式容易使教師掌握課堂,把握授課進度。存在的問題是學生缺乏提問和質疑的勇氣,上課過程中不可避免出現低頭玩手機的現象,而且屢禁不止。
(3)考核方式未能綜合反映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作為一門考查課,汽車工程測試基礎課程衡量學生對知識掌握的能力,主要是通過平時作業和期末測試,學生只需機械式的背誦知識點和學會計算題,即可通過課程,這樣容易滋生同學都不愛學習的不良學風。為保證教學效果,有必要引入多元化的指標評價學生的綜合能力。
針對課程教學中存在的諸多問題,本文對課程的改進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及時更新教學內容。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該不拘泥于教材的內容,應當嘗試創新型的教學,例如對于傳統的各類傳感器的工作原理,可以少部分時間講,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而對于新型的傳感器,例如輪速傳感器中的半導體磁性晶體管傳感器,可以與傳統的傳感器相比較,介紹新型傳感器的靈敏度跟高,而且成本低,從而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改進教學方法。應當充分調動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到知識獲取的過程中,在教學過程中營造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模式,借助互聯網+課堂教育模式,將各類信息化手段引入課堂,同時還可以借助MOOC等網絡平臺開展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活動。幫助學生通過線上的教育資源平臺進行自助式學習,從而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
(3)完善課堂考核方式。采用“N+1”的考核模式,其中N包括出勤、作業、期末考試成績,而+1著重于對學生在實驗報告中的創新性思維增加適當的分數獎勵。課堂中引入翻轉課堂,對學生進行分組完成任務,課題來自于工程實際或科研項目,重點對具有新意的小組匯報進行加分獎勵。
在新經濟在大背景下,積極推進“新工科”的建設,為工程技術領域培養大批創新型的人才,是我校培養工程技術人才的重要使命。本文以汽車工程測試技術為例,全面優化課程教學,融入學科的前沿研究熱點,彌足教學內容之后的不足;突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引入自主式、對話式等方式建立研究型教學模式;引入多元考核“N+1”模式全面評價學生的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