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亞婷
(福建省永春縣玉斗中心小學 福建 永春 362600)
學生的識字能力是學習漢語等學科的重要基礎學習能力。它也是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培養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自我識字習慣。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必須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漢字自身的規律,重視學生自主識字能力的培養。
小學一年級學生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因此,教師必須根據兒童年齡特點,拓寬識字途徑,并有意識地激發他們的識字興趣,使學生在愉快輕松的氣氛中主動地識字,培養學生自主識字的能力。
好奇和求知欲是學生的天性。他們對漢字和周圍的其他東西都很好奇。因此,在識字教學中,教師應盡一切可能激發學生的自我識字意識,激發他們的識字熱情,引導他們喜歡識字,并具有積極識字的愿望。
1.1 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把識字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自己。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組織學習活動,用學生感興趣的方法去識字,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使學生在主動參與的過程中,體驗到識字的樂趣,獲得識字的成就感。
1.2 改變識字教學的評價方式,將識字與指導評價結合起來。識字的方式多種多樣,只要學生用自己的方法識得漢字,我們就應該給予肯定和鼓勵,并適時地進行評價和指導,鼓勵孩子多渠道、多方法識字。將孩子的自我發現和認知與教師的指導評價結合起來,用激勵性評價對學生在識字過程中的點滴進步給予肯定和鼓勵,對學生的各種探索和創新給予充分的賞識,讓學生感到自己每天都在進步,進而增強自主識字的熱情,在識字活動中形成自信。
方法得當,事半功倍。因此,我們必須教給學生一些趣味識字的方法,引領學生興趣盎然地自主識字。
2.1 謎語識字法。如學習學習“告”,編謎語:一口咬掉牛尾巴。學習“春”,編謎語:三人一日游。學習“碧”:王大娘和白大娘,手拉手坐在石頭上。學習“喜”,編謎語:一口吞下十顆豆。
2.2 熟字加減法。如學習“寸”字,由熟字“時-日”=寸。學習“炒”,由熟字“火+少”=炒。
2.3 會意識字法。如刀開點“刃”,三人“眾”。“休”字,把它理解為人靠在大樹旁,休息后再走。
2.4 形聲字識字法。根據形聲字形旁表義,聲旁表音的特點來學習新字。如清水的——清;心情的——情;蜻蜓的——蜻;晴天的——晴;請問的——請等。它們的基本字相同,根據偏旁就可識記新字。
2.5 順口溜識字法。如學習“金”字,編順口溜:一個人,他姓王,兜里裝了兩塊糖。學習“美”字,編順口溜:羊字沒尾巴,大字在底下。
2.6 語境識字法。如學習“吧、嗎、呢、啊、呀”這幾個字,把它們分別放進“我們回家吧!”“這是你的尺子嗎?”“爸爸到哪兒去了呢?”“啊,春天多美呀!”這幾個句子中,就容易理解并識記了。
2.7 歸類識字法。如把“捉、拔、打、拍”,“梅、林、樹、松、柏”,“河、洋、江、洗”這些字按偏旁歸類,理解它們分別與手、樹木和水的關系,就容易識記了。
2.8 “三字經”識字法。即把字用“三字經”的方法編成順口溜,使學生易于記憶。如弓長張,立早章,不正歪,日光晃。
2.9 組詞競賽識字法。如,春—春天、春風、春雨、春季……讓學生在組詞、讀詞中多次重現生字,便于學生識記。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構建豐實的識字課型,讓孩子們在嚴謹而又科學的課堂中輕松快樂識字,是識字教學的重中之重。
3.1 在任務中識字。讓學生在識字的過程中“闖關”。第一關:讀準生字的音;第二關:識記生字的形;第三關:理解生字的義;第四關:給生字擴詞;第五關:再次抽讀生字,并組詞。
3.2 在參與競賽中識字。把生字卡片貼在黑板上的大樹圖上,請學生開展小組競賽摘果子,讀準字音才能摘下果子。最后,哪一組摘下的果子多,哪一組就得到一顆星。
3.3 在游戲活動中識字。如分小組開火車:讓一組學生按順序讀字音、組詞語或分析字形,其他組的學生當修理員。如果讀字音、組詞語或分析字形的學生出錯,選其他組“修理員”修理(糾正讀音、詞語或分析字形),出錯的學生重讀正確后,火車才能繼續前進。
3.4 在自學中識字。學習課文中的生字,要求學生先借助拼音讀準字音,看看字形特點,利用自己已有的識字方法自悟自想,識記漢字。還可布置學生在課前預習時,畫出生字,最后識記字形。
3.5 在交流互動中識字。學生在小組學習中,可以互相說說自己的識字方法,談談自己在識字中的發現,在自學生字和小組學習后的集體交流中,把各自識字的訣竅講給別人聽一聽,以實現相互啟發、總結識字規律的目的。
識字是讀寫的前提,識字的方法和效果直接關系到學生語文能力的形成和語文素養的提高。搞好識字識字教學就是為學生開啟了學習語文的大門。教師必須從學生主體無處不在的現實出發,結合學生的思維特點,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鼓勵學生想象和實踐,使學生積極參與自我識字,使枯燥的識字教學必將成為培養學生智力的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