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小清
(河北省遷安市馬蘭莊鎮馬蘭莊初級中學 河北 遷安 064400)
《語文課程標準》中對初中語文的開放型課堂設計及學生主體理念設計做出了嚴格的規定,這一點也正式我們語文課改的最核心、最重要的東西,而學生的學科課業果過多的現象已經引起了很多家長及主管部門的重視,減負、增效是擺在每位教師面前的難題,特別是課外作業,大多數學生都是敷衍了事,收效甚微。針對這種情況,我曾在學生中做過調查,發現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主要有三個:
1.作業量較大,不能按時完成。以初一學生為例,文化課有七科。他們回到家后,大約六點半開始寫作業,平均一科需要20分鐘,那就需要不間斷的寫到八點半,而實際上,他們又會遇到很多難題,需要思索時間,所以多數同學都得十點之后才能休息。學生精力有限,是出現上述情況的原因之一。
2.作業設計平平淡淡,缺少難度和新奇感。教師為了方便批閱,往往采取的方法是全班同學布置相同的作業,這就造成了基礎好的學生機械性地重復,能力得不到提升;基礎差的學生不會做,完不成作業;這樣的作業只方便老師,對大多數學生來說卻是無效的。
3.作業死板枯燥,缺少趣味性。有的老師把語文作業布置成抄寫課文一遍,生字、詞等寫三遍,學生只是對任務進行任務性抄寫,使語文學習無獲、無趣、無功。經了解證實一部分學生寫作業總心不在作業上,寫作業時手離不開遙控器,電視看完了,作業也寫完了。
經過統計對比與分析調查之后,我有意識地對作業的容量、難易度和形式進行了調整和探究,力爭作業體現人文關懷,注重知識和能力,更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在作業任務體驗之中掌握好的方法,提升能力。下面,我就結合實例,對語文作業的設計說出我在課業布置中的幾點拙見:
1.活動性作業。這一類作業要緊貼學生生活,具有可操作性,與課堂知識相聯系,做到以活動促教學,以教學促應用的目的。具體做法可包括看電視,上網,排練課本劇,采訪等。例如,在教學說明文《看云識天氣》之前,安排作業活動:①收看“天氣預報”,了解天氣變化。②向家長請教并記錄關于天氣變化的諺語。③上學路上觀察今天的天氣情況。通過這三個活動的設計,學生從感官經驗上就對云和天氣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在此基礎上,再引領學生學習課本上的理論知識,就會化難為易。在課堂上,拿出十分鐘讓學生進行天氣預報、我是“農夫”的主題活動,自然地引出了本文的課題《看云識天氣》,學生當時的表現極其活躍,語文學習氛圍極具語文味道,達到了預設的語文目標所期待的結果。這種活動性作業形式,相比預習讀課文,解決生字詞來說,無論是激發學習興趣,增長見識還是理論聯系實踐的方法運用上,都會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2.自主性作業。這一類作業把問題的處理權留給學生,學生可以在教師的引領下,自主選擇形式及定量,參與作業內容的安排,自主查找匯總和作業主題有關的文本資源。這一類型的作業,可以應用到語文綜合性活動當中,以保證學生愿意參與其中最感興趣的作業項目中。例如在七年級綜合性活動《我愛我家》作業設計上,可以分成三個環節:①照片背后的故事。②我家的珍寶。③愛的告白:為父母寫一封感謝信,表達兒女的感恩之情。因為學生的選擇空間大,自主發現范圍廣,主動參與其內容之中,孝親愛家的情感會更濃厚。順理成章,作文流淌出來的是最純真的語言,哪怕很稚嫩,那也是最珍貴的。
3.分層積累性作業。語文這門集歷史性與文學專業性于一身的文化課程,學科素養的提高絕不是說能做好就可以真的能做好的事情。分層積累性的作業,分為詞語積累、詩句積累、文段積累、美文積累等不同層次,充分考慮了學生的實際情況,更能體現人文關懷,更有利于因材施教。
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教師要做好三個方面的跟蹤服務:
1.讓學生知道做什么。即布置任務要明確、具體,不能模棱兩可。如在布置名言積累活動作業時,教師可以選定積累主題,再分設不同的層次。
2.讓學生知道怎樣做。即推薦相關圖書、網絡資源,學生知道通過哪些途徑可以搜集到有效信息,避免網海撈針。
3.讓學生看到做了什么。即要有展示積累成果的過程對學生搜集整理的學習資料要進行展示或評價,直觀地評價給學生以足夠的信心和對老師的肯定。如組織學生辦一期手抄報,或者舉行一次主題討論會,因為學生都有第一手資料,參與活動的積極性高,會有很強烈的成就感。
總之,教師的作業設計,也是需要我們認真研究對待并真的要下番苦功夫。學無止境,語文教師的作業設計必須從學生的個體需求出發,把學生放在完成課業任務的主人這一維度上,融知識性與趣味性、科學性與人文性、創造性與發展性于一身,才能讓語文學科變成一塊“磁鐵”,吸引學生愛上學語文,積極主動完成語文作業,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