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詩琪 (南京郵電大學物聯網學院)
所謂“智慧校園”,一般是指通過運用物聯網、云計算等現代信息科技手段,來實現校園內人員,包括教師、學生、行政人員等信息交互、實時化管理的校園模式,在這一過程中,物聯網技術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縱觀當前智慧校園的研究中看,對于智慧校園運營現狀、發展方向、校園建設等方面已有豐富的研究成果,但是對于以學生社團這一大學生高校活動,其與物聯網技術的聯系卻易被忽視。因此,筆者以此為切入點,以期能夠深入挖掘物聯網技術對高校社團組織建設的作用,從而促進高校學生社團組織的發展與成熟。
高校學生社團是當前學生校園活動的形式,是高校課堂教育的補充,是高校學生綜合素質提升的重要校園組織。隨著物聯網技術的普及,高校社團這一組織在“智慧校園”的大環境下,愈顯重要。
高校學生社團的明文規定,可追溯至2004年的《關于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社團工作的意見》一文,根據該文規定以及現有學術界對高校學生社團的概念探討,筆者認為,高校學生社團實則是指以高校學生為組織主體,以學生興趣愛好、價值取向、學術觀點等作為社團分類,并按照相應的社團章程進行組織建設與活動開展的學生組織。也就是說,高校學生社團是展現學生領導能力、提高學生實踐水平的重要平臺。
作為重要平臺的高校學生社團,在當前眾多高校里遍地開花。依據社團的設立目的,現有的高校學生社團可以劃分為學生委員會與功能性社團。所謂功能性社團,一般是指設立目的具有明確性、活動內容具有特色的社團組織,可分為學生委員會和功能性社團。學生委員會包含校學生會、院學生會,這是自我管理的統一性學生組織形式。一般設有辦公室、宣傳部、文體部、外聯部、學風建設部等部門,分別管理不同事務。功能性社團主要包含:第一,文體類社團,主要提供文化藝術表演、體育運動鍛煉的空間,滿足大學生身體素質與精神文化需求,如太極協會、舞蹈協會、長跑協會等;第二,學術類社團,主要以學術交流為活動核心,以滿足大學生對知識的需求,來提高學術水平,如外語社、詩詞協會、馬克思主義理論社等;第三,興趣類社團,主要以學生興趣培養為社團宗旨,提供興趣可依托的場地與伙伴,如天文社、圍棋社、話劇社等;第四,公益類社團,主要開展社會公益服務、社會無償實踐活動,如青年志愿者協會、綠地養護協會等。
作為互聯網發展下的新事物,“物聯網”的實踐最早源于1990年施樂公司開發的可樂販售機,而“物聯網”一詞則是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于1999年提出。“物聯網”,這詞面本身,我們即可解讀出其“物與物相聯接”的基礎含義。進一步深入分析可知,“物聯網”還包含了兩層理論內涵:其一是載體方面,物與物聯接的基礎仍必須依托于互連網本身;其二是用戶方面,物連網的用戶涵蓋了能夠進行信息交互與共享的任何物品。也正是基于這兩大特征,物聯網技術已逐漸在以物交換為主要手段的各行各業中推廣開來。在現有的物聯網技術中,為了實現物聯網技術中感應物與被感應物之間的網絡連接與信息傳遞,互聯網領域中的感知與識別技術必須應用其中,只有網絡傳感技術、RFID 技術這兩個技術的開發與運用,才能助力物聯網技術的實現。
不難發現,除了上述的物聯網應用實例,智慧校園的建設已日益成熟。在這一過程中,作為校園重要活動之一的學生社團組織,也成為與物聯網技術息息相關的重要成員。兩者的關系也在推廣與應用中顯而易見:
物聯網技術是學生社團組織運行的支撐力。學生社團組織種類繁多、成員眾多,如果僅僅依靠傳統手段來管理與建設,如紙質簽到、現場報名等形式,那么瞬息萬變信息量的龐大、社團組織成員的不斷增多,勢必造成信息資源無法及時傳達、內部管理存在混亂等管理難題。而物聯網技術的出現,恰好解決了這一問題:在物聯網環境下,通過信息技術的共享平臺,加之以實時數據監測系統,能夠從技術層面上為學生社團組織的運行提供支持,從而使社團組織的管理與建設能夠高效開展。
學生社團組織是物聯網技術成熟的催化劑。學生社團組織的建設是當前智慧校園的重要內容,因此學生社團組織建設的成功與否,也是智慧校園實踐的重要一環。而物聯網技術作為促進學生社團組織建設的核心技術,其在推動社團的發展的同時,也在促使自我技術的變革與成熟。學生社團組織也是物聯網技術的完善的實踐應用的樣本,能夠加快了物聯網技術的更新,在一定程度上推進物聯網技術在信息環境的成熟。
高校學生社團組織與物聯網技術的聯系日益緊密,而物聯網技術在社團組織建設中的逐漸應用也指日可待。因此對于物聯網技術在高校學生社團組織建設中的引進與推廣的可行性評估也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筆者認為,對于物聯網技術應用的可行性分析,可以從物聯網技術的應用實踐、應用價值以及應用前景方面各個突破。
物聯網技術概念自2005年被國際電信聯盟正式提出之后,在社會各領域中的應用被不斷推動。而智慧校園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應運而生。根據對當前智慧校園建設的實踐考察,物聯網技術在智慧校園的各個項目中應用成效可見一斑。
節能校園項目。通過物聯網技術實現在校各項能源數據的實時監控,由此及時掌握在校師生數量,并依據這一數據分析出學校食堂、超市等服務部門當日的供應量,從而有效避地免食物、生活用水等資源的浪費。另外,在教室、寢室等場所按照環境溫度監測儀器,以通過人數變化、光照變化實現智能供水供電、調節室內氣溫光照等,在優化資源的前提下營造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
平安校園項目。校園環境的安全關系著校園基本生活保障問題,因此平安校園項目在智慧校園的建設中不容忽視。在物聯網技術平臺中,校方利用綜合安全系統,如GPS 定位系統、圖像識別系統、無線傳感系統等,配套相應的寢室門禁、校門車閘,以確保校內師生安全、校內行駛車輛管制等,為校園安全維護構建一個嚴密網絡。
對于高校學生社團組織而言,倘若將物聯網技術運用于其組織建設中,將具有多層面的實踐價值與意義:
第一,優化流程,降低活動成本。社團活動是高校學生社團組織的靈魂。而物聯網技術的存在與引進,恰好使這一靈魂得到更到位的展現。具體展開來說,就是憑借物聯網技術中的無線傳感、圖像識別等技術,改變傳統的必須一對一進行認定的活動方式,以此通過互聯網平臺,加強活動對象與活動主體之間的直接聯系,由此優化了活動籌備的流程、簡化了活動過程中的步驟,實現了社團活動的最優方案,使活動成本保持最低值,也大大提高了整個高校社團組織的辦事效率。
第二,便捷交流,豐富活動內容。在過去的高校中,由于社團組織活動眾多、人員復雜,校內社團組織往往各自開展活動,很少進行社團與社團之間的交流與溝通。而物聯網技術能夠通過一個統一的信息云端,將不同社團的活動信息、社團發展情況進行及時的更新與反饋,使每個社團管理者都能第一時間掌握自身以及其他社團的基本信息,實現信息共享,推進了不同社團之間的交流,還能為社團合作提供一個技術平臺,使高校社團活動向高質量、高效率的方向發展。
第三,創新升級,打造社團品牌。對于高校社團而言,由于經營不善、資金有限等原因,社團的興衰替司空見慣。而物聯網技術這一劑強心劑的注入,可以讓高校內形形色色的社團有了技術支撐,通過實時數據監測系統,隨時知悉社團發展信息,從而能夠及時對社團建設中的漏洞進行補救,為社團建設的信息化、科技化道路提供有力的支撐。更重要的是,高校社團以這一“互聯網+”的方式實現了自我的創新升級,提高了社團競爭力,在當前高校環境中樹立起了優良的社團名聲與品牌。
在“互聯網+”的這一大環境下,物聯網技術推廣的國內外政策呼聲也與日高漲。從國外來看,作為物聯網技術的先導者,美國已出臺多項政策規定為物聯網技術的應用保駕護航,諸如規定物聯網技術標準以提升可操作性、出臺《推動物聯網發展》規定發展方向等;韓國則推出《物聯網基本規劃》構建出了涉及各產業鏈的物聯網生態體系。而縱觀我國國內對物聯網技術的政策,雖然目前并沒有出臺專門的法律法規,但是各省各市的地方規范性法律文件都大力倡導物聯網技術運用于教育教學、校園建設等方面,并逐步推廣到高校學生社團組織建設中。
正是基于物聯網技術與高校學生社團組織的特性,以及兩者能夠一以貫之的創新與變革的共性,在高校學生社團組織建設中應用物聯網技術才成為可能。但是,兩者的應用也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來不斷磨合,通過技術不斷更新社團組織,通過社團組織不斷鍛煉物聯網技術,如此“互聯網+”時代命題下的高校學生社團組織才能在智慧校園中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