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東華 (吉首大學)
在師范生進入大學校門的那一刻起,他們的成長就應該得到全方位的指導。讓他們了解并熟悉所在大學的師范專業學習環境及學校機構、信息平臺與規章制度;加強、加深對師范教育的專業性認識;為學生解讀師范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組織他們學習教師職業資格獲取和師范類專業認證基本政策;了解教師職業發展、學歷提升基本政策;了解教師教育資源的獲取方法與途徑;并收集、整理并回答學生關心的問題。讓每一個進入大學的師范生能夠正確認識教師職業,對自己大學四年里什么時候學什么、怎么學、達到什么目的、取得什么效果都做到心中有數。這樣就能把學校的培養目標、培養內容、培養要求和學生個人的成長很好地結合起來。
《高等師范學校學生的教師職業技能訓練大綱(試行)》將教師職業技能分為如下四類:講普通話和口語表達技能、書寫規范漢字和書面表達技能、教學工作技能、班主任工作技能。很明顯,要成為一個合格的教師,師范生必須從這些方面努力培養和提高自己的能力。普通話是教師的職業語言,師范生必須通過國家主管部門制定的《普通話水平測試標準》。要切實加強師范生的普通話教學,必須確保每一個師范生能夠達到教學的要求,教師的教學效果,與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有非常直接的關系,為此高校應開設“教師口語”課程,必須對師范生進行專業的、系統的口語訓練,要求師范生通過朗讀、講演、辯論等多種形式鍛煉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
毛筆字、鋼筆字、粉筆字是教師教學的基本功,這個必須落實并加強。現在是運用計算機、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手段實施教學的時代,不少人認為三字已經不那么重要了。其實,作為教師,一個合格的教師,毛筆字、鋼筆字、粉筆字是不會過時的。不能忽視對師范生的三字訓練,應該對師范生的三字培訓提出明確而具體的要求。必須要求每一個師范生加強練習,按字帖完成多少毛筆字、多少鋼筆字和多少粉筆字,要嚴格進行檢查、考核,考核結果作為學生評優、評獎、畢業的依據。要有目的、有計劃的組織開展藝術與體育活動,培養師范生的個性化技能;應結合專業課程教學,組織學生進中小學校,讓他們體驗和感受教師的現實生活和教育教學現狀,了解我國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的現狀和趨勢,真實了解、學習所學專業從業教師必備的教學基本技能和要求,讓他們真切認識到他們未來的工作性質、工作內容、工作要求和他們自身存在的不足。從而自覺、主動的學習和鍛煉自己。進行班級管理是教師必備的技能,要通過見習和實習,請教學一線成功的班主任教師做講座,言傳身教,培養師范生的管理意識和管理能力;有計劃、有目的的要求師范生參與學校的各類學生活動,強化培養學生的溝通協調、組織管理和團結協作能力;要求師范生積極參與各類學科競賽活動,培養他們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創新能力。
組織演講、作文、黑板報等競賽活動,提高學生的表達技能和圖文設計能力;開展說課、評課、課件制作、板書設計、編寫教案、文獻檢索等訓練;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實驗或主持科學研究項目,組織學生開展學科教學和教育理論的學習;培養學生對教學情境、教育教學理論、教學文件等的分析與判斷能力、研究與創新技能;加強微格技能訓練,每個師范學生都要通過微格教學的訓練,提高教師職業技能;組織學生開展教學觀摩,尤其是高質量教學比賽錄像課的觀摩與評講,帶著問題去思索和提升教師職業技能;師范學生在實習中,積極主動向優秀教師,利用這個機會,廣泛向各學科的優秀教師學習,通過教育實習,使學生在教學工作實習、班主任工作實習、教育調查與研究等方面得到全面鍛煉,進一步深化專業思想教育,培養和提高評課、教案編寫、課件制作與教學技能的能力,以適應新課程標準下課堂教學的組織與實施。
首先,對師范生教師職業技能的培養,必須持之以恒。師范生教師職業技能的形成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師職業技能的提高,是通過不斷的學習實踐完成的。教師職業技能的培養必須注意理論聯系實際,理論指導實踐并在實踐中得到檢驗,要注重在培養過程中加強技能訓練和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教師職業技能。其次,要注意對師范生職業技能的全面培養。教師職業技能是一種有許多子系統構成的綜合技能,各構成要素緊密相關,培養與訓練必須考慮技能的各個要素,全面培養。第三、要注重因材施教與突出重點。不同年級、不同專業方向的師范生有其各自的特殊性,要根據專業、年級和個體的差異,有重點地進行培養與訓練。第四,教師教育類課程的開設要貫穿師范生職業技能教育的全過程。教育學、心理學、學科教學論等教師教育類基礎課程的講授訓練,見習、實習等環節必須落實,必須有實效。第五,要加強對師范生職業技能訓練的考核。將統一要求與自主訓練相結合、統一要求與專業實際相結合,實行目標管理、分階段考核、統一評價,考核目標明確,考核手段科學合理、切實可行,必須細化和明確每一項教師職業技能或訓練項目的標準和具體要求,讓每一名學生都能夠充分了解自己的學習目標,使技能培訓成為師范生自主訓練、自主學習的動力。第六,要把教師職業技能訓練的任務必須落實到每個部門、每個學期、每個教師、每個學生,融入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凡是有利于培養師范生職業技能的內容,就應該作為教學的重點加以強調和突出。
教育實習,是培養師范生的重要手段和途徑,方式主要有集中和分散兩種形式。集中實習又可以采取一個學科集中組隊實習和多個學科混合編組實習。隨著高等教育的擴招,學校的專業、學科增加了,師范專業逐步被邊緣化,實習的方式也就多樣了。
分散實習,是當前不少高等學校師范生教育實習的主要方式。在大學擴大招生的形勢下,師范生實習的組織管理難度加大,實習場所、實習指導老師不足,為順利完成實習環節,適應大學生自主擇業的新形勢形勢而采取的一種形式。
分散實習有以下幾個好處:一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高校集中組織、管理、實施教育實習的壓力;也促使師范生個人主動思考教育實習。這可以使既需要指導學生教育實習又同時承擔其他班級教學任務的教師不用心掛兩頭,不會因指導師范生的教育實習而影響正常的教學,也不會因承擔教學任務而對教學實習的指導不到位;高校教學管理人員也不必為大規模的教育實習安排而忙的不可開。
分散教育實習指導難以到位、實習過程難以管理、實習效果難以保證,應該說利大于弊,對于分散實習應該加強管理。只要有利于學生的就業,就應該讓學生自主分散實習,其他情況,還是應采取集中教育實習。
學生在不同實習單位實習,實習的指導、內容、要求、評價等各方面的標準都存在差異。學校無法了解實習學生真實的實習情況,嚴重影響實習的作用和意義,既影響學生的個人成長,也對學校的教學質量、辦學聲譽產生不良的影響。
集中教育實習,便于集中管理,指導教師可以和實習生在一起,對他們的實習內容、實習方式進行指導,學生們在一起,也可以相互學習、互相幫助,共同提高。
單一學科編成的集中實習隊,雖然由于一個科目實習的學生多,會對實習學校的實習科目所在的班級形成全面的影響,但只要與基地學校溝通協調好,人數在實習基地學校可以接受的范圍內,是便于基地學校的集中管理的,實習也是在管理范圍內有序開展,實習效果是可以預期的。不同專業混合編成集中實習隊,這雖然可以讓不同的專業學生之間相互了解、學習,但由于專業的不同,差異性是非常明顯的。這種混合編組,不利于高等學校的管理,派什么專業的教師去帶實習隊都難以勝任這個工作,一是指導教師不可能熟悉多個專業,這樣勢必造成實習指導教師的直到無法到位,其次是實習指導教師與學生之間相互的不熟悉,指導教師對學生的管理也難以開展。混合編組,也不利于接收實習的學校開展管理,多個專業,一個專業幾個人,同時對實習學校多個學科產生影響,不利于中學的教學,甚至于影響中學的教學質量。問題也是十分明顯的。
集中實習與分散實習就實習管理、實習效果而言,集中實習應該是最好的選擇,分散實習可以作為集中實習的補充。集中實習中單一學科編組又優于混合編組。
在實際的教育實習工作中,采取那種實習方式,應該依據學校實際、專業實際、學生實際,需要靈活處理,不要以一種方式完全否定另一種方式,這個決定權應該回歸人才培養,主動權應該回歸到學校、學生。
在師范生職業技能培養中,要主動將中小學的名師“引進來”,同時也要積極作為,促進高校的教師、學生“走出去”。既要在學校課堂上增強實踐教學的內容,也要更多地創造現實情境中的教學實踐機會,采取更為開放的辦學態度和教育模式。在實踐教學實踐基地上,必須按培養師范生的需求為標準加以選擇,積極探索大學師范培養實習中的大學與實習學校共贏的途徑,努力是師范生的教育實習成為雙方都積極、主動、樂意的教學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