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曉燕
(陜西省西安市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附屬中學太白校區 陜西 西安 610000)
師者,傳道受業解惑也。具有濃厚的教育興趣,自然也是衡量教育幸福的重要要素之一。如果所有的教師具有這樣的職業素養,達到如此的精神境界——從教是他的最愛,當老師是他的興趣,所教學科是其專業興趣所在,那么不僅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有了可靠保證,而且教育事業必將充滿生機活力而大有希望。[1]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提倡教師在日常工作中做一些科學研究”,“如果你(校長)想讓教師的勞動能給教師一些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致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你就應當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一些研究的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2]494我校“芯動課堂”在此理念下應運而生。
芯,即物質的中心和本質。于教育而言,學生是教育之“芯”;于課堂而言,學生是課堂運轉之“芯”,好的課堂就是要讓學生動起來,做到真正的手動,眼動,腦動,心動,從而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自主學習課堂。“芯動課堂”的核心理念就是在教師的引領下形成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的課堂教學。
孔子曾提出“知之者不好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把以學為好,以學為樂視為學習的最佳境界或最高目標,這種教學目的觀影響和激勵了后世幾千年的儒家學者。[3]
猶記執教七年級下自讀課文《回憶魯迅先生》,全文67個段落,如何在一個課時內領略文章精髓并交給學生長文短教、長文學習的抓手呢?在課堂上初次嘗試小組合作模式教學,一改以前直接坐在一起華麗麗討論、熱熱鬧鬧交流的表面合作模式,而是根據學生學習能力不同、管理程度不同、性格差異互補等因素綜合考慮,把全班分成九組,每組由組長管理,組員合作,發揮特長,充分利用差異勢能,實現互助合作,共同探討實現教學目標。45分鐘的課堂緊緊圍繞教學目標、重難點,環環相扣展開教學。授課后評課老師及時給出了改進建議,雖調動了大部分同學的積極性,但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小組討論模式太單一、如何在組內合作的基礎上提升高度,實現拓展提升進一步展示出突破呢?也引起了自己的思考。
第二次執教文言文《賣油翁》便在小組合作模式的學習基礎上,增加了自我表達、自我質疑環節,改為預習——自學——質疑——點撥——講授——生總結——師補充這樣一個從文字——文章——文學——文化的教學過程。從課前的構思、課程預設到課后的反思,多少個輾轉反側寤寐思服之后的提升,猶記半夜夢醒之后思課的冷靜,初次嘗試失敗后的心痛,你要飛得多高,必先做好跌落的苦痛準備。“芯動課堂”就這樣在一次次的嘗試中撥開云霧像我們深情走來。
“芯動課堂”的核心是為了提高學生的生命質量,讓學生跳出純課本的知識教學模式,將社會生活能力、生命質量的提高融入到課堂中,讓學生在課堂中得到全方位的成長。
我們的語文課一改嚴肅面容,收起說教鋒芒,讓學生自主探討索求質疑,用自己的學習體驗代替教師單一的“一言堂”,有思考、有注入,有生成,有輸出,生生合作、師生合作,形式活潑,不拘一格,真正體現了學生是課堂的主人目標,將生命成長的點滴在課堂的每一個角落綻放,關注了學習個體的體驗,師生理念上得到了更新,教師觀念上有了“我要改變”的強烈意識,大膽放手;學生表現上有了“我要表達”的訴求改變,客觀上構建起了學生學科素養,真正形成了為生命負責的教育觀。
在執教《望岳》一課時,便大膽放手,讓學生自我解讀詩詞,從詩人介紹,泰山風光、詩文賞析都進行了嘗試和突破,以前老害怕學生做不好、做不到自己心上達不到預期的目標,這次的嘗試之后,發現只要給布置任務合理,合理指導,學生完全可以做到代替老師進行初步解讀,這個過程會比較磨人,需要多次指導,但學習不就是一個不斷探索自我提升的過程嗎?
教育家杜威說:“給學生留下最持久印象的教師,能夠喚起學生新的理智興趣,把自己對知識對藝術的熱情傳導給學生,使學生有探究的渴望,找到知識的動力。這是一件最為重要的事。”[4]
經歷了“芯動課堂”浪潮洗禮之后,現在的自己在授課前必先問自己幾個問題,這篇課文哪些知識是學生知道的(一提帶過),那些是學生有困惑的(重點講),重點講述的過程中那些是學生初步能達成的目標(學生自我思考、小組合作),剩下的核心內容帶領學生一起研討,這樣的一節課循序漸進,難易結合,充分做到了心中有數,有針對性。
當然,語文課的課型多樣,還需要不斷開發思考,任何一勞永逸的方法都是不可取的,只有不斷思考、不斷琢磨才能根據本班學情找到適合自己班級師生的一條學習前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