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朝暉
(安徽省安慶市岳西縣思源實驗學校 安徽 岳西 246600)
公元1818年,英國著名詩人雪萊與妻子瑪麗·雪萊在日內瓦湖游覽期間,瑪麗在湖畔的一間小木屋之中寫出了一部充滿了想象力和哥特式驚悚的小說。故事情節很簡單,一個科學家利用死人的器官和軀體,拼接成了一個新的人體,并利用電流激活了這個生命體。但是天性善良的巨人卻因為猙獰可怖的外表而被人類世界所排斥,最終導致了人造人的悲劇。這就是現代第一部科幻小說《弗蘭肯斯坦》,瑪麗并沒有意識到,在這個大雨的夜晚,一個嶄新的文學體裁——科幻文學誕生了。科幻文學就是試圖去預測未來科技進步對社會影響的一類故事。
三十年后,法國作家儒勒·凡爾納以飽蘸幻想的妙筆創作了《神秘島》、《海底兩萬里》、《80天環游地球》、《從地球到月亮》等膾炙人口的作品。其中的能潛入海底的密閉船只(潛艇)、有聲傳真(電視)、垂直起降飛行機器(直升機)以及將人射到月球上的巨炮(載人火箭)等全新的事物令讀者超越時間的限制,置身未來的先進時代之中。凡爾納被人們稱譽為“文學家中的科學家”。法國的利奧臺元帥甚至說:“我們國家科學家的工作就是將凡爾納的預言變成現實。”
1895年,英國文學家H.G.威爾斯憑借《時間機器》一舉成名,通過他筆下的時間機器,讀者進入到了幾十萬年之后的一幅幅觸目驚心的未來畫卷中。其作品還有《昏睡百年》、《隱身人》、《世界大戰》等。
凡爾納的作品著重于科學技術本身的發展與變化,而威爾斯注目于科技給人帶來的后果與影響。這也就是現今科幻小說分為硬科幻與軟科幻的由來,前者偏重于科學技術,后者偏重于對人文社會的描寫。
二十世紀是科幻文學的黃金時代,以艾薩克·阿西莫夫、阿瑟·克拉克、羅伯特·海因萊因為代表的優秀科幻小說家們創作了大量杰出的作品。阿西莫夫著作等身,其《基地》、《銀河帝國》、《機器人》等系列作品被譽為“科幻圣經”。他自創的“機器人學”(robotics)一詞已在科學界廣泛使用,“阿西莫夫機器人三定律”至今仍影響著當今的科幻文學與影視作品。這令他多次獲得代表著科幻界最高榮譽的雨果獎和星云獎。以小說與同名電影《2001:太空漫游》享譽全球的另一位大師克拉克,在1968年就已經將太空旅行、人造衛星通信和計算機的運用展現在大屏幕上。美國航空航天局稱贊其為美國阿波羅登月計劃提供了最重要的知識動力。
隨著時代的變化,現代科技的迅猛發展帶來的負面效應也漸漸浮出水面,核戰、能源枯竭、生態危機、人口爆炸、食品安全等正威脅著人們的生活。這些元素也體現在了科幻作品之中,如馬斯·阿羅·祁利斯所著《未來水世界》,描繪了一個因為環境破壞而導致全球的大陸都被上升的海水吞沒的世界,人們只能生活在簡陋的帆船上過著原始的生活。俄羅斯作家狄米奇的《地鐵2033》則描繪了人們經歷了核大戰之后在莫斯科地鐵之中茍延殘喘的生活場景。此類作品普遍表達了作者對科技這柄雙刃劍的憂慮和對未來的不樂觀。
我國科幻文學的發展歷史比五四新文學更加悠久。早在1900年,文學改良的倡導者梁啟超就已邁出了中國科幻的第一步,他以文言文翻譯了凡爾納的《兩年假期》。兩年之后,梁先生又在倡導小說革命之際,發表了著名的《新中國未來記》。魯迅先生是另一位在國內最早翻譯、研究、闡述科幻文學的先驅。翻譯《月界旅行》之后,他又發表文章提出科幻小說應該具有“經以科學,緯以人情”的文本構造方式,并指出“導中國人以進行,必自科學小說始”。改革開放后,中國科幻文學的創作漸漸步入正軌。《小靈通漫游未來》、《飛向人馬座》等優秀的作品不斷涌現,童恩正的作品《珊瑚島上的死光》被改編為電影后轟動一時。1999年全國高考語文作文題是“假如記憶可以移植”,這標志著我國科幻的發展進入了新時期。
近期,許多科幻文學研究者和業內人士紛紛驚呼,中國的科幻小說創作已達到世界水平!這對亟待擴大國際影響的漢語寫作來說,是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作為中國現今科幻小說界的領軍人物,劉慈欣憑借恢宏的格調和豐富的想象力獲得廣泛贊譽。其代表作《三體》一共有三部,講述了地球人類文明和外星三體文明之間的生死博弈及兩個文明在宇宙范圍內的興衰歷程。《三體》系列不僅在國內受到了熱烈追捧,經翻譯成英文后在世界上也大受歡迎。美國前總統奧巴馬在采訪中曾多次提到這本書,表示自己在閑暇之余愛讀小說,尤其喜愛科幻小說《三體》。2015年《三體1》獲得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劉慈欣也成為了第一個獲此殊榮的亞洲作家。
學生學習語文學科的主要目的是培養語言素養、文學素養和思想文化道德素養。除此之外,也需要發展思維能力、提高想象力和創造力、了解并掌握科學的思想方法等。作為文學的一種,科幻文學既有一般的文學特點,又具備自己獨有的特點,包括文學性、幻想性與科學性。因此,科幻文學擁有其不可替代的教育意義,一篇好的科幻小說,完全可以產生對人乃至人類社會進步的推動作用。
2.1 能夠陶冶學生情操。青春期的學生正處在人生觀與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思想文化道德方面的教育異常重要。《球狀閃電》里,因為一場嚴重的自然事故,主角決定投身于球形閃電的研究當中,畢其一生去解開這個自然之謎。誰也沒有想到,多年以后,球狀閃電竟發展為軍事中的超級武器,而主人公作為該領域的頂尖專家成為了祖國在未來戰爭中生死存亡的關鍵人物。作者劉慈欣將天馬行空的想象力與深沉理性的愛國主義相結合,告訴人們什么是真正的愛國者,內容壯懷激烈,扣人心弦,讓人欲罷不能。而蘇學軍的《末日火種》中,當一家人得知自己生存的星球即將遭受襲擊毀滅時,主人公的爸爸和其他社會科技行業方面的精英可以乘坐專機前往安全的其他星球,而普通人則要等待死亡的來臨。當爸爸跟他和媽媽分別時,小主人公的心理是極其復雜的,他既希望爸爸他們能夠成功,延續這個星球上的生命和文明,又不想與爸爸永遠地分別。當最后他看到爸爸沒有進入太空飛船,而是選擇留下來,一家人在雨中緊緊相擁,淚水雨水融為一體匯成幸福的源泉。災難面前的親情令人動容,讀者也對親情有了更深的體會。因此,篩選出正能量的科幻小說進入教材,可以對學生的情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進而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三觀,從而更好地成長。
2.2 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科幻文學既有一般性的文學審美價值,又有其獨特的審美價值。場景的宏大和畫面的奇異,是科幻文學最重要的審美特征。科幻作品中的客體通常部分或完全虛構,是人們認知之外的事物,展現出作者瑰奇的想象。除了“奇”,還有“大”。因為科幻小說往往描繪的是與現實迥異的世界,因而需要通過寬廣的視野使讀者產生直觀的印象,所以科幻作品中經常出現宏大的場面。在《流浪地球》中,劉慈欣以磅礴大氣的筆調展現了一幅末日來臨之前,人類世界集體遠征的壯闊畫卷——未來某日天文學家發現,太陽會在短期內提前變成紅巨星,不再發出光和熱,同時它的體積會膨脹數倍,即將吞噬包括地球在內的近日行星。人類決定遠征,但尚未發現任何適合人類生存的類地行星,于是人類強行改變了地球的軌道,帶著地球一起在太空遠航。作者沒有從宏觀上俯瞰的角度表現整個故事,而是通過一個置身其中,見證了那段悲壯歷史的普通人的眼睛,來看整個天翻地覆的世界。故事里隨處可見對主人公所見的宏大奇異場面的描述,如“地球掠過木星軌道時,龐大的木星像吞噬天地的怪物一樣占據了我所能看到的整個天空,木星表面的大紅斑如同一只紅色的巨眼,緊緊盯著我們的世界。”①木星在主人公的眼里就像是一只宇宙中的巨怪,令人震撼。科幻文學超乎認知的畫面之美,對文學審美多樣化的發展,有著積極的意義。對初中生來說,這也是一種美術課堂之外的美學教育。
2.3 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性思維。幻想是一種獨特的人類思維,科幻小說中那些超越現實的科技和景象,其實正是想象力釋放的展現。美國評論家哈桑指出:“科幻小說提供了關于一個技術的人和一個正在擴展著的宇宙公民的神話。通過它的種種形式,能使人看見現有經驗的創造性的或毀滅性的潛在力量。而想象力也找到了一條面對文化或意識領域中驚人變化的途徑。”②潛水艇發明者之一,美國青年科學家西蒙·萊克在自傳的第一句話便是:“儒勒·凡爾納是我畢生事業的總指導。”無線電的發明者馬可尼、飛躍北極的海軍上將伯德以及火箭之父羅伯特·戈達德,在談及他們的發明創造時,都表示自己是從凡爾納的小說中受到啟發的。今天人人都在使用智能手機,實際上,手機的誕生與《星際迷航》(Star Trek)是分不開的。有一次,美國工程師馬丁·庫帕偶然在電視中看到太空飛船里,艦長對著手中的一個小金屬盒說話,頓生靈感,在實驗室里完成了第一部便攜式移動電話的開發,因此第一款翻蓋手機被命名為StarTAC。可見閱讀科幻文學有助于釋放讀者尤其是青少年的想象力,使其想象力空間不斷得到擴展。并且能夠促使大腦思維活躍,激發邏輯思維的發展和升華,形成更為理想的思維方式。這也是許多政商界人士是科幻小說忠實擁躉的重要原因,如美國前總統奧巴馬、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皆在公開場合表示自己是科幻迷。
2.4 加強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隨著科學的發展,世界不斷發生著變化,人們必須面對全新的未來。有許多優秀的科幻小說都以現實為背景,通過對未來的想象,反映出形形色色的社會問題,探索解決這些社會問題的出路。中國科學院理論研究所研究員李淼說:“科幻的作用是解放大家的思想,把各種可能的未來羅列出來。”③科幻能夠告訴人類,關于未來會有哪些好的可能性和壞的可能性。閱讀科幻作品,可以讓學生對未來的各種可能性作思想準備,對諸如大城市病、溫室效應、水資源短缺、空氣污染等人類發展中面臨的問題加深了解,其中各種各樣的科學假說,會讓學生們學會探索、猜測,打破從現實到實際的思維定勢,并通過學習和思考提出自己的獨立見解。同時,也可以使他們學習到故事中的英雄人物在困境中直面挑戰,永不言棄的精神,從而積極面對并克服人生的各種困難,努力創造更美好的明天。
2.5 有利于我國科技事業的發展。回顧歷史,我們發現,許多科學家都曾談及,他們從小就開始閱讀科幻作品,并在其影響之下漸漸走上科學之路。近幾年,美國馬里蘭大學開展了一項關于科幻是否會影響學生選擇科學職業和對未來科技預測及創新的研究。④該研究通過對美國國家航空和宇宙太空飛行中心的科學家們進行調查與訪談,揭示出科幻作品在科學家們的職業選擇和研究軌跡上的影響。該研究顯示,一個人在孩提時期經歷過的某些事件將對他今后重大的人生決定起到關鍵性的影響,而科幻文學在科學家們的學術發展方面產生了積極影響,尤其在早期專業素養和能力形成時期,很多科學家都指出科幻間接地作用于他們的生活與事業,影響其事業的選擇與科研創新軌跡。訪談中涉及到的突出一點是青少年所接觸到的最初的科學便是科幻文學,一位科學家提到,“回想起青少年時期讀過的科幻小說,對我影響最大的一點便是對無限未來的敬畏與對任何可能性的期待。”⑤一位“看過很多科幻文學,也看過許多影視作品如星球大戰”的科學家則認為正是科幻讓他對科學與天文學產生了興趣!⑥另外一位科學家做了更詳盡的解釋:“科幻對于我與很多人一樣,已不僅僅是一種啟發或靈感,在某種程度上更如同是引導者,是我們與真正的科學的第一次親密接觸。”⑦這些實例展示了科幻對科學家們職業選擇的影響,而這些影響普遍是正面的。我們有理由相信,科幻文學進入初中課堂,可以激發許多學生對科學的興趣,為我國的科技創新的奠基工作添磚加瓦。
2017年筆者曾有幸旁聽了北京師范大學科幻文學專業吳巖教授的本科課程,吳老師深入淺出的課堂教學令人印象深刻。課后,在得知筆者是初中語文教師后,吳教授熱情地向我介紹了科幻文學在教育界的發展狀況。早在1953年,美國就已嘗試將科幻引入大學的教學。如今歐美高校中的科幻教育已趨成熟,越來越多的科幻作品被應用于天文學、化學、生物學甚至哲學的教學中,它們被用以幫助學生學習、討論和研究科學原理及應用,是教學實踐的一項有效資源。而中小學校也紛紛開設科幻課程,包括以科幻小說創作為主的語言學習類課程與將科幻作為媒介輔助教學的科學類課程。科幻在我國的教育界尚處于起步階段,但近幾年來隨著我國教育理念的不斷發展,《喂——出來》、《帶上她的眼睛》等短篇科幻小說被選入初中語文教科書,科幻文學正越來越得到中學教育界的重視。接著教師引入一個新的講述核心經驗,然后讓幼兒在操作實踐的機會中得到鞏固,根據幼兒講述的情況提出新的講述要求,再次鞏固和遷移新的講述經驗。
注:
①劉慈欣.《流浪地球》,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8年.
②姜男.《歐美當代科幻教育價值探究》,《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5年第一期.
③羅昕.《科幻能承擔科普功能嗎?科幻作家怎么看》http://www.thepaper.cn/www/resource/jsp/newsDetail_forward_1268153.
④Fleishmann,Kenneth R. ,Templeton,Thomas Clay,”Past Futures and Techno scientific Innovation:The Mutual Shaping of Science Fiction and Science Fact”,Proceedings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45(2008):1—11.
⑤Ibid.
⑥Ibid.
⑦Ib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