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凌云
(浙江省金華市浦江縣七里中心小學 浙江 浦江 322200)
故事板塊是小學英語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提高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有的教師在教學故事板塊的內容時,片面強化語言知識的機械操練。學生在故事課上被動接受知識,久而久之就導致了思維的懶惰和依賴。
2018年1月,筆者有幸觀摩了一節故事教學展示課,回顧授課教師教學過程,頗有感悟。本課教學內容選自人教版《英語》教材三年級上冊Recycle 2 Read aloud。本部分的故事發生在樹林里,一只小鳥想吃面包,鳥媽媽就去鳥窩里找,小鳥趁媽媽不注意飛到樹底下。突然,來了一只大黑貓,幸好鳥媽媽及時飛過來保護自己的小鳥。該板塊要求學生在理解故事的基礎上鞏固復習4~6單元動物、食物和數字的詞匯;能聽懂、會說句型“What’s this/that? Have some … can I have some …?How old are you?-I’m…. Look at your …. I like it. Thanks. Thank you.”等,能運用正確的語音語調朗讀故事,能有感情地表演故事,并學會從多個角度思考故事寓意。
[策略1]整合詞句復習,在同伴互助中培養思維
中低年級的故事內容大多圍繞學生學過的詞匯、句型展開,但受篇幅影響,所呈現的語言知識往往較少。在故事前環節,教師可結合話題進行發散式詞句復習,訓練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片段1]:Brainstorm
上課伊始,教師通過頭腦風暴的形式,讓學生兩人一組交流討論,在規定時間內迅速思考說出與給出主題相關的單詞,旨在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
學生展開討論,期間PPT出示部分食物圖片,以打開學生思維,激活知識儲備。教師巡視并運用4~6單元中與主題相關的句子在各組內進行提問。
T:Great! What words have you got in your group?
S1:Bread,milk,water,fish.
T:You are a big boy. I’m hungry. Can I have some bread, please?
隨后,教師以同樣的形式呈現了animals、numbers這幾個話題,讓學生先同桌間自由交流,再以師生、生生對話讓學生在語境中復習運用4~6單元中的詞匯、句型。
[分析]
故事前環節的頭腦風暴活動消除學生緊張的心理,增進師生感情,使學生有興趣走近故事,提高學生的整體思維能力。
片段1中,教師細化活動步驟,實現了教學內容上由詞匯到句型、教學形式上由師生到生生的層次性遞進:首先,讓學生兩人一組自由交流,說出與主題相關單詞,期間PPT出示圖片支架,教師走動參與討論并提供幫助;接著,以問答的形式創設簡單的課堂情境,體現了由詞到句的復習鞏固,激活了學生原有知識結構和儲備。
[策略2]挖掘文本信息,在探究體驗中培養思維
只有那些經過學生思考和分析事例而發現的真理和知識才能讓人印象深刻(汪明帥,2011)教師要在講故事的過程中,借助聲音動畫等形象的教學輔助手段,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傾聽故事中的聲音,品味文本中的細節,進而展開分析、思考等一系列思維活動,以充分體驗人物角色的情感變化。
[片段2]:Listen and Find out.
語篇意識的故事教學一般要按“整體感知——局部理解——整體理解”順序進行。為促進學生思考,培養其整體感知、捕捉信息的能力,教師利用PPT呈現不完整的插圖,讓學生發揮想象,猜測故事中主要角色,然后播放文本錄音,幫助學生初步感知故事主題及故事主要角色。
T(PPT出示不完整的教材插圖):Look at the picture carefully. Guess:What animals are in my story?
S1:Maybe a cat.
S2:A bear.
S3:A bird.
T:Good! Now let’s listen and check.(教師播放錄音,學生傾聽。)
[片段3]:Look and Number
在學生觀看了整個故事的動畫后,教師出示課件(見圖2),引導學生在觀察插圖,同桌討論的過程中關注文本細節,幫助學生體驗cat語氣的變化,從而使學生全身心地浸潤在故事情節中,進而提升其分析判斷的思維能力。
T:Please work in pairs, look and number.
T:You did a great job!
S1:3幅插圖中Cat越來越靠近bird.
S2:I like it.三句話的寫法不一樣。
T:Can you read the three sentences well?
學生兩人一組,有感情地朗讀,體驗cat語氣的變化,揣摩cat的心理活動,感受到英語語言也是有感情的。
[分析]
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師要引導學生在感知、體驗、實踐、參與的過程中發展主動探究新知的能力(黃蓓,2015)。這就要求教師在進行文本解讀時,既要解讀語言信息,也要解讀非語言信息,如聲音、插圖等。
故事教學中,教師可利用圖片、動畫、聲音等多媒體手段作為切入點,鼓勵學生結合生活底蘊去詮釋文本,用生活經驗去解讀教材,從而實現與故事的深層次對話,并受到啟迪。
[策略3]思考故事寓意,在小組合作中培養思維
故事不僅有豐富優美的語言,還閃爍著人性的光輝,蘊含著深刻的道理。教師要在學生了解整體故事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反思情節發展的不同階段,從多角度去思考、假設、推理和提煉,從而更好地拓寬學生思維。
[片段4]:Name the Story.
在學完故事后,教師設計開放性問題,讓學生給故事取個名,并用課件給出了兩個選項:1.Mother's love.2. Self-protection.學生先獨立思考,再四人一組展開討論,以下是學生的描述:
S1: I think “Mother’s love” is better. Because in Picture 1,the mother bird gives water and bread to the baby bird. And in the last picture,the mother bird drives the cat away.
[分析]
學生的思維不能僅停留在對故事文本的理解上。教師要在引導學生理解文本的基礎上,進一步發散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基于教材文本,聯系自身實際,展開深度思考。
“英語課程承擔著培養學生基本英語素養和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任務”(教育部,2012)。故事教學為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提供了無限及可開發的空間。教師要引導學生探究教材插圖和文本語言所蘊含的深意,通過同伴互助、小組合作等學習方式,讓學生展開分析,思考,想象,聯想,質疑等一系列思維活動,在思想的交流與碰撞中讀懂故事,樂學故事,這種有思維參與的課堂才能真正提升學生的英語素養,思維能力及綜合語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