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倩
(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第九小學 江西 撫州 344000)
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改革課堂教學,應著力于教學思想、內容、方法和評價的改革。改革教學思想思想是行為的先導。傳統的質量觀是導致課堂教學忽視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根源。經過十多年新課改的實施,課堂教學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也取得了較好的成績,但相比之下,在教育發展的新形勢下,在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的強烈需求之下,我們的課堂教學仍然存在諸多問題與不足。首先是校長、教師的觀念落后;其次是課堂教學改革只發生了形式上的變化,沒有實質性的進展;最后就是教師在課堂上關注學生學科能力的發展不夠。下面,筆者就如何進行課堂教學現狀改革、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1.1 觀念的轉變。教師觀念的轉變是個“隱形”的工程,是個深度的、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教師的自身反思和實踐來推動,從對抗到接受、從接受到言說、從言說到行動;從開始做到做得好,轉變的方式應該是和風細雨的,而不是轟轟烈烈、疾風暴雨式的。
1.2 理念的形成。課堂教學的改革,首先要有一個先進的理念指導,盲目行為的結果就是將學生變成課堂教學改革的試驗品和犧牲品。我們要廣泛地學習和總結經驗,形成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自由發展的課改理念。
1.3 教研組的建設。學校要成立教研組織機構,各學科都要配備學校專職的教研員,負責本學科教學改革;教研組要組織開展好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教研活動,按時召開研例會,教研活動要常態化,抓好教研活動的延伸推進。
1.4 教案的設計。認真地分析教材、分析學情,設計科學、適合不同學生的教案;落實學生預習;做好上課一切準備工作。
1.5 自主學習的引導。教師要把知識的傳授作為學生發展能力的平臺和媒體,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知識這個過程,學會學習,掌握方法,提高讀、寫、算、創新、自我管理、團隊合作等方面的綜合能力。
1.6 合作小組的建立。首先要做好學生座位的安排,成績的優中差、男女生、興趣愛好、個性特點等都是要考慮的因素;其次,要做好組內分工,并進行專門訓練,培養小組成員認認真真、實事求是的合作作風,不要投機取巧、流于形式的花架子。
1.7 因材施教原則的實施。作為教師,我們面對幾十個學生,他們的個性有差異、知識面不同、家庭環境不同、發展的需求不同,如果教師用統一的教法面對他們教學,這就是一種不公平。因此,要認真分析學生情況,準確地掌握他們的現狀,有針對性地運用不同的教法因材施教。
1.8 抓好兩個延伸。一是課前延伸:要認真落實好學生的課前預習,教師課前除了寫好導學案外,還要做好上課的一切準備工作,準備好課前應當由學生完成的活動、實驗等。二是課后延伸:首先要重視作業布置的質和量。它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后續保障。要根據學生的能力精心設計有利于提高他們學習能力的作業。其次認真批改作業,及時發現并整理課堂中學生存在的共性和個性問題,以便在課后進行有針對性的輔導,彌補課堂不足。最后,及時地總結和反思,改進今后的課堂教學。
1.9 課堂教學評價的轉變。評價主體由評價教師轉移到評價學生。沒有評價的新機制,要推進課堂教學改革是十分艱難的。所以,課堂評價不僅要有教導處的課堂評價體系,還應有科任教師在課堂中針對學生表現的評價體系。只有合理、富有激勵性的評價體系,才能激發師生教學興趣,促進教學效率的迅速提高。
1.10 長效機制的建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關鍵在教師,難點在課堂,重點在評價,但管理在校長。因此,課堂教學的改革要校長帶頭,全員參與,科學管理,聯動推進,不能單靠教師,也不能單靠課堂。同時要建立保障制度和長效機制,依靠校長的行政手段,使教學管理機制真正得以有序開展、長效運行。
2.1 整體參與與分類推進的關系。要組織全體教師認真學習他人的先進經驗,結合實際,認真思考,根據情況分類推進,不可搞一刀切。
2.2 學習先進經驗與校本經驗結合的關系。既要認真學習借鑒改革的成功經驗,又要吸收本校一些優秀教師的經驗,兩者結合,把先進經驗內化為教學行為,推陳出新。
2.3 形式和內容的關系。課堂教學的改革不是為了追求形式化的熱鬧的氣氛,不是用“滿堂問”代替“滿堂灌”,其內涵是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思考,發展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
2.4 課堂教學改革與學生海量閱讀的關系。要讓學生大量閱讀課外讀物,通過閱讀,豐富學生知識,提高學生表達能力、溝通能力、社交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2.5 課堂教學改革與教學基本環節的關系。課堂教學改革必須落實于教學基本環節之中,二者不矛盾。課堂教學是過程,只有合理、科學、有效的過程,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教學環節,才能產生有效的教學效率。沒有過程,就不會有結果。
就現在看來,實施素質教育,課堂教學要努力改變這種狀況。社會應為教學改革提供寬松的環境,教師應樹立正確的教育質量觀,認清課堂教學的重要職責,努力提高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課堂教學質量,既最大限度地調動課堂上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以科學的態度主動嚴謹治學,修煉思想,端正品行,學習知識,增長技能,又尊重學生的正當興趣,激發學生的創造熱情,引導學生良好個性的健康發展。為探索良好的教學方法,不少教育專家、優秀教師作了不懈的努力,但這遠遠不夠,我們廣大教師也應在改革教學方法上有新的創造、新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