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漢川
(湖北省洪湖市戴家場鎮第二小學 湖北 荊州 433204)
小學數學是一門邏輯性和抽象性較強的學科,能夠讓學生了解基本的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是學生理性思維形成的啟蒙課程。“教師教得辛苦、學生學得痛苦”是教師面臨的一大問題,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小學數學課程中有效的實現游戲化教學,可以突出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在傳統的教育中,教師往往都充當整個課程的主體,這也使得無法發揮課堂教學的真正價值。游戲化的教學可以充分的在教育活動中實現寓教于樂的原則,并且符合當下小學生的特點,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因此在小學中可以更好的提升教育質量。
不論就哪個階段的數學課程而言,其均會存在共同的特點,即具備較高的邏輯性以及抽象性,當然,小學數學也不例外。因此,教師十分有必要經由促進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提升的方式,促使游戲活動可以良好發揮出團體性活動的實效性,進而通過促進教師與學生間互動的方式,促使學生更好的參與到課堂中,對激發學生數學學習興趣,加深對所學習知識的印象具有積極意義。
所以,在應用游戲化教學法實施具體的數學教學時,教師不僅需要將自身于多種有效活動的引導性職能發揮出來,也應注重將自身的游戲參與者職能發揮出來,有助于促使學生更好的明晰以及把握所需要掌握的知識點。此外,于課堂中開展游戲活動時,教師應優先將班級中學生的參與熱情調動起來,并應組織成績較好的學生與成績較差的學生共同參與到相應問題的討論中來,有助于促進學生的互幫互助意識提升,進而有利于大幅度提升數學課堂的整體教學效率。
數學是一門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學科,思維能力的培養貫穿于學生的整個數學學習過程中。從小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心理特點來說,是以形象思維能力為主,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多以動手動腦等感官體驗來接觸新的知識。通過動手觸摸和動腦思考感受圖形和圖片的特征從而加深理解和記憶。同時,數學知識的產生又來源于生活,新課改中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聯系生活實際,改變傳統的死板教學模式,讓課堂氣氛活起來,讓學生動起來。新課程標準要求,小學數學要結合學生的生活常識和實踐經驗,讓他們從熟悉的事物中理解和接受數學知識。這樣可以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在豐富多彩的生活游戲中很容易地接受和掌握。因此,在課堂學習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習慣,在開放的課堂環境下激勵學生進行自主探究。
其實我們也偶爾能看到以前的數學課堂上也有一些數學游戲的教學模式出現,可是我們卻沒發現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對學生提升太多的能力,從根本來看其實不難發現這些所謂的數學游戲也就僅僅在表面稱“游戲”,而本質的游戲設定還是一成不變,這樣的學習模式一旦反復進行,學生反而覺得不能接受這樣沒新鮮感的方式,游戲的積極性變成了傳統的應試學習。所以說把數學游戲多樣化,才能讓師生能產生更多的積極性,學習的質量才會有質的提升。
老師可以多創新游戲的模式,打比方說在“計算接龍”的游戲中,傳統教學方式是讓學生多做題、多練習,在題海中提高計算能力,然而這樣的方式雖然看起來再簡單不過了,對于學生來說這其中的題海中有太多過于單一的題目演練,他們會覺得枯燥無趣,還會因為心理疲憊而影響其他時間的學習;而“計算接龍”的規則是讓學生進行分組,一起來完成一組題目的計算,算出題目的答案,學生們的計算能力不僅可以得到提升,游戲競爭的心理也使得他們從中得到不少的樂趣,更喜歡這樣的學習。
雖然我們看到現在的教學模式得到很好的改革,但是并非全面,甚至還有點缺陷。有的老師對自己的課堂不能真正的把握好,可能會在做數學游戲的時候存在僵硬的行為,只當成一個表面個工作而沒有實質性地讓學生進行全身心投入的學習。為了改變這個情況,老師先要提高自己的知識,拓展好視野。在進行游戲的時候,時刻注意學生對游戲的感知,引導學生樂意參加游戲的熱情。這個游戲的主旨還是離不開課本知識,游戲的模式知識為了讓學生圍繞這個知識點進行愉快學習而不能偏離學習目的,所以要時刻警惕讓學生把游戲和課本知識融合在一起,做到事半功倍。
綜上所述,教育游戲在小數數學的教育過程中占有很高的地位,也是一種相當優秀的教育方法。擺脫了傳統枯燥無味的教學方式,教育游戲可以使得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開心中成長,更重要的是能夠調動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在小學數學教學里融合游戲是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和小學生年齡特征相一致的教學方式,借助于有趣的小游戲,學生們可以更好地理解抽象數學知識,激發小學生們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有利于學生們提高自己的數學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