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爭妍
(河北省遷安市大崔莊鎮上金山院中心完全小學 河北 遷安 064400)
談到科學實驗就離不開觀察、離不開反復探索、離不開方法和材料運用的創新。通過科學實驗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動腦思考和動手實踐能力,開發學生的智力,還能夠讓學生體驗到整個科學探究的過程,增強學習動力。但是,當前一些小學對科學教學不重視,科學實驗更是形同虛設,甚至有的教師直接把科學實驗的結果告訴學生,這種情況需要引起高度重視。在科學教學觀指導下,小學科學教師要創新教育觀念,營造開放、高效的實驗情境,培養學生對實驗探索的期待感,創新實驗設計,為學生提供自我設計、自我探索的機會,滿足學生的實驗需求。
每個小學生對實驗都非常感興趣,科學教師應結合實際學情,更新科學實驗觀念,創造性的使用科學教材,把小學生的注意力轉移至科學實驗課程中,在實驗活動中增強自信,挖掘創造潛能。比如講河北人民出版社小學科學《風的形成》,三年級的小學生對風并不陌生,但是不知道風的形成原理。教學時教師沒有按照教材的設計結構進行教學,而是先帶領小學生制作風車。教師示范風車的做法,再由小學生動手制作,制作完成后有的小學生用嘴吹,有的小學生拿著風車跑,有的小學生迎風舉起,課堂氛圍高漲。其實,課堂上要講解的風有力量、風形成的原理和風的作用等都可以在制作風車的實驗中發現,使科學實驗更有成效。
為了刺激小學生產生積極的實驗興趣,科學教師可以設計實驗懸念,引導小學生自主參與到實驗中,產生強烈的實驗欲望,促進科學實驗的順利開展,讓小學生把科學實驗當成一種享受。比如講河北人民出版社小學科學《磁鐵的力量》,要求小學生能夠在探究中總結出磁鐵磁力最強的地方是在它的兩端。科學教師首先設計了一個實驗,將一根鐵釘掉進了一個盛滿水的燒杯中,讓小學生想辦法把鐵釘取出,但是前提是不能用任何物體觸碰到水。這個實驗讓小學生非常興奮,都爭先恐后的去嘗試如何取出鐵釘。通過實驗小學生知道了磁鐵具有磁性,能夠隔物吸鐵,為下一步的教學埋下伏筆。
新課程提倡創新,小學科學教師在設計科學實驗時要與時俱進,聯系日常生活,打破傳統常規思維,使整個實驗過程充滿趣味性和科學性。還要指導小學生實驗技巧,通過培養合作實驗的能力來提升他們的實驗素養。比如講河北人民出版社小學科學《冰、水和水蒸氣》,教材上的核心活動是“化冰實驗”,通過觀察、記錄和對比,探究從冰到水再到水蒸氣的變化。為了更好的觀察到冰塊的融化過程,科學教師進行了創新和拓展,將普通冰塊換成了彩色冰塊。然后再做“化冰實驗”時,學生發現有色冰塊融化后形成的漂亮“絲帶”并不是均勻擴散,本實驗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讓小學生更加清晰的看到冰塊的擴散過程,啟發小學生的科學智慧。
有些科學實驗在實驗室是無法完成的,這就需要科學教師借助現代信息技術,通過視覺、聽覺等多重感官刺激,模擬實驗效果,打破時空界限,讓小學生耳目一新,更加喜歡科學實驗。比如講《火山》時,對于火山噴發的實驗在實驗室做不了,而且通過教師口述很難說清楚, 容易導致小學生失去興趣。因此科學教師可以利用媒體手段開展模擬實驗,在大屏幕上火山噴發的視頻動畫,使小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接下來教師利用多媒體為小學生模擬地球構造和巖漿的上升過程,讓小學生更直觀的認識到火山形成的過程,有利于小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教師還可以在課前兩周左右的時間布置自制模擬火山實驗,讓學生借助網絡資源自查實驗探究方法,通過課前的反復試驗與改進獲得最終的成功,課上再次為師生演示模擬實驗方案,分享探索性學習成果,讓科學教學更精彩。
課外實驗對對課堂實驗的延伸,開放了實驗空間,提供了實踐機會。小學科學教師應鼓勵小學生開展課外實驗,隨時掌握小學生在實驗中所遇到的問題和突破方案,及時采取相應的指導。比如講河北人民出版社小學科學《斜坡的科學》,課堂演示難以讓小學生對斜坡科學有深刻的了解,因此需要小學生帶著問題到課外,去現實生活中體驗。首先來到一處斜坡,完成騎自行車上坡的實驗,思考怎么騎車更省力。其次思考如果沒有機器的輔助,工人如何將重重的油桶運上貨車。小學生結合實際生活經驗進行知識遷移,有利于小學生對科學知識的掌握,促進科學實驗發揮整體效益。
總而言之,科學實驗有利于小學生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形成素養。小學科學教師應堅持“以人為本”和“因材施教”,引導小學生觀察實驗過程、探究實驗結果,從而找到科學實驗的樂趣。還要遵循小學生的認知規律,培養小學生的實驗習慣,不斷完善實驗方案,在潛移默化中感受科學探究的魅力,讓科學實驗更精彩,讓學生的科學學習更實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