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東
(貴州省沿河縣土地坳鎮中心完小 貴州 沿河 565300)
隨著新課改的進一步實施,小學數學教學必須采取有效措施,以提高教學的質量。那么如何在新課程標準的理念指導下進行有效的教學呢?
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綜合體,有利有弊,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利與弊會相互轉化。在傳統教學中,班級授課制充分體現了自身的優點,展示出了有利的一面。但在現代化教學手段與遠程教育日益發展的今天,再加之學生在個人智商、知識基礎、興趣愛好、接受能力等方面都存在著個體差異,學生程度參差不齊,導致了班級授課制已不再適應現代教學的發展,其重共性、輕個性的特點扼殺了學生的個性及創造性,很難因材施教。新課改明確要求,要轉弊為利,按照現代化教學理念,拋棄傳統的教學模式,選用現代化的教學理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使教學煥發出生機與活力。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皮亞杰特說過“所有教學活動都離不開興趣”,實踐也證明,興趣對學習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執教《圓的認識》(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六年級上冊)一課時,我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呈現了兩個小朋友騎自行車的情境,其中一個小朋友的自行車輪子是正方形,另外一個小朋友的是圓形,在平坦的路面上,第一個小朋友顛簸地很慢地走著,而第二位小朋友卻平穩地快速行進,學生看到正方形的輪子哄堂大笑起來,這時我讓學生思考:為什么圓的自行車輪子在平坦的路面上不會顛簸?而正方形的就會顛簸?學生積極思考,大膽發言,討論熱烈,學習興趣被有效激發出來,為接下來的學習作好了準備。
教師要承認學生的個體差異,也要相信自己的學生,在“三為主”高效課堂的模式下,學生已經具備了自學的能力。因此,教師應大膽放手,給學生一個自主探究的時間和空間,這樣既能讓學生充分體驗學習過程,也能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信心,提高學習效率。自學檢測表明學生的自學是有效的。在課堂上可以讓學生通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來驗證這個公式,從而透徹地理解公式的形成過程。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提高了實踐能力,形成了應用意識,為后續學習奠定了基礎。
《數學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教學要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獲得不同的發展。數學自學能力的培養,是當前小學數學教學改革的目標之一。”在小學階段,學生的可塑性較強,是培養各種學習品質和能力,發展智力的良好時期。應該按照教育學家葉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為了不用教”為目標,改革教學方法,使學生由“學會”轉化為“會學”。
新的小學數學課程改革強調,數學學習并不是單純的解題訓練,現實的和探索性的數學學習活動要成為數學學習內容的有機組成部分。開放性的教學內容首先表現在開放題的應用上,以開放題為載體來促進數學學習方式的轉變,彌補了數學教學開放性、培養學生主體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不足。數學開放題的類型很多。在開放題的使用中要注意,開放題中所包含的事件應為學生所熟悉,其內容是有趣的,是學生所愿意研究的,是通過學生現有的知識能夠解決的可行的問題;開放題應使學生能夠獲得各種水平程度的解答,學生所作出的解答可以是互不相同的;開放題教學應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其次還表現在學習的材料應不局限在教材這一點上,生活事件、實踐活動、成長經歷等都可作為學習的材料。
課堂教學不該由教師主宰,應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為中心,創造一個有利于學生主動發展的時間和空間,讓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思維的方式自由地、開放地去探究、發現、再創造有關的數學知識。小學生尤其是低年級學生年齡比較小,他們的思維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教師除給學生提供豐富、直觀的背景材料構建解決問題的模型,還要把學習與探索的時間、空間留給學生,鼓勵學生大膽猜想,質疑問難,讓學生在學習中享受樂趣,使數學課堂成為學生的天地。當學生的見解出現錯誤或偏頗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自我矯正,將機會留給學生自己,不要代替學生自己的思考。
例如:在“可能性”一課中,在交流第三種情況時(任意摸一個,一定是綠球),大多數學生都認為應該全部放綠球,但是有兩位學生堅持自己的想法,認為應該放很多綠球,放一個紅球。這時,我馬上按照那兩位學生的想法在口袋里放了16個綠球和2個紅球,并讓那兩位學生親自摸一摸。事實勝于雄辯,最終那兩位學生放棄了自己的想法。問題在學生的自主探索、動手實踐、合作交流中逐步解決。通過實際操作,他們親身體驗到了要做到“任意摸一個球,一定是綠球”,一定要在口袋里全部放上綠球。這種數學思想不是教師強加給他們的,而是他們通過親身探究自己構建起來的,使他們真正理解、真正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