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蕾
(遼寧省盤錦市實驗小學 遼寧 盤錦 124000)
數學教育家嚴士健曾說:“數學將成為21世紀的每一個合格的社會成員的素養、知識和技能的一個必備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要切實推行基礎教育改革,適應數學教育的發展需要,作為教師的我們就必須更新教育觀念,樹立新的數學教育理念。下面就談談數學教學的方法的話題。
興趣是人對客觀事物的選擇性態度,是積極認識某種事物或參加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同時也是調動學生積極思維的內在動力。思維力是智力的核心,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的訓練都離不開思維能力,要發展學生的智力,必須著重培養和發展思維能力。數學和思維是密不可分的。它們相互發展,相互促進。
學生對學習有了興趣,思維就有了動力,便能做到執著追求,大膽探索,積極思維。在數學教學時,教師在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和教學方法的設計上,應適合學生的認識水平。盡可能使學生感興趣,以便使他們的大腦皮質層形成兩個占優勢的興奮中心,從而使學生將思維的觸角伸向教材的重點和知識的深處。使數學教學在學生興致盎然,積極思維的狀態中進行。
學生探究性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往往來自于對學習者充滿疑問和問題的情境。創設問題情境,就是把學生引入一種與問題有關的情境過程,通過問題情景的創設,使學生明確探究目標,給思維以方向;同時產生強烈的探究欲望,給思維以動力。因此,教學中,教師必須深入挖掘教材內容,聯系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通過直觀材料和生活實例,誘發思維,引導思路,增強探究的內驅力。如教學“分一分”,教師引導學生從整理文具與學具人手提出問題:“那些東西放在學具盒里?哪些東西放在文具盒里?”這樣設計比較符合低年級剛入學學生的好奇心,他們愿意動手擺弄進行分類。再如教學“三角形的內角和”時,教師讓學生說出三角形的任意兩個角的度數,教師馬上準確無誤地說出第三個角的度數,老師連看也沒有看到我的這個三角形,怎么就知道第三個角的度數?學生心中充滿好奇和疑問,都想知道老師有什么“法寶”,這樣就激發起學生的探究欲望,主動參與到探究活動之中。
合作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動力。合作交流是讓學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礎上,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維進行交流,達到取長補短之目的。如學習了乘法以后,教師出示了這樣一題:把下列算式改寫成乘法算式,學生思考后列出了三種不同算式,然后,教師讓學生針對這三種情況分小組進行討論、比較、交流,使學生明白前兩種算式含有加減運算,不能算為一個乘法算式,只能算為一個簡便算式,只有第三種算式才符合要求。這一過程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變成主動探索、合作探索,提高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和與他人合作的能力。
不僅科代表是優秀的小助手,分小組學習和討論也是常用的方法。
除了分小組激勵和輔導外,把10個優秀的學生分成基本平均的兩個組,老師把學生幾次的表現綜合起來進行競爭,表揚和獎勵得勝的一組,鼓勵輸了的小組,激勵下次要超過。在這樣的團體競爭中,學生相互之間的監督比老師的監督更有效果,小組中哪一個落后了,學生自己會分析,甚至于落后的那一個或者兩個同學的心理上有了壓力,鼓足了氣,拼起來會比以前更優秀。當然,成績在中間的和后面的也可以這樣分組分層次的競爭,老師也要經常參與到其中,與同學們一起分享其中的樂趣。
新的數學課程標準,給我們提出了新的要求。要適應新的形勢發展,必須有新的教育觀念。首先,對學生重新認識,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愛好,充分估計每個孩子的潛在能力,不要片面認為某某孩子太差。實際上每個孩子都是好孩子,只是他們的特長和優點不同而已。要信任理解孩子,要讓每個孩子都抬起頭來,都體體面面的坐下去,千萬不能讓孩子在其他同學面前暴露他的不足。其次,要用和藹的目光面和面容對全班的學生,經常用鼓勵和贊賞的語言和學生交流,如:“我很高興,我的想法和某某同學不謀而合。”“你今天表現很不錯”“你對這一點的看法很有主見。”對于不完全正確的答案,我注意發現它的閃光點:“我聽懂了你的意思”。“你說的這一點很有道理。”“你能解釋一下嗎?”以前每節課結束,我都說:“有不懂的找老師。”現在我常說的是:“你有什么感想或遺憾?”“今天的課堂,誰還想發表看法?”這樣就能體現出老師和學生平等、民主、和諧。同時,還要觀察分析學生的質量,應從不同的角度下結論,從能力的培養入手,使學生的特長得以充分的發揮。我不僅尊重每一位學生,還要學會贊賞每一位學生:贊賞每一位學生的獨特性、興趣、愛好、專長;贊賞每一位學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極其微小的成績;贊賞每一位學生所付出的努力和表現出來的善意;贊賞每一位學生對教師和教科書的質疑。